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适应证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在胃间质瘤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胃间质瘤患者3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结果:本组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5±3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58)mL,平均术后进食时间(2.31±1.03)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38±3.14)d;对所有患者随访6~30个月,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在胃间质瘤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需要掌握好适应证,同时其疗效确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实行.
-
卵巢纯囊性肾母细胞瘤伴肾外Wilm' s瘤1例
(英)Mama A. Isaac……∥Hu2000,31(6):761-764 患者女性,21岁,未孕,曾因反复月经过多接受非特异性的激素治疗,盆腔超声检查正常;4个月后因腹部不适就诊,查体可触及一巨大的盆腔包块,超声检查发现一右卵巢多房性、大直径为19cm的包块;剖腹探查见该囊性包块与网膜紧密粘连并伴有腹水,行右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和对侧卵巢的楔形切除术.
-
具有不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同时多原发肺腺癌一例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肺占位性病变1周,于2014年10月9日入院。患者无结核病史,无吸烟史。体检:听诊右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的干湿性啰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肺部多排CT平扫显示:(1)右肺上叶实性结节影,考虑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图1);(2)右肺下叶类圆形磨玻璃密度影,亦不除外恶性病变或肺泡增生(图2)。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右肺下叶切除术。
-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状态下微波热疗致烫伤1例
患者朱某,男性,66岁,体重62kg.患右肺腺癌,一年半前施右肺中叶楔形切除术.三个月前始右胸部及腹部疼痛,经CT及MR证实为右腺癌术后右胸膜及肝脏转移.于2000年4月1日入院对症治疗并施行微波体表照射.右胸疼痛,口服氨酚待因片及肌注强痛定等不能缓解,逐日加重,夜不能眠.疼痛科会诊为胸膜痛,建议安置硬膜外腔持续镇痛泵施行PCEA.选T7~8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5cm,连接韩国艾克孚镇痛泵,持续输注0.25%布比卡因.负荷剂量8ml.背景输注2ml/h,锁定时间40~60min.负荷剂量8ml后疼痛开始缓解,T4-8区域感觉迟钝,循环呼吸无大碍,夜间睡眠好转.次日病人基本无痛,感觉良好,活动自如,要求继续做微波热疗.理疗科以大连为尔康电子公司制MH-1型多功能微波治疗机行右胸部体表微波辐射热疗,输出频率915MHz,输出功率0~200W,.温度控制视病人耐受而调整.通常不超过43℃,本例本次热疗温度大于43℃.微波热疗后病人局部皮肤发红,当日夜间局部灼痛,疼痛科会诊见镇痛泵运行良好,右胸第8~10肋间皮肤红热,有大小不等水泡形成.烧伤整形科会诊为右胸部烫伤,浅Ⅱ度,面积3.0×4.0cm,经吸除水泡内渗出液,加压包扎处理,静点抗生素预防感染.72h后伤口开放,行暴露疗法,五天后局部开始结痂,十天后结痂脱落痊愈.
-
胃底黏膜下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腹腔镜切除胃底黏膜下肿瘤,尤其当其位于胃底后壁、靠近食管贲门连接处(the esophagocardiac junction,ECJ)时,既困难又费时,稍不慎还会引起食管狭窄以及脾脏损伤.为此,我们采用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来治疗胃底前壁和大弯侧的黏膜下肿瘤;并设计了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1aparoscopically extraluminal resection ofthegastricfundus)来治疗胃底后壁靠近ECJ的黏膜下肿瘤.方法: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5(36-78岁).其中,胃底前壁黏膜下肿瘤11例,胃底大弯侧黏膜下肿瘤6例,分别行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胃底后壁黏膜下肿瘤15例,行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结果:腹腔镜手术平均用时(56.3±19.4 min);术中平均出血(53.1±30.1 mL);术后平均住院(4.7±0.5 d).78.1%患者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病理类型包括:低度恶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21例、间质瘤7例以及神经纤维瘤1例.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结论: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所设计的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完全可以做到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切除范围也不受限.因此,手术安全、有效.
-
第274例--左上肺癌术后,短期内左上肺出现迅速增大影
病历摘要患者男,85岁.因左上肺癌术后1年8个月,咳嗽、咳痰1周入院.患者于1998年4月发现左上肺阴影,7月行左上肺前段楔形切除术,肿瘤大小为3.0 cm×2.0 cm×1.8 cm.病理诊断为左上肺前段中、高分化乳头状腺癌,切缘支气管残端及主动脉窗淋巴结未见转移.1999年3月行肺部CT检查,发现左上肺有一1.2 cm×1.0 cm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考虑为肿瘤复发,于4~5月行局部放疗,共75 Gy.放疗后复查X线胸片和肺部CT,未见变化.9月复查肺部CT,病灶为1.2 cm×2.0 cm,骨扫描示左髂骨转移.2000年1月行健择治疗,化疗期间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纳差,白细胞降至2.6×109/L.
