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治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患者258例,分析并发症类型.结果:并发症为疼痛、血尿以及反复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反复尿路感染、既往经皮肾镜取石术史、鹿角形肾结石、高血压糖尿病疾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通道等.结论:判定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手术并发症之间的联系,以证手术期间操作的严谨性,提升对患者的救治安全.
-
对比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B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为评估临床上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71例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EA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术后有无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成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比较并发症及无并发症患者术前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差异,分析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对CEA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中共有19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组24h SSD、24h DSD及nSSD低于并发症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24h SSD、24h DSD及nSSD升高提示CEA术后更容易发生并发症,监测该类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可以为预测CEA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调整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缩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住院时间研究
全关节置换手术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THR)倾向于微侵入手术方法[1],缩短住院时间不仅减少医疗费用,也使早期康复成为可能.本文主要观察"快速通道"管理途径是否能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快速通道途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影响快速通道途径实施的主要因素.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9例(23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61.3岁.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内陷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年,平均4.2年,术后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均位于真臼内,无髋臼假体松动.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5.0±7.5)分.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包括股骨劈裂骨折3例,神经并发症3例,截骨延迟愈合2例,术后脱位3例.结论:采用小臼杯、假体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早期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在晚期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许多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改善,但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PTCA术后仍有25%~40%的再狭窄率,CABG仍有5%的围手术期病死率,而且这些方法仅适用于直径>2mm的病变血管。对于冠状动脉病变弥散、多支病变、小血管病变、慢性完全堵塞而不能重复手术或扩张的晚期冠心病患者,则难以奏效[1,2]。 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有数千例经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行PTCA或CABG的晚期冠心患者接受了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R),即激光心肌打孔。利用激光进行心肌打孔的方法分为3类: 第一类是单纯的TMR。通过开胸直视或胸腔镜以CO2激光在心肌缺血区域制造许多贯穿心壁全层的孔道,使左室内的动脉血在收缩期流入缺血心肌内,并通过心肌大量的窦状隙-冠状动脉交通网向该区域供氧,以此来治疗冠心病[3,4]。TMR术虽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增加心肌血液灌注[5],但其创伤性较大。对左前降支供应区缺血部位可以施行,而对左室后壁和下壁不甚方便。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围手术期病死率可达9%~12%,心脏病事件发生率达47.l%,非心脏病事件发生率达35.3%,一年病死率达23%,三年病死率达30%[6~13]。 第二类是CABG+TMR。完成CABG后,对供血仍不满意或未能搭桥的左室部位补充TMR。对不停跳行CABG者,同时作TMR。此时的TMR施术面积,依据CABG后仍然供血不足的区域估计;或选择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末梢部位,行“预防性”TMR。每例患者打孔15~20个。此术即所谓“完全性心肌再血管化”。 第三类是经皮激光心肌打孔术(PMR)。PMR光导纤维经股动脉送入左心室,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穿凿左室前、侧、后壁,但不能穿透,防止心包填塞。仅钬激光和准分子激光多次脉冲完成的打孔技术可以运用,激光探头为可控性多方向转动的光导纤维导管。通常以穿凿室壁2/3厚度为佳[14]。 1 历史性回顾 1933年,Wearns等[1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中存在海绵状窦状隙结构,相互联结成网络,其方式有:①动脉—窦状隙—心腔,②动脉—窦状隙—动脉,③动脉—窦状隙—静脉,④静脉—窦状隙—心腔,并认为这种结构对于维持爬行动物的心肌供血有重要意义。1935年, Beck[16]等应用大网膜、壁层心包和纵膈脂肪种植在心脏表面为心肌供血,效果不理想。1946年,Vineberg[17]移植内乳动脉于心肌,随访24年,结果满意,发现侧支循环形成需半年以上。1950年,Sen等[18]试图用针刺方法建立心肌内隧道,发现针刺孔道不久被纤维疤痕堵塞,失去供血作用。1957年,Massimo等[19]在心肌内植入“T”形管模拟窦状隙供血,也因机械刺激组织增生而使管道早期闭塞。60年代,由于CABG术的成功开展,有关恢复窦状隙供血的研究减少。1982年,Mirhoseini等[21]尝试采用CO2激光建立心肌心腔隧道。由于使用的激光能量较小、穿透力差,效果不理想。1988年,该技术作为CABG术的辅助方法用于临床。1991年Mirhoseini等[21]将CO2激光能量由80W增至800W,对跳动的心脏打孔,使心肌激光孔道的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整套设备昂贵,仪器笨重,未能推广。同年,Crew等[22]设计并完成评价TMR效果的随机临床试验,肯定了该方法的疗效。1993年,Yano等[23]报道了运用波长2.1μm钬激光从内膜向心外膜的非贯穿性孔道仅需2W的能量,Jeevanon提出在光导纤维头端加装聚焦镜片,使输出能量集中从而产生光滑的孔道内壁,可大大减少激光热损伤和声学损伤。这些研究成果使TMR由PMR代替成为可能。1997年,Knoph等在阿根廷成功地为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0%、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冠心患者进行了PMR。随后美国和欧洲开始进行PMR随机临床试验,以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24~26]。截止1999年3月为止,全球接受PMR治疗的病例总数已近500例。
-
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在复杂性肾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A)在复杂性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例复杂性肾癌患者,其中孤立肾肾癌2例,单侧肾肾癌5例,病灶数11个,肿瘤直径1.7~8.4 cm,在CT引导、局麻下进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常规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平均每人2次PEA治疗,随访12~2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例孤立肾肾癌患者经2次PEA治疗后,已随访1年9个月未见复发;1例孤立肾多发肾癌患者4次PEA治疗后肾衰死亡;2例肾癌伴腰痛血尿症状经PEA治疗后病灶消融完全,血尿症状缓解;其他3例肾癌患者分别随访1年6个月、2年2个月和1年,1例死于远处转移,其他2例CT复查未见肿瘤进展.全部患者无1例出现尿瘘、出血、肠穿孔或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对复杂性肾癌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可供选择的局部治疗方法 ,但对于孤立肾肾癌,PEA治疗须谨慎.
