首页 > 文献资料
-
"气至病所"的研究概况
目的:本文通过对中医学经络理论"气至病所"起源的探讨,中西医作用机制的研究,总结了临床"气至病所"感传现象的特征及其激发方法,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
针刺合谷穴"气至病所"治疗面瘫41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的疗效.方法对41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单纯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为主治疗.结果痊愈369例,占88.70%,显效45例,占 10.82%.总有效率为99.51%.结论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程短,面部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针灸“气至病所”方法探析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
"气至病所"对相关皮瓣浸泡液内5-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为研究"气至病所"的外周神经体液机制,本课题借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作为局部病灶,观察电针"阳陵泉"、"外丘"穴(刺激参数为1~3 V,4~16 Hz,30 min)对大鼠自发痛行为反应、相关皮瓣浸泡液内5-羟色胺(5-HT)、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一侧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后0~80 min出现明显的自发痛行为反应,电针能显著减少大鼠福尔马林试验后的自发痛行为反应;大鼠一侧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后60 min相关皮瓣浸泡液内5-HT、NE、E含量显著增加,电针能拮抗大鼠福尔马林试验后相关皮瓣浸泡液内5-HT、NE、E含量的上升.结果提示,循经电针可通过外周神经体液机制促使"气至病所",减少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和交感传出导致的痛过敏反应.
-
“气至病所”源流考及临床应用
通过整理有关“气至病所”的相关古籍及文献,发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革新, “气至病所”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气至病所”为医者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感达到病变部位,多数医家认为“气至病所”是针刺时达到临床疗效的关键,是针灸医师在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特殊针感.“气至病所”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其有别于普通针感,又有别于循经感传现象,能提高临床疗效,并且能为现代经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三伏灸不同灸量对支气管哮喘新西兰兔细支气管形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伏灸治疗过程中不同灸量对支气管哮喘(BA)新西兰兔的胸部温度及肺细支气管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雄性兔子3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A)组、空白(B)组、对照(C)组、实验(D)组、地塞米松(E)组.进行BA气道重塑模型造模后,于“三伏天”以隔姜灸加中药贴敷法干预,并使用红外热象仪进行胸部温度监测.疗程结束后,取新西兰兔右肺,HE染色观察对比不同组新西兰兔右肺细支气管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其余4组细支气管内管壁及平滑肌厚度较B组厚(P<0.05);A组与C组支气管内管壁及平滑肌厚度无明显差异;A组细支气管内管壁及平滑肌厚度较D、E组厚(P<0.05).D组的胸腔体表温度明显高于灸前(P<0.05);C组的胸腔体表温度与灸前无明显差异;D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C组(P<0.05);胸腔体表温度随着隔姜灸壮数的升高而升高,Spearman相关系数=0.168,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隔姜灸达到9壮能使BA型新西兰兔细支气管形态结构发生良性变化,从而改善BA型新西兰兔气道重塑的症状,有效缓解BA的症状.胸腔体表温度与隔姜灸的量呈正相关,说明胸腔温度的提升可能与疗效有关,温度的提升可能是隔姜灸时达到“气至病所”的相关指标之一.
-
论"辨病位"是针灸辨证论治的第一步
中医学具有较为丰富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同的辨证方法有不同的辨病位思想,辨病位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针灸疗法强调"针至病位""气至病所"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的功能状态.针灸辨病位,既能确定其具体病变位置,又能指导针灸选择穴位、针具、治疗方法及掌握针刺深浅、角度、刺激量,并能充分发挥针灸的优势.辨病位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其辨证论治的第一步.
-
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
采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5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70.8%.针刺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本法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起到濡养作用.
关键词: 电针 视网膜色素类 视网膜变性/针灸疗法 气至病所 -
毛刺法合直刺股外穴等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6例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的皮神经炎, 为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与疼痛的综合征.笔者曾有幸跟随李志道教授学习,采用毛刺合直刺股外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6例患者均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针灸门诊,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小23岁,大69岁;病程短3周,长2年.均符合股外侧皮神经炎诊断标准[1],患肢股外侧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及沉重感等,与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完全相同.查体患侧可有自觉疼痛及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如触觉、痛温觉减退而压觉存在;无大腿外侧肌萎缩和肌无力,无运动障碍,腱反射正常;腰椎CT检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者.
-
气穴浅识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通过四诊合参为所诊疾病选刺的气穴,其针下气至,对所治疾病即可奏效,如果说"气至病所",此即气至病所.若能使气至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更佳.
-
对针刺远道取穴原理的思考——针刺效应的产生有“感传”与“感应”两种
针灸界普遍认为针刺远道取穴的原理是由于针刺感传,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临床现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发现从经络起源就包涵了腧穴非点实面的思想,突出了针刺取穴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经络学说中只强调了经络感传现象,而忽视了经络的感应现象.感传现象存在于线性关系中,而感应现象强调了点面之间的关系.
-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
浅谈针刺过程中押手操作的作用
探讨押手操作在针刺治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针刺前,有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减少针刺疼痛、分散卫气和固定腧穴局部的作用;针刺中,有配合刺手进针、行气、引导进针和改变经气运行方向的作用;针刺出针后,有实施补泻操作、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和解除滞针现象的作用.针刺治病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左右手要密切配合,更大地发挥针刺疗效.
-
从“气至而有效”谈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
“气至而有效”提示我们针刺取效的美键在于“气至”,而“气至”具有“气至针下”(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双重含义.气至针下是起点,因此钟下得气的性质及强度与获得疗效密切相关;气至病所是终点,因此经气的运行速度是影响终疗效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探讨以上两方面的含义及其对提高针刺疗效的价值.
-
经筋刺法与针至病所理论的关系
“气至病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钎刺取得疗效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但若完全套用该理论指导经筋刺法则显得牵强.人体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体,故针刺层次也不尽相同.在面对疾病时,应该遵循先判断病位在哪一层次,然后将针刺入疾病所在之处的原则.“气至病所”适用于经脉刺法.经筋为病,首在“横络”,法在“解结”,解结法就是针至病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治则,经筋刺法与针至病所理论的关系更为紧密.
-
针至病所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针至病所"在针灸古籍中多有记载,包括针具的选择,专有疾病的治疗,针刺方法的应用,但未形成"针至病所"的学术理论体系.传统的针灸早已明确提出了"气至病所"作为调理气机,提高疗效的标准.但对"针至病所"的学术观点尚缺乏应有的探讨.
-
针刺治疗上斜肌不全麻痹1例
1 病例资料薛某,男性,62岁.诉视物模糊伴头晕1个月,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未服用降压药,血压长期稳定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否认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病史.2017年11月25日初诊.
-
针灸临床">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日:"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气迟效迟".诸如此类的论述,历代医著中屡见不鲜.多年来,我们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针刺得气"与否及"气至病所",对于临床疗效极其重要.
-
激发"远端循经感传"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讲授的点睛之处不能回应,经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们对"气至病所"缺乏感性认识所致,所以指导学生有效地激发出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对学生理解经络循行,验证针灸理论的正确性,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好处的.
-
针灸"气至病所"研究概况
现代文献及教材对"气至"的通行解释与<内经>"气至"本义存在较大出入;有关灸法气至病所的研究远不及针刺广泛,可喜的是近年有关灸法气至的研究取得了深入进展,并完善了针灸相关基本理论.相关理论探索与临床研究确值得推广学习,为是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