-
腹腔镜胃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经验
我院于1995年7月开始开展腹腔镜胃手术,目前已经开展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胃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胃高选迷切术、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分切除术、胃远端癌根治术、胃底贲门癌根治术、胃楔形切除术、胃间隔捆扎减肥术、胃旁路减肥术、胃束带减容减肥术、全胃切除术、胃底折叠术等各种腹腔镜胃手术250余例[1],效果良好,总共发生了4例严重手术并发症,报告如下.
-
袖状切除术与楔形切除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对比分析袖状切除术与楔形切除术在支气管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5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又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给予袖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楔形切除术治疗),分别在术后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结果:(1)在2组患者的术后近期疗效比较中,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支气管残端癌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在随访期内的吻合口瘢痕组织增生率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袖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肺癌,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支气管残端癌细胞阳性率,抑制吻合口瘢痕组织增生,减少复发率,并且远期疗效非常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胆囊肉瘤样癌一例
病人,女,68岁.右上腹痛18年,再发伴胸背部胀感2个月.阳性体征:右上腹部深压痛.CT: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胰头后肿大淋巴结.术中见:胆囊壁增厚,质硬,含充满型结石1枚;胆囊与结肠肝曲粘连;胰头上方有融合成团淋巴结,质硬,侵及胰头部.手术:胆囊切除并肝床楔形切除术;胰头上方转移淋巴结无水酒精注射.快速病理:胆囊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常规病理:着床面胆囊壁弥漫增厚,黏膜面粗糙,灰黄色颗粒状;剖面灰白、灰黄色,层次不清.镜下:瘤细胞梭形或圆形,核大且异型明显,排列呈弥漫状或漩涡状,瘤内见大片坏死,侵犯肝组织.组化:CK(+),Vimentin(+),CEA(-),EMA(-),CD68(-),Mac387(-).病理诊断:胆囊肉瘤样癌侵及黏膜,切缘阴性.
-
经尿道电切治疗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附19例报告)
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是一组由不同原因、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以往我们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和经膀胱行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术,效果不甚满意.2001年3月~2005年7月,我们使用电切镜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19例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两镜联合胃楔形切除术治疗Dieulafoy病
我院近年收治Dieulafoy病23例,其中3例在胃镜和腹腔镜联合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肺曲菌病手术治疗2例
例1女,15岁.阵发性咳嗽,咳白色粘痰伴右肩部刺痛半月.X线胸片诊断为右上肺空洞型肺结核.抗痨治疗4周后复查,X线胸片提示右上肺仍可见一约4cm×4cm的圆形空洞.1991年8月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行右肺上叶后段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上叶后段曲菌病.随访5年,恢复良好,无复发.
-
双侧肺部炎性假瘤同期治愈2例
例1 男,21岁.因"上呼吸道感染"X线胸透检查,发现左肺直径约3.0cm肿块.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尖段直径约2.0cm、左肺下叶背段直径约3.5cm肿块,均无钙化、无分叶、密度不均匀、边缘欠光滑.在X线引导下行左侧经皮肺穿刺活检示慢性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细胞.1999年在全麻气管插管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双侧肺炎性假瘤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双肺炎性假瘤.病人恢复好,治愈出院.
