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在小儿腹外疝的实际疗效.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腹外疝患儿中抽取70例作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分组,试验组(n=35)应用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对照组(n=35)应用传统手术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试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3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②试验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是2.86%,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7.14%,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在小儿腹外疝的实际疗效更佳,且可减少复发,值得借鉴.
-
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外疝效果对比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腹外疝患者32例,随机均分成2组(n=16),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通过治疗后各项数据都要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小儿腹外疝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该种方法具有术后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小儿腹外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儿,一组采用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为常规组,另一组采用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进食时间为(3.5±1.5)h,日常活动恢复时间时间为(3.7±2.3)d,疼痛时间(1.6±1.3)d,各项数据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81、12.4335、13.5727,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为(31.2±5.3)min,术中出血量为(63.4±7.8)mL,住院时间为(3.7±2.1)d,切口长度(1.6±0.3)cm,各项数据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08、17.1322、7.0262、4.4918,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3例),常规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6例),两组患儿并发症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36,P>0.05).结论 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治疗小儿腹外疝效果良好,术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快,相比传统高位结扎术而言,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 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 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外疝 -
腹外疝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研究了解腹外疝患儿父母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寻找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腹股沟疝是为常见的一种疝气,好发于儿童,腹股沟疝修补术则是小儿外科为常见的手术。本文主要研究腹外疝患儿父母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检索近15年来有关腹外疝患儿的临床护理和治疗及其父母的临床分析观察研究文献,阅读并研究近40篇研究文献,总结现代临床护理对腹外疝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而成。腹外疝患儿父母的临床护理指导应根据小儿患病的病因及症状表现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及途径。对于小儿腹外疝患儿父母采用相应系统的干预方法,有助于减轻其焦虑状况,帮助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同时也提高了患儿父母对患儿的照顾水平和心理健康。
-
探讨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术式对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60例小儿腹外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小儿疝自体组织修补术.比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单侧)、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手术顺利,观察组单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稍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无复发患儿,对照组复发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小儿腹外疝,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腹腔镜小儿疝自体组织修补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复发率更低,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