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嗜酸性肉芽肿(附6例报告)
目的进一步探讨胃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胃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常规检查5例病人误诊为肿瘤,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例术后出现复发.结论胃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依赖于活检病理;治疗以饮食疗法、激素疗法为主,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
口服巴沙片致光过敏1例
1 病例 患者,30岁,农民。于2000年7月17日因全身痒、痛、脱皮而到我院就诊。患者于1月前,因经荧光基因检测示支原体阳性,曾服用氟哌酸、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美满霉素等药,病情无好转。于7月12日改服巴沙片(成都信特药业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0.3g。服药48h后,患者感全身轻度瘙痒,脸部、双前臂的皮肤变黑,未作处理,仍继续服用该药。于d3,皮肤变黑处出现褪皮伴灼热感,且有少数小水疱出现,瘙痒加剧。患者即到当地医院予抗过敏处理,仍继续服用巴沙片,病情无好转。d5后,以上症状加重,且出现头痛、发冷等症状,才到我院就诊。查体:患者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温38.2℃,呼吸20次/min,脉搏85次/min,脸部、前臂色素沉着并褪皮、灼热感,全身散状小水疱,心肺腹(—),皮肤划痛试验呈阳性,白细胞15.8×109/L,中性0.64,淋巴0.36,嗜酸性粒0.06,尿常规正常。诊断:药物光过敏。治疗:①停用巴沙片,注意避光及休息;②痒苦乐民10ml,静脉注射和5%葡萄糖250ml+vit C 3g静脉滴注,连用3d,以上症状消失。
-
组织嗜酸细胞染色化学研究
组织嗜酸细胞是正常骨髓中少见的一种网状细胞,细胞大小形态具有一般网状细胞特点,唯一区别在于胞浆中含有多量、粗大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这种细胞占健康人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01%.现通过以下几种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染色观察,证明这种细胞的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糖类和脂类,这对了解组织嗜酸细胞的细胞化学的特点有一定参考价值.
-
血吸虫性截瘫案
阿拉×××,男,38岁,于2000年2月29日来我医疗队急诊.10天前突然出现头痛、小腹痛、四肢及腰背酸痛,随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并逐渐加重,尿液呈血色,排尿时痛甚,并且双下肢瘫痪无知觉,遂来我医疗队住院治疗.查:下肢肌力为0,环跳穴以下无知觉,小腹部有压痛,肾区有叩击痛.尿液中有少量血吸虫卵.血象:白细胞14000/mm3,中性80%,嗜酸性3%.初步诊断为"血吸虫病合并感染".经西药抗血吸虫及抗感染(酒石酸锑钾、青霉素、四环素、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10天后,小腹痛及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消失,尿液正常,镜检未见虫卵.血象:白细胞8000/mm3,中性60%,酸性1%,但下肢肌力仍为0,环跳穴以下无知觉.
-
辛夷对嗜酸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
本研究以辛夷挥发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嗜酸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抗过敏的机理.
-
过敏性鼻炎有哪些外治方法?
答: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引起鼻粘膜水肿、粘液腺增生和上皮下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一种过敏反应.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内奇痒,连续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为特征.
-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可能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发生无性别差异,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肿瘤主要发生于胰腺大导管内,呈单房或多房囊性结构,囊壁纤维化,囊内局部见质软、乳头状肿物;瘤细胞立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化;Syn和CgA(-),CD117(+).结论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为胰腺罕见肿瘤,目前除了组织学特征和K-ras基因的变化外,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很难鉴别.
-
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2例罕见的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特点为多发生在大导管内,呈乳头状,瘤细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结论此瘤根据其衬覆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交界性者称为交界性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腺瘤;恶性者称为胰腺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癌.本文报道的2例均为恶性,1例为非浸润性癌,另1例为浸润性癌.
-
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8岁.发现左侧前臂包块5年伴轻压痛.查体:左侧前臂近端挠侧皮下可见一直径3cm大小的肿块,与皮肤界限不清,质硬,活动性差.手术切除送病理.病理检查巨检:分叶状肿物一个,体积2.5cm×1cm×1cm,切面灰白,部分区域灰黄色,质较硬,均质,边界不清,无包膜.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排列较紧密,被梭形细胞、胶原纤维或血管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索状(图1).瘤细胞境界清楚或不清楚,部分呈合体细胞状,胞质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多数颗粒小而一致,少数颗粒较大呈圆形小滴状红染小体,经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显示胞质内颗粒及小体阳性反应.
-
腹壁肺吸虫病1例
患儿男性,10岁.发现腹壁肿块1周.肿块约核桃大小,质地偏硬,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无破溃,无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5个月前曾因左腰部肿块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肉芽肿性病变伴碎屑样坏死及见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查体:腹平,左腹直肌处扪及约1.5cm×1cm×1cm大小肿块,质地偏硬,有轻压痛,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腹直肌紧张时肿块更加明显,遂手术切除.