-
先天性左肺蔓状肺动静脉瘘1例
病人男,21岁。劳力性气促、指(趾)端粗大、发绀3年。查体:杵状指(趾),口唇发绀。P2亢进且固定分裂,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约1.5cm处闻及连续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RBC)7.44×1012/L,红细胞压积(HCT)0.53,血红蛋白(Hb)176g/L。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 46.9mmHg(1mmHg=0.133kPa),氧饱和度(SO2)0.83。X线胸片示左下肺内带有片状致密影,边界不清。右心导管心室造影证实为左肺蔓状肺动静脉瘘。 1999年11月手术。术中见左肺舌段尖端脏层胸膜下方动静脉形成血管瘤,约6cm×5cm×4cm大小,可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团,动脉发自左肺总动脉干,走行于左上肺静脉深面,起始直径约1.5cm;静脉直径约2.5cm,于心包下缘汇入左下肺静脉,为胸膜下周围型。行舌段楔形切除术。术后即见口唇、指(趾)发绀消失。病变处杂音消失。血气分析:PaO2131.7mmHg,SO2 0.98(使用呼吸机时)。术后第3d复查血常规,RBC 5.24×1012/L,HCT 0.35,Hb 122g/L。 病理检查见大量扩张静脉及少数厚壁动脉管腔,形成动静脉瘘,管腔中充满血液伴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诊断为(左肺)蔓状动静脉瘘。 术后病人恢复顺利,出院至今数月无不适。 讨论先天性蔓状肺动静脉瘘为肺末梢血管畸形,罕见。易与其它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混淆。其病理生理主要是因瘘口的存在,可有大量血液直接从肺动脉分流至肺静脉,造成心外右向左分流。分流量大者SO2降低,心排出量增加,红细胞增多,血粘度增加,易形成小血栓。临床上表现为发绀、杵状指(趾)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确诊主要依据心室及肺血管造影。血管造影能显示病变类型、范围及部位,为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由于存在血管病变,血管易破裂出血,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
-
孤立性肺小结节在CT引导下带钩钢丝术前定位
电视胸腔镜下(VATS)楔形切除术能完整地切除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病灶的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CT引导下的带钩钢丝(hookwire)术前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资料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我们为100例计110枚SPN(既往或同期有恶性病变病史者37例),经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后行VATS楔形切除术,其中男4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4.2±10.4)岁.单发结节90例,多发结节10例;病灶直径(11.44±4.17)mm,距壁层胸膜(11.49±7.18)mm.病灶分布在右上叶31枚,右中叶9枚,右下叶20枚,左上叶33枚,左下叶17枚.
-
耳多发性皮角一例
患者男,84岁,于1964年左耳廓部出现疣状增生物,约黄豆大小,逐渐增大,并呈角状凸起,自行抓破后出血,末端发黑、脱落,曾反复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寻常疣",行激光、冷冻等治疗,疣体脱落,后又迅速复发.近1年来,左耳患处疼痛、红肿,末端硬化成皮角样改变.既往史:否认有免疫系统疾病史、恶性肿瘤、艾滋病史.家族史:妻儿、父母、兄妹均无相关病史.专科检查:左耳廓外下缘处见3个圆柱状皮角,直径0.4~0.8 cm;长4.5 cm,质硬,色黑,末端硬化坏死,基底部红肿,轻压痛.入院诊断:左耳菜花耳?左耳X线片示:左耳廓多发角状骨化,于2005年5月6日在局麻下行皮角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诊断:左耳皮角.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出院(图1,2).
-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48岁,于2002年2月行腹腔镜左侧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2010年1月20日健康体检时,CT检查提示双侧肺粟粒状结节,以中下肺野居多;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包括生化、凝血功能、生殖激素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全身检查未发现任何器官有原发的恶性肿瘤.阴道B超检查发现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肿瘤直径1.5~2.0 cm.1月29日,为明确肺部结节性质的诊断,在胸腔镜下行左肺下叶楔形切除术.
-
特殊类型异位妊娠5例
患者1 女性,32岁.因"停经3个月,突发性下腹痛"于2006-06-07急诊入本院.入院查体:大汗淋漓,休克状态.超声检查示:右侧宫角妊娠,胎儿头臀径为5 cm,腹腔大量积液.经家属同意,行腹腔穿刺术抽出鲜红色血性液体,并较快凝结,考虑急性出血.故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鲜红色血凝块约为500 mL,游离鲜红色血性液体约为1000 mL,胎儿身长约为(8~9)cm,确诊为宫角异位妊娠,故行宫角异位妊娠楔形切除术+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手术顺利,患者7 d后出院.
-
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至2014年间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按照肿瘤直径进行1∶1配对,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术后营养状况及短期预后。结果共入组胃间质瘤患者100例,年龄为(58.99±10.41)岁。其中开腹组50例,腹腔镜组50例。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58±10.43)岁和(56.40±9.8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肿瘤多位于胃体,分别占52.0%(26/50)和56.0%(28/5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开腹组和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7.60±140.69)ml 和(48.60±48.8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7.22±7.11)d 和(12.14±4.32)d,胃管留置时间分别为(6.28±3.73)d和(3.76±1.73)d,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0.11±0.05)g/L和(0.07±0.04)g/L,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0.64±0.30)g/L和(0.51±0.2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开腹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恢复迅速,营养状况较好。
-
胃间质瘤采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均进行开腹胃楔形切除手术,研究组均进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将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可以产生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