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氨基酸在医药及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
氨基酸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现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科学的进步,人类对生物体内的生理机能及代谢活动的了解,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机能越来越清楚.氨基酸是生命机体之营养,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的物质,在生命体内物质代谢调控、信息传递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
探索食物“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更好地为治未病服务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是食物性味学.本文认为:古代的中医发现了身体可以感知食物的刺激,并能够做出应答这一事实,并采用四气五味的假说来表述这一现象.因此,食物性味学是研究摄入食物后的身体感觉,以及身体的应答反应规律的一门学问,应努力探索、科学表达和应用食物性味学,使之更好地为中医治未病服务.
-
长春花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步骤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目的:概括长春花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探讨长春花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代谢调控规律.方法:通过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及毛状根的培养分析了目的生物碱合成的关键步骤.并从光照培养,添加前体物,诱导子诱导等方面论述了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长春花目的生物碱合成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文多灵碱的积累.为达到工业化生产,还需进一步深入到酶与基因水平上的调控.
-
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
长春花含有多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萜类吲哚生物碱(TIA).TI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3α (S)-异胡豆苷是TIA生物合成的重要节点,由裂环马钱子苷和色胺缩合而成.前者通过环烯醚萜途径生成;后者通过吲哚途径生成.由3α(S)-异胡豆苷分别经过多步酶促反应生成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然后两者缩合生成α-3,4-脱水长春碱,进而生成长春碱和长春新碱.AP2/ERF和WRKY等多种转录因子参与了TIA合成的调控.长春花TIA生物合成途径的逐步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在酿酒酵母实现了3α (S)-异胡豆苷和文多灵等的异源合成.长春花TIA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将为TIA类药物的生产和研发提供支撑.
-
PKA 参与瘦素敏感度调控
瘦素(leptin)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分泌,其受体位于下丘脑、皮层、海马、中脑等脑区;因而,瘦素以中枢调节的形式,对机体能量平衡与代谢稳态等功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瘦素敏感度降低引发的“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被认为是肥胖与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新的一项研究揭示,蛋白激酶 A(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A,PKA),在下丘脑代谢调控神经元,参与调节瘦素敏感度。
-
AHR和HIF1-α代谢调控1型调节性T细胞分化
目前,对于淋巴细胞代谢通路,及代谢本身和代谢产物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仍不甚清楚。本文作者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芳基化合物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通过代谢编码调控1型调节性T细胞(type 1 regulatory T cell,Tr1)分化。HIF1-α调节Tr1早期代谢重编码。随后,AHR促进HIF1-α降解,接管对T细胞代谢的调控。胞外ATP和缺氧,可以诱导炎症反应,促发HIF1α介导的AHR失活,抑制Tr1分化。与此相反,CD39通过消耗胞外ATP促进Tr1分化。CD39通过生成腺苷,同反应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所表达的CD73一同参与Tr1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HIF1-α和AHR将免疫、代谢和环境信号联系起来共同调节免疫反应。
-
植物内生菌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自从1993年首次从短叶红豆杉的韧皮部分分离到一株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后,研究者就开始不断地从内生菌中分离出各种活性代谢产物[1],这其中就包括抗病毒活性代谢产物.乙型肝炎病毒、甲型H1N1和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SARS-CoV)等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抗病毒药物已成为全世界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课题[2].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可以通过菌种诱变、培养条件改变以及代谢调控等手段进行目标产物的优化,因而在药物研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国内外新近发现的抗病毒化合物,并按照化学结构官能团进行了如下分类.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是PPARγ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能与许多不同转录因子结合,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适应性产热、肌肉类型转换、肝糖异生、脂肪酸氧化等重要代谢通路调节,近年来研究表明PGC-1α可促进血管新生、参与氧化应激过程.文章就PGC-lα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幽门螺杆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原菌,与胃癌和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的发生也高度相关.随着幽门螺杆菌26 695和J99菌株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人们对该菌的基因组学特点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后基因组学研究特别是代谢组学研究正成为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代谢途径、代谢产物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代谢调控特征等代谢组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幽门螺杆菌的代谢组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哮喘患儿ACE基因多态性和家族聚集性的研究
激肽、缓激肽、P物质等炎性介质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炎性介质在肺内的代谢调控主要依靠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来完成.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哮喘患儿ACE基因型多态性和家族聚集倾向的研究,探讨ACE基因多态性分布、家族聚集性与婴幼儿、儿童哮喘的关系.
