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冠心病合并风湿性多肌痛病例特点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合并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高龄冠心痛合并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低热、全身间断疼痛为首发症状,期间频繁心绞痛发作.Hb 98g/L,血沉71mm/h,C反应蛋白38mg/L,ANCA抗体阳性,PET扫描提示双侧肩、胸锁、髋关节轻度肿胀.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高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以非特异性感染症状为首发症状,不建议常规PET扫描.合并基础动脉粥样性疾病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
柴胡桂枝汤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柴胡桂枝汤合小剂量激素与单纯激素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疗效.方法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应用柴胡桂枝汤合泼尼松15 mg Qd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泼尼松15 mg Qd治疗,共治疗4周.观察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量表、医师评估视觉量表、晨僵、上肢失举度等指标,并根据检测指标结果进行活动性计分,于12周及1年观察激素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其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4.44%,对照组87.50%.随诊1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13.89%,对照组28.13%.结论 柴胡桂枝汤能增强小剂量激素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疗效,并减少激素副反应.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 调和气血、祛风散寒除湿法 柴胡桂枝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桂枝白芍知母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风湿性多肌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桂枝白芍知母汤合小剂量泼尼松,对照组35例,单纯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以2周为1疗程,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桂枝白芍知母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疗效显著.
-
朱跃兰教授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经验
朱跃兰教授认为本病发生是在阳气不足的基础上,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导致阳气流通、敷布失常,日久产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互结,进一步加重阳气不足,阻塞阳气运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上,朱跃兰教授强调温补、温通并用,温通重于温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及变化灵活使用活血、破血法,并善用虫药化痰通络,同时强调外治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
乌头汤合强的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乌头汤合强的松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强的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乌头汤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9.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HGB、PLT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乌头汤合强的松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多肌痛疗效显著,具有降低患者ESR、CRP、PLT水平和升高HGB的作用.
-
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治疗近况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ea,PMR)是以颈、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并伴ESR增快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笔者查阅了近十二年国内主要文献,对本病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
痹祺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18例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痹祺胶囊联合泼尼松与单纯使用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方法:风湿性多肌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用痹祺胶囊和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21例,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共治疗12周.观察肌肉疼痛、晨僵、T细胞亚群单抗(CD4、CD8)等指标,并对临床症状进行积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66.7%,治疗组改善风湿性多肌痛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能够更好地调节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免疫状态.结论:痹祺胶囊联合泼尼松有助于提高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
-
胡荫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经验
风湿性多肌痛属于中医“肌痹”范畴,国家名老中医胡荫奇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并认为血瘀贯穿肌痹整个发病过程.治疗上活动期清热除湿,多选健脾化湿之剂以达培土固本之效,缓解期补益脾肾、益气养血,使生化有源、分肉得养,并将活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且选用活血养血之品通补并用、化瘀扶正;同时善于辨证施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遣方用药擅长运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类激素作用的中药药对治疗,疗效显著.
-
加味阳和汤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阳和汤对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加味阳和汤加泼尼松组)32例,对照组(单用泼尼松组)29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20 mg/d,2周后根据病情酌情减量,中药组加服加味阳和汤煎剂,每天1剂,共治疗12周.结果 两组对风湿性多肌痛活动性疗效:中药组32例临床缓解9例(28.1%),显效15例(46.9%),有效7例(21.9%),无效1例(3.1%),总有效率96.9%;对照组29例分别为3例(10.3%),11例(37.9%),10例(34.5%),5例(17.2%)及8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109,P<0.05);中药组血沉比对照组下降快(t=2.957,P<0.05);中药组泼尼松用量比对照组用量小(t=10.23,P<0.05).结论 加味阳和汤有助于缩短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程,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提高疗效.
-
巨细胞动脉炎与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是常见的内科疾病,由于老年人疾病表现不典型致使诊断尤为困难,其中巨细胞动脉炎是重要病因.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器官缺血及全身非特异症状为主,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发热患者发现大血管炎性反应而诊断该病.此外,巨细胞动脉炎常与风湿性多肌痛合并出现,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
风湿性多肌痛86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 女性患者表现为颈后肌和肩胛带肌痛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患者出现高热、关节痛、体质量下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然而,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 男性患者部分全身症状和炎性反应重于女性,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复发.
-
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与单纯使用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方法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用白芍总苷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33例,单纯给予泼尼松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量表、医师评估视觉量表、晨僵、上肢失举度.结果 其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3.93%,对照组63.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白芍苷有助于提高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系统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对于缺乏特征性表现者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现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系统性血管炎的早期、活动性病变敏感性较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对系统性血管炎中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大动脉炎等大血管炎的诊断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新和特异性,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和活动期,而对于中小血管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并无太大帮助.通过PET/CT可以全面了解系统性血管炎的解剖和功能定位,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应注意在PET/CT上系统性血管炎与其他血管疾病的鉴别.PET/CT检查在系统性血管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系统性血管炎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大动脉炎 -
2012年风湿性多肌痛暂行分类标准发布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炎性疾病,缺乏标准化的分类标准已成为阻碍PMR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原因,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联合发表PMR暂行分类标准,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先进性.
