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喘息性疾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

    作者:锡霞

    目的:探讨血清SOD及NO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血清值变化情况.方法:收治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60例,分为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及支气管哮喘组3组,每组各20例,选择同期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查体儿童20例为对照组.分析4组SOD和NO值,4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SOD值均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1,恢复期P<0.001),但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NO值均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6,恢复期P<0.035).结论:SOD和NO值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有明显临床意义,通过进一步研究SOD和NO值的变化对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发展、转归有临床指导意义.

  • 小儿喘息性疾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

    作者:锡霞

    目的:探讨血清SOD及NO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血清值变化情况.方法:收治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60例,分为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及支气管哮喘组3组,每组各20例,选择同期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查体儿童20例为对照组.分析4组SOD和NO值,4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SOD值均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1,恢复期P<0.001),但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NO值均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6,恢复期P<0.035).结论:SOD和NO值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有明显临床意义,通过进一步研究SOD和NO值的变化对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发展、转归有临床指导意义.

  • 肺炎支原体培养与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作者:李伟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无细胞壁的小病原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原发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急性细支气管炎,除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脑炎、肾炎、心肌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肺外疾病,是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特别是0~9岁小年龄组儿童是高发人群,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儿童发育.因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别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胶体金法同时对35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抗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探讨其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及比较.

  • 小气道病变的CT表现

    作者:张晔;孔杰俊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肺小气道病变的价值.方法:45例临床可疑小气道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法(VR)重建图像分析诊断,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结果:小气道病变在多排螺旋CT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5种表现,包括树芽征、边缘不清的小叶中心结节、局限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或二者并存、肺密度减低和马赛克灌注和小叶性呼气相空气潴留.结论:临床上小气道疾病的诊断非常困难,胸片正常,也可有一些非特异性表,多排螺旋CT在小气道病变的诊断上有这很大优势.

  • 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高压泵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分析

    作者:徐琦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高压泵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部分该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高压泵雾化吸入.两组均在7d后进行观察总结,将患者的具体症状发展情况、有关体征情况、具体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2.4%、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与70%(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消失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高压泵雾化吸入,对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确切疗效,和常规方法相比更加安全、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鸿瑞;刘彤华;任华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6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特点.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慢性复发性鼻窦炎、肺部感染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病理形态特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全层受累.细支气管壁有多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细支气管腔内可有中性白细胞或者粘液.在小的细支气管壁和肺间质内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有成团泡沫状吞噬细胞.观察6例中有2例同时伴有胸腺瘤.结论DPB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的DPB患者,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下肺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对确定诊断是很有必要的.

  • 第十二届全国诊断病理暨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诊断病理暨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6月17 - 2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共60余篇论文进行了报告与交流.会议安排了大会发言、论文交流和读片讨论等学术交流形式,邀请了海外和国内专家进行专题报告.一、呼吸系统疾病病理专题报告北京协和医院刘鸿瑞教授在“肺小气道疾患病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如下内容:(1)小气道的一些基本病变,包括细支气管化生、细支气管平滑肌增生、细支气管内黏液淤积、细支气管坏死、富细胞性细支气管炎,详细解说了各自的临床特点、光镜下的特征及其鉴别诊断.(2)外源过敏性肺泡炎,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外源过敏性肺泡炎,对3种类型外源过敏性肺泡炎的临床表现、X线或CT检查、病理改变和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介绍.

  • RSV毛细支气管炎及其后反复喘息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田曼;赵德育;文惯宇;施圣云

    目的 探讨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简称细支炎)及其后反复喘息发作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RSV细支炎住院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生活生长各因素进行比较,并随访RSV细支炎患儿两年内喘息再发的情况,以期找到与RSV细支炎及其后婴幼儿反复喘息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RSV细支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非母乳喂养、被动吸烟、未补充维生素(Vii)AD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②200例RSV细支炎患儿随访两年,失访82例,细支炎后再发喘息组71例,未再发生喘息组47例.两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个人特应史、家族特应史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两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RANTES因子、血总IgE水平及TH1/TH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非母乳喂养、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为RSV细支炎的危险因素.②被动吸烟、未补充Vit AD、个人特应史、家族特应史为RSV细支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动态