-
慢性脑缺血对大鼠皮质神经细胞PGC-1和mtTFA mRNA表达的影响
慢性脑缺血对能量代谢未产生明显影响[1],可能与脑组织内部存在能量代偿机制有关.研究表明,能量需求变化时细胞内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PGC-1) 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等调节因子可作用于线粒体以维持能量平衡.为此,我们制备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 的慢性脑缺血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脑组织中PGC-1和mtTFA基因表达变化,探讨慢性脑缺血能量代谢调控的分子作用机制.
-
运动、肥胖与棕色脂肪组织
肥胖是体内脂肪组织过多的一种状态,其表现主要有总的脂肪含量增加、局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紊乱等形式.哺乳动物体内脂肪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代谢调控器官,其存在两种类型: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WAT主要是将过多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以便机体在特殊时候利用;而BAT的作用却与之截然不同,它通过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将脂质氧化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1],从而消耗能量.众所周知,动物体重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机体内能量收支不平衡造成的,这与脂肪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脂肪组织在调节动物体重变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RNAi载体构建新方法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抑制效率高、可大规模操作、重复性好及在植物中可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验证、代谢调控等方面.在植物代谢工程中,可通过RNAi方法抑制分支途径产物合成及改变代谢流的分配,调控目标物质的合成.对RNAi技术发生机制、高效RNAi载体构建方法及其在代谢调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系统概述,以期为利用RNAi技术进行代谢工程调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技术参考.
-
药用植物生物碱次生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基础薄弱,阻碍了代谢工程在获取高价值次生代谢产物的广泛应用.生物碱是存在于药用植物中的一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微生物、降血压、解痉镇痛等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代谢工程手段改善代谢途径,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量,对优化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药用植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代谢合成途径进行综述,并讨论生物碱代谢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调控策略,为药用植物生物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青蒿素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并被广泛使用.黄花蒿中青蒿素的量很低,远不能满足需求,开展青蒿的代谢调控研究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有效手段.总结了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多种因素,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及支路途径关键酶基因、转录因子、植物激素、逆境、诱导因子和腺毛等.通过概述各因素在青蒿素代谢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归纳出基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常规次生代谢调控策略和基于腺毛的新型代谢调控策略,丰富了青蒿素代谢调控的路径,为培育优质高产转基因青蒿品系和改良青蒿种质遗传提供新思路.
-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快速发展,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技术通过示踪原子追踪标记化合物在机体内的活动规律,依据中间代谢产物的同位素峰分布来判断其具体的代谢途径,通过计算通量对整个代谢通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及药物代谢的途径和过程.近年来,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逐年增加,现主要针对其在糖、脂、氨基酸及激素等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我科学家发现调控胆固醇合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发现,高尔基体蛋白PARQ3通过促进Scap/SREBP复合体的形成,参与胆固醇合成代谢调控的重要机制,提出了降血脂研究的新思路.相关成果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
肝癌细胞糖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缺氧是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对肿瘤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已有证据表明,缺氧可调控多个Warburg效应关键基因,是诱导癌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调控肿瘤进程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但目前对缺氧诱导癌细胞糖代谢转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刘默芳研究组在一项合作中,揭示了缺氧诱导肝癌细胞糖代谢转换新调控机制。
-
成纤维生长因子23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是近年来在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ease,CKD)患者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矿物质钙磷代谢的因子,钙磷代谢紊乱是CKD,特别是终末期肾病( ESRD)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2009年K/DOQI骨和矿物质代谢指南的新问题中指出:FGF-23是血磷的主要调节激素,可作为CKD进展和CKD透析患者死亡的生物学标志,并可能成为指导骨和矿物质代谢调控的指标工具[1]。大量研究显示, CKD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与长期钙磷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据报告,我国透析患者约51%死于心脑血管疾病[2],FGF-23水平与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本文将FGF-23与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阿卡波糖产生菌代谢调控的研究
目的 探索4种可能的调节物对阿卡波糖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以提高阿卡波糖的发酵产量.方法 根据阿卡波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在阿卡波糖发酵的不同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代谢调节物质,依据阿卡波糖的发酵水平确定添加代谢调节物质的佳时间和佳质量浓度.结果 0h于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 mg·L-1碘乙酸,发酵结束时阿卡波糖的发酵单位提高了8.9%;48 h添加1 mg·L-1NaF,发酵单位提高了13.3%;72 h添加0.5 g·L-1柠檬酸钠,发酵单位提高了6.2%;48 h添加2 g·L-1莽草酸,发酵单位提高了17.3%.结论 这4种化合物对阿卡波糖的生物合成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佳的时间以适的浓度添加可以提高阿卡波糖的发酵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