-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风湿性多肌痛管理推荐
一直以来,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的治疗方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从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减量方案,到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的选择及疗程等,治疗方案差异很大。201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经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及专家讨论,提出了“2015年风湿性多肌痛管理推荐”,该指南包括10条具体推荐(图1),并发表于2015年10月的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1]。这10条推荐覆盖了包括PMR初诊及随访时的评价方案、危险因素评估、糖皮质激素用量及减药方案、肌注激素的使用、DMARDs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的地位及非药物干预等诸多方面。该推荐向一级、二级以及三级卫生保健机构的医生传达了目前在PMR管理上达成一致的国际共识,为在临床实践中给PMR患者提供更好的管理提供依据。该推荐的目标人
群是临床医生依据目前的PMR分类标准诊断的患者,并发巨细胞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模拟PMR表现的疾病不包括在内。 -
风湿性多肌痛住院患者3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为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病例,从而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住院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首诊误诊疾病谱.结果 (1)患病性别多为女性,男:女=1∶2.8,平均发病年龄(68.2±10.4)岁.(2)临床表现有累及颈肩痛者22例(57.9%),仅有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痛者16例(42.1%),其中伴随膝、髋关节疼痛者18例(47.3%),伴有晨僵17例(44.7%),发热20例(52.6%),合并巨细胞动脉炎11例(28.9%).(3)所有患者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平均为(85.8±30.2) mm/h.(4)首诊误诊病例24例占全部病例的63.1%,其中以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居多.(5)全部病例均使用激素治疗,单用激素18例(47.3%),联合甲氨蝶呤15例(39.4%),联合雷公藤占5例(13.1%).结论 风湿性多肌痛是以四肢近端肌肉僵痛为主要特征,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可伴有发热,关节痛和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增快,激素治疗有效.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患病数也随之增加,应提高对此疾病诊治水平,避免误诊、漏诊.
-
三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inated peptid,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和抗RA33抗体在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中的临床意义,探讨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EORA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检测69例EORA、73例风湿性多肌痛(PMR)和65例老年骨关节炎(0A)患者体内3种抗体水平,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AK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 结果 EORA患者3种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1%和94.3 0A、31.3%和91.5%、36.2%和95.4%,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抗体串联检测,EORA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MR组和OA组(均为P<0.05),3种抗体串联检测敏感性降低,但其特异性提高至100.0%,且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 结论 抗CCP抗体、AKA和抗RA33抗体在EORA患者中均可检出,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种抗体联合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3种抗体联合检测对EO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风湿性多肌痛的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13例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符合1979年Bird的风湿性多肌痛诊断标准,发病年龄49~78岁,平均60.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四肢近端骨骼肌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其中5例伴37℃~38℃的低热,1例有轻微贫血,未发现颞浅动脉炎的改变.13例血沉均增快,其中10例血沉大于50 mm/1 h,8例C反应蛋白升高,1例正常,4例未查;9例行肌酶检查,其中2例轻度升高;7例行肌电图检查,2例可见肌源性损害,5例正常.对患者的肱二头肌进行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3例患者均有Ⅱ型肌纤维的萎缩,8例肌纤维氧化酶活性出现虫蚀样改变,8例出现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3例可见个别不典型破碎样红肌纤维,2例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患者经过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血沉及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结论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现对称性骨骼肌疼痛和血沉加快,多数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升高,而贫血和颞浅动脉炎发生率不高.骨骼肌常见病理改变为Ⅱ型肌纤维萎缩和虫蚀样氧化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和部分患者出现破碎样红肌纤维提示此病常伴随能量代谢异常.
-
风湿性多肌痛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PMR)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院确诊的PMR 19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进行讨论.结果 19例中有15例曾误诊.患者的主要表现有发热、晨僵、四肢肌肉僵痛,表现为对称性分布的颈部、肩胛带、骨盆带两或三处同时或先后受累,且血沉(ESR)明显增快,平均ESR 98 mm/1 h,泼尼松15-30 mg/d口服.疗效明显.结论 老年长期低热伴肌痛,肌无力,ESR持续大于50 mm/1 h,在排除肿瘤、感染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应考虑到PMR的可能,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常是诊断的重要佐证.
-
64例风湿性多肌痛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PMR)的临床特点及浅谈诊治体会,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诊治情况.结果 女性多见,男∶女=1∶2.76,平均年龄(65.67±10.49)岁,平均病程(5.41±5.2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骨盆带肌痛,其中以肩、骨盆带肌痛两处同时受累者多;其次为晨僵,再次为关节肿痛、发热、乏力及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分别为(76.79±21.09) mm/h及(52.03±37.49)mg/L.50% (32/64)的患者合并贫血,绝大部分为轻度贫血;50%以上(37/64)患者出现铁蛋白升高(531.84±165.02) ng/ml,26.4%(14/53)的患者HLA-B27阳性.MR提示关节周围炎症改变.63例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l例单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8.69±5.65)d;炎性指标改善,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6.42±8.53)d和(7.98±2.83)d.复发率为28.1%(18/64).结论 对于50岁以上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颈、肩、骨盆带肌的疼痛,应考虑PMR的可能.对于疑诊患者可应用超声或MR检查协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