-
猕猴肝移植死亡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中人的肝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器官保存液及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肝移植的例数逐年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下降,存活率不断提高.猴子的生理结构及解剖特点与人非常相似,猴子的肝移植研究能更好地为人类临床打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我实验中心所做的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猕猴,长存活时间38 h,其余存活10~15 h,成活时间短.现将手术过程及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以便能更好地提高手术后猴子的成活率,为人类的临床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护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消化性溃疡又称肝源性溃疡,其发病率占肝硬化病人的18.6%[1],穿孔后由于大量腹水,低蛋白血症的存在,溃疡组织周围水肿,自行愈合的可能极小,需及时手术治疗,消除腹腔感染源.
-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36例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而老年患者常因体质较弱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原因而出现较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为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
结肠代食管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探讨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胃管常作为食道重建的首选[1]。当胃管无法使用时,结肠是继胃代食管治疗食管损伤、食管狭窄和食管癌的二线方法[2-8]。然而,无论胃代食管术还是结肠代食管术,这两种术式都可能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重建食管缺血、吻合口瘘、死亡,还有长期并发症,如管腔狭窄等[9-10]。食管癌扩散的主要途径为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程度是预后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1]。近年来,结肠代食管联合行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食管癌较流行[11]。但临床医生常常重视术后生存率,却忽略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现对我院行结肠代食管术联合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的原发性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以及如何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管理体会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易导致心、肺功能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3月对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
如何安全有效地行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一、HOCM治疗方法简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一些重要病理过程与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有关.减轻、消除梗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药物是HOCM治疗的基本手段,能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和维持.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传统的方法是接受外科肥厚肌肉切除/切开,或者二尖瓣膜替换术.外科治疗效果确切,被誉为"金指标".但创伤大,具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且国内经验比较匮乏.寻找药物以外更有效的非外科治疗手段一直是HOCM治疗领域的热点内容.过去的30年里,对起搏器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一些控制性试验的结果与我们曾寄予的期望有所差距,作为一种替代外科治疗的手段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远端血栓保护系统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生中风并继而致死、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同药物治疗相比,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被证明可以减少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风风险.然而,由于颈动脉斑块非常易碎,手术仍然有可能导致中风.此外,颈动脉疾病患者通常年龄大、伴发多种其它严重疾病.因此,即使在有经验的中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也会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死亡).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防治进展
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MI)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PMI,患者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将明显增高,预后较差。因此,防治PMI对于行PCI的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几年PCI 围手术期心肌保护药物治疗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
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问题及对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1]。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2]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护理质量的好坏成为冠心病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3],是减少冠心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1术前护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1.1术前心理护理
1.1.1焦虑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高血压等,因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再加上有些患者初次接受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不解,感到陌生紧张、心存疑惑。 -
动态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有冠心病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的分析,探讨动态脉压对PCI干预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价值.
-
降脂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之前,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轻度升高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高再狭窄率相关[1],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更加明显[2].近来研究发现,心绞痛患者服用血脂康治疗6周(1.2 g/d)可明显降低空腹CRP水平[3],我们拟探讨短期应用不同剂量血脂康对UA患者PCI围手术期CRP的影响.
-
老年肺癌患者手术前肺功能的评估
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方法,决定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患者术前状况,因此对肺切除患者术前评估研究十分重要.老年肺癌患者常并存多种心肺疾病,开胸手术后并发症较多,特别是低肺功能的老年肺癌患者,其手术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术前评估的目的在于建立手术可行性的生理性指标,既能大限度识别出可手术患者,又可使围手术期并发症减少至低,从而避免和(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门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传统外科采用切除脾脏治疗,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对脾生理和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脾切除不再被认为无关紧要.我们报告6例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