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人工气道护理的预防成效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人工气道护理的预防成效.方法:收治危重患者148例,均发生呼吸衰竭,按照通气方式分为插管组与有创组各74例,有创组实施气管切开呼吸机治疗,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结果:插管组呼吸机治疗时间、ICU内治疗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优于有创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为其实施人工气道护理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ICU手术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案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清洁度合格率、舒适度合格率、床头抬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品管圈结合人工气道护理能够提高ICU患者通气有效率,推广品管圈护理模式具有广泛性意义.
-
持续气道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收治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显著.
-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 分析并研究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当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ICU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0例人工气道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方式,气管导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布,观察组选择采用一次性面罩式喷雾瓶在小药杯里进行持续加入配制的雾化液,并遵医嘱或根据痰液黏稠度对氧流量进行调节,以便达到24小时持续湿化气道的目的,对两组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面罩式喷雾瓶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而且患者的痰液湿化效果良好,没有出现痰痂,患者的气道黏膜没有出现出血情况,患者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罩式喷雾瓶持续气道湿化可有效保证吸入气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气道水分丢失的情况,它能有效改善和保持患者气道呼吸通畅,值得推广应用.
-
品管圈活动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ICU进行治疗并且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80例,将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品管圈活动干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每日吸痰次数、意外脱管发生率、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率以及不同时间段痰痂的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呛咳、气道粘膜出血以及人工气道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ICU人工气道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呛咳、气道粘膜出血以及人工气道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痰痂的形成率,表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吸痰法与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合理实用的吸痰方法。方法收集我院EIC U就诊,且建立人工气道需进行吸痰操作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及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吸痰前 HR、SPO2、R、VT 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前后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烦躁、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气管插管脱出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的患者吸痰前后各项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小,对患者病情影响与刺激较小,且并发症少。
-
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56例人工气道护理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使用呼吸机3 d~1个月;其中25例完全脱机且无并发症,5例植物人完全脱机,余26例无一例死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合理正确的人工气道护理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意义重大.
-
ICU人工气道护理要点与施行心得研究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护理要点,并归纳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病例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36.7%,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VAP发生率,减缩机械通气时间与ICU治疗时间,有益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的监护与管理
目的:探讨近年来收治ICU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ICU行气管插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插管后并发症有声带杓间区溃疡,声带麻痹,声门下及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气管切开处感染等.结论: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通气的效果,是否能够早日康复;气管及喉气管插管并发症是由于插管时体位不正确、创伤、留置时间过长、气囊压力过大及局部感染造成,选择恰当、准确、轻柔的手术方法是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 ICU 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 ICU 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于我院接受治疗且构建人工气道的病人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意外脱管率、吸痰次数、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意外脱管率及吸痰次数分别为15.00%及(7.37±1.22)次,观察组分别为5.00%及(5.44±1.02)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对照组病人满意度为67.50%(27/40),显著小于观察组满意度92.50%(3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观察组呛咳、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及痰痂形成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品管圈工作模式在 ICU 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应加以推广及普及。
-
系统气道管理在老年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在老年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采用系统气道管理,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自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选取54例应用人工气道的老年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系统气道管理的27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黏膜出血率均明显更低,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采用系统气道管理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
研究分析ICU重症病患的人工气道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I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建立人工气道的ICU重症患者50例,随机分组,各组为25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VAP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VAP发生率分别为20.5±10.5d、13.5±5.0d、17%)对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15.0±5.5d、7.5±3.5d)明显更短,VAP发生率(4%)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ICU重症病患的人工气道护理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