    作者:李秀玲;赵铠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性病原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高,多数儿童在两岁前都感染过RSV.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也会暴发流行.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在不同年龄组往往不同,一般可致鼻炎、中耳炎、哮喘、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尤其以后两种疾病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 病毒粒子直径约150~300 nm.基因组为一条约由15 00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负链RNA,主要编码10个蛋白质:3种核衣壳蛋白[核壳蛋白(N)、磷酸蛋白(P)、大聚合酶蛋白(L)]、3种跨膜蛋白[融合蛋白(F)、附着蛋白(G)、小疏水蛋白(SH)];2种基质蛋白(M1、M2)和2种非结构蛋白(NS1、NS2).F蛋白和G蛋白是两种主要的结构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因此常被作为RSV疫苗研制的靶抗原.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研制RSV疫苗列为全球疫苗计划的优先发展项目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无安全、有效的RSV疫苗获准上市.

  • 呼气相薄层CT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气体潴留及预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

    作者:贺建新;陈杰;祝安惠;张晓锦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佳呼气相薄层CT气体潴留评估方法.方法 采用三层五分法及视觉评估法两种阅片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BOS患者呼气相薄层CT表现,对比呼气相薄层CT气体潴留影像学评分对于气体潴留的诊断价值和视觉评估法、三层五分法及肺功能检查(PFTs)3种方法对于BOS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PTTs分级:17例BOS0,7例BOS-p,2例BOS1,1例BOS2,2例BOS3,PFTs预测BOS发生的敏感度为41.38%(12/29).三层五分法ROC曲线下面积(0.566)大于视觉评估法(0.485).三层五分法评估的敏感度为25.00%(3/12),特异度为82.35%(14/17),阳性预测值(PPV)为50.00%(3/6),阴性预测值(NPV)为60.87%(14/23),预测BOS的敏感度为55.17%(16/29);视觉评估法敏感度为41.67%(5/12),特异度为58.82%(10/17),PPV为41.67%(5/12),NPV为58.82%(10/17),预测BOS的敏感度为79.31%(22/29).结论 对于诊断气体潴留,三层五分法的价值大于视觉评估法;对早期预测BOS,视觉评估法的预测价值高,三层五分法次之,PFTs小.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分析

    作者:于晓旭

    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68岁.反复咳嗽、咳痰4 a,再发1周于2005-12入院,曾外院摄X线胸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抗炎治疗可以缓解,有慢性副鼻窦炎20 a.查体:T 37.2 ℃,P 80次/min,R 22次/min,BP 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关键词: 细支气管炎
  •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诊断

    作者:蔡后荣;侯杰

    在美国,现在认为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是替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的更好的术语.COP是罕见的独立的疾病实体,现包括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之中.其重要的病理特征为肺泡内和小气道管腔内有疏松的纤维状的息肉样的肉芽组织.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和咳嗽;典型的胸部X线表现是多发的,双侧肺分布或局灶实变影;胸部CT主要表现为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或胸膜下实变影或不规则形条索影.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 Kartagener's 综合征伴细支气管炎:影像诊断及随访

