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单纯人工瓣膜置换术,研究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期表现情况与术后1年心脏彩超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期心脏停搏时间、术后引流量与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毕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心功能≤Ⅱ级例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给予人工瓣膜置换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窦性心律恢复,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经胸与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ultiplan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MTE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从1998年4月~2001年4月共进行MTEE检查患者308例,我们就MTEE的检查结果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进行比较,部分病例与手术对照分析.结果:1.MTEE诊断ASD的阳性率及ASD解剖类型正确性均为100%;TTE对筛孔型、多个、上腔静脉型ASD以及卵圆孔未闭易漏诊;2.MTEE能明确非风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而TTE仅能部分明确.MTEE诊断二尖瓣细小腱索断裂、瓣膜穿孔的正确性高;3.MTEE能明确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以主动脉瓣畸形常见,而TTE仅能部分明确.MTEE诊断为瓣膜穿孔的患者5例,正确性为80%;4.MTEE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慢性房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房血栓、左房自发性超声造影(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SEC)的检测率明显比TTE高.结论:与TTE比较,MTEE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尤其对心瓣膜疾病的病因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房间隔缺损的解剖分型和治疗的指导,SEC、心房血栓的检测及抗栓治疗的指导等更具临床价值,已成为TTE的重要补充.
-
四瓣膜同期置换1例报告
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中心于1999年11月17日成功地完成1例罕见的四瓣膜同期置换术,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汪某,男性,47岁,汉族,已婚,工人.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并伴反复发热.于1999年11月12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曾出现发热、寒颤、全身毒血症状,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入院后经充分术前准备,于1999年11月17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
再次人工瓣膜置换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佳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住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69例,置换二尖瓣瓣膜31个,修复17个;置换主动脉瓣15个,修复10个;三尖瓣置换3个.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2例、Ⅲ级31例、Ⅳ级16例.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5例,死亡率7.25%(5/69).术后随访49例(随访率76.56%),随访时间7个月至8年.随访中再手术6例,死亡7例.存活42例,心功能Ⅲ级1例、Ⅱ级12例,余心功能正常.结论 对瓣膜置换术后任何原因导致的重度瓣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297例分析
目的 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 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共297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6例(其中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置换8例)、双瓣膜置换术(DVR)9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R)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行射频消融Maze手术治疗房颤1例.结果 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3.4%,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2.6%、6.5%和3.1%.结论 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积极处理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置换时,尽可能置人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以利术后左室重构,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瓣膜病患者尤为重要.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上)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Framingham研究显示[1],年龄每增长10岁其发病率约增加1倍,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而到了80~89岁为8.8%,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其中血栓栓塞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北美洲,每年至少750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房颤有关[2].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不伴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人工瓣膜置换的房颤[3])将会越来越多.Brannwald[4]指出,房颤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因此,通过抗栓治疗来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维护原则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的维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于1992年3月至2000年5月共实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例,置入人工心脏瓣膜103枚,临床效果满意.本文着重对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的维护进行了探讨.
-
Ross手术的进展
谈到Ross手术,我们有必要对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发展历程做一简单回顾.1963年Starr等首先报道了使用人工瓣膜置换主动脉瓣.1965年Murray等将同种异体主动脉瓣置于降主动脉位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62年Donald Ross等成功地实现了原位同种异体主动脉瓣移植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存在异体主动脉瓣钙化、狭窄等病变引起的功能不全.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力衰竭38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择期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力衰竭的患者38例,给予rhBNP 0.0075~0.015μg/(kg·min),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72 h,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 应用rhBNP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N末端B型利钠肽明显下降(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维持正常范围内,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rhBNP可改善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安全有效.
-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下消化道大量出血1例
主动脉瓣狭窄多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部分老年人可伴有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且容易并发心率失常、心脏性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体循环栓塞,晚期合并心力衰竭.约15%~25%有胃肠道发育不良,可合并胃肠道出血,但出血多为隐匿和慢性,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出血常可停止.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实现国产化
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主动脉瓣二叶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瓣膜钙化的程度数倍于欧美人群,这些特点决定了手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阜外医院牵头的我国第一个经导管人工瓣膜置换的临床研究项目组,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探索,数度优化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人工瓣膜,摸索出一套术前评价方法和术中操作方案,达到手术死亡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并发症低于国外报道的满意结果.
-
8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儿童心脏瓣膜疾病首先应尽量采用瓣膜成形修复,但对于瓣膜病变严重、成形失败或经成形后复发需再次手术者,应进行瓣膜置换术.本文回顾分析2002年2月~2008年2月期间本院完成的8例儿童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及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过程,证实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下简称彩超)评估人工瓣膜置换前后的心脏形态结构与功能.1 临床资料2001年8月~2002年12月拟实施瓣膜置换的患者69例,男性25例,女性44例,年龄11~69岁,平均45.3岁.
关键词: 人工瓣膜置换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比较单纯瓣膜置换与同期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
目的:比较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与单纯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心脏停搏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毕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右房内径、左房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中联合应用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改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心脏手术后死亡尸检1例
目前,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的治疗之中.但由于现代医疗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仍然可以出现各种合并症,且在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的总例数中还占有不少的比例.本文结合1例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出现合并症性猝死而进行病理学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对这一问题予以初步的探讨.
-
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方法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方法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5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二尖瓣膜置换,研究组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型.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即刻恢复窦性心律的几率(92.31%)明显高于常规组(74.36%)(p<0.05);研究组术中总输血量低于常规组,且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动脉收缩压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