    作者:王立非;关玉宝;顾莹莹;曾庆思;陈苓;张超亮;何建行;钟南山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KS)与细支气管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KS的临床特点、胸部和鼻旁窦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结果 ①24例KS中,19例均有支气管扩张、全内脏转位、鼻旁窦炎三联征,1例有支气管扩张和鼻旁窦炎,4例有全内脏转位和支气管扩张.临床症状均为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肺部均可闻及湿罗音,22例肺过度通气.②22例胸部DR、18例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2~5 mm的微小结节影,胸部HRCT可见线样征和树芽征,14例(58.33%)表现类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0例(83.33%)有鼻旁窦炎.③8例病理确诊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理特点为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增厚,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2例透射电镜下可见纤毛的内侧臂缺失,其中1例伴有纤毛畸形、融合成团.结论 KS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鼻旁窦炎三联征,细支气管炎应作为KS的特征性表现之一,KS也可伴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 双源CT气道重建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程留慧;管志伟;张保朋;周舟;温泽迎;史东星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结合气道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5例BO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均行DSCT扫描及气道三维重建,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DSCT特点及气道重建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持续性喘息25例(100%)、反复咳嗽21例(84%)、气促16例(64%)、肺部反复湿啰音17例(68%)、唇周发绀2例(8%)。19例明确为呼吸道感染后引起。CT特点:Mosaic灌注不良25例(100%),斑片模糊影15例(60%),肺实变6例(24%),节段性肺不张4例(16%)。气道三维重建表现:支气管壁增厚16例(64%),支气管扩张5例(20%),支气管内痰栓3例(12%)。结论:感染是BO发生的主要原因,DSCT结合气道重建能较好地显示BO患儿肺实质及气管、支气管病变,对BO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余小花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BO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功能以不可逆的小气道阻塞为特点;HRCT上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细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征等;病理上以小气道及其周围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为特征.BO的诊断很少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HRCT作出临床诊断.其中,HRCT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对B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 小儿腺病毒肺炎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

    腺病毒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导致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腺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炎症反应突出,肺外表现多见,易遗留肺部后遗症.X线是腺病毒肺炎诊断与随访的基本手段,但在病因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CT尤其是HRCT对于儿童腺病毒肺炎的诊断及后遗症的随访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 21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作者:叶芳;蒋琴;韩彩莲;楼晓芳

    总结了21例感染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患儿的护理要点.主要是配合完成各项检查,监测氧饱和度的变化,做好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本组21例均好转出院,现正在门诊随访中.

  • 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分析

    作者:陈迎春;何丽萍;赵凯;赵玉龙

    目的 分析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进而推导其指导治疗的可能.方法 采用Coulter Epics XL-MCL型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35例毛细支气管炎儿童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率,与28例支气管哮喘儿童和15例健康儿童比较;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35例毛细支气管炎儿童治疗前后和15例健康儿童血清IL-4、IFN-γ水平,并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的CD4+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与支气管哮喘组类似,F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的IL-4水平较高,而且治疗前高于治疗后,F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检验显示三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水平较低,但F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婴儿第一次喘息常见的原因,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哮喘,除感染因素外或许与哮喘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免疫学机制,可以考虑进行免疫治疗.

  • 风湿性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

    作者:李晓琳;鲁静

    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病因多样,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病变累及多种脏器。风湿性疾病常常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皮肌炎/多肌炎( PM/DM)和系统性硬化病( SSc )等均可有呼吸系统受累。风湿性疾病伴发呼吸系统受累多种多样,如间质性肺疾病( ILD )、肺实质浸润、弥漫性肺泡出血、细支气管炎、肺血管疾病、胸膜病变等。近年由于风湿病学的迅猛发展,风湿性疾病早期诊断与规范性治疗,风湿性疾病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加之肺功能、高分辨率断层扫描( HRCT )、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F)技术的发展,关于风湿性疾病的肺受累的报道明显增多,尤其以ILD为著。

  •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和脱屑性间质性肺炎的比较分析

    作者:易祥华;何国钧;刘鸿瑞;李惠萍

    目的探讨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电视胸腔镜肺活检诊断为RBIL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和随访结果,并与1例病理学确诊的DIP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例患者均为57岁男性,吸烟史分别为24、30年.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气促,双下肺闻及veclro啰音;肺功能检查显示RBILD患者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DIP患者为限制性轻度通气功能障碍.胸部X线片显示2例患者双肺均有散在斑点状、斑片状密度不均阴影;高分辨率CT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的间质增厚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以外周和下肺为主,DIP患者有磨玻璃影.病理特征:RBILD表现为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周围气腔内有大量均一的含色素的巨噬细胞聚集,肺间质有轻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症;DIP的上述病变更明显和弥漫.2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经随访3年余,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结论 RBILD和DIP在临床表现上不易区分,而开胸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区分和明确诊断,两者有相似之处,可能为同一疾病实体.

313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