-
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乳腺肿瘤(二)
3 富含酶原颗粒的癌3.1 腺泡细胞样癌乳腺腺泡细胞样癌(acinic cell-like carcinoma)属于涎腺样乳腺肿瘤一类,Roncaroli等(1996年)报道第1例,至今文献只报道2例.
-
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乳腺肿瘤(一)
乳腺具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肿瘤有多种类型,从超微结构上可分为:①富含大汗腺小泡和颗粒的癌:大汗腺癌和肌母细胞样癌;②富含黏液颗粒的癌:分泌型癌和黏液细胞癌;③富含酶原颗粒的癌:腺泡细胞样癌;④富含神经内分泌颗粒的癌: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⑤富含线粒体的癌:嗜酸细胞癌和伴肌上皮分化的癌;⑥富含溶酶体的肿瘤:颗粒细胞瘤和具有嗜酸颗粒状胞质的平滑肌瘤.主要讨论以上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
嗜酸性肺炎一例
患者女,38岁.低热、乏力、活动后出汗1个月余,于2002年12月28日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5年.体检皮肤未见斑疹、丘疹.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计数0.69×109/L[正常值(0.05~0.5)×109/L].CT检查示:左肺下叶基底段见一4 cm×3 cm×2 cm的结节,边缘模糊,分叶状,远端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提示左肺下叶癌的可能性大.行左肺下叶切除送病理检查.临床诊断:左肺下叶癌.
-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癌伴微小浸润癌及囊性高分泌性增生一例
患者女,44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行肿物切除术,原单位冷冻切片病理报告导管原位癌伴浸润,遂行乳腺改良根治术.于2009年4月7日来本院会诊.具体病史不详.病理检查: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含有大量均质嗜酸性分泌物的大小不等扩张的腺腔构成,形态酷似甲状腺滤泡.病变广泛,部分腺腔被覆单层扁平上皮,形态温和.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二例
例1女,12岁.腹胀伴腹部进行性膨隆20余天.于1985年11月25日入院.体检:腹膨隆如蓝球大,腹水征阳性,左下腹部触及包块,大小及境界不清.临床诊断:左卵巢肿瘤.术中见腹水淡黄色约5 800 ml,左卵巢15 cm×15 cm×8 cm大小,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无粘连.病理检查:15 cm×15 cm×8 cm近圆形肿物一个,表面光滑、包膜完整,10 cm×9 cm×8 cm区域肿瘤切面实性呈灰白色、质软;囊性区直径约6 cm,内含透明液体,部分出血,囊内壁粗糙.镜下观察:肿瘤实质为特征性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不一、界限清晰的环状小管样上皮巢.瘤细胞空泡状、透明或嗜酸性,近似柱状,细胞核圆形,大小稍不一致,有1~2个核仁.
-
真性组织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左颈部淋巴结长大4个月于2001年5月8日首次就诊.术中见:左颈内静脉旁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质中、活动.取淋巴结检查.病理检查:暗红色淋巴结一个,大小为1.2 cm×1.2 cm×0.8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质嫩.显微镜检查: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可见残存的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在滤泡旁及副皮质区散在、成簇或成巢浸润,部分区域弥漫成片;窦内浸润明显(图1,2).部分肿瘤细胞巢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瘤细胞体积大,界限不清;胞质丰富,嗜酸性,少数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多数的空泡,呈泡沫状,未见确切吞噬现象;
-
涎腺嗜酸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
1.病例简介:患者男,64岁.无意中发现左颌下一花生米大包块3个月,无疼痛.近10余天内增大至核桃大小,于2001年3月入院.体检:左颌下可扪及一3 cm×2 cm大小肿物,质中,无压痛,可活动,界限清楚.术中见肿物为2个,大小均约1.5 cm×1.0 cm,包膜完整,与颌下腺粘连.于2001年3月7日行肿物手术切除.2.病理检查:切除肿物与部分涎腺组织一块,大小5 cm×4 cm×2 cm,表面灰红色,有部分包膜,切面可见一3.8 cm×1.5 cm×1.0 cm大小肿物,与周围分界尚清楚,灰红灰黄色,略呈分叶结节状,实性质中.镜下观察:肿物呈实体团状生长,并有梁索状、腺样结构形成,瘤组织有少量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较大,细胞大小较为一致;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部分细胞胞质有透明变;细胞核偏位或居中,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细少,核仁清晰可见(图1,2);罕见核分裂象.肿瘤浸润颌下腺组织,颌下腺周围淋巴结可见瘤组织转移,并于脉管中形成瘤栓(图3).
-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嗜酸性粒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聚集、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氧由基,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作用,加重了炎症反应成组织损伤[1].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特异性体质的内在因素和过敏原等外在因素,涉及到自主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感染和个体精神因素等不同的差异.
-
囊实混合型肝包虫1例
患者女,27岁,来自牧区.因右上腹胀痛半年余,发现右上腹包块3个多月来就诊.查体:右上腹部及右肋缘下隆起,可触及约拳头大肿物,质中等硬度,上界边缘不清楚,下界边缘尚清楚,活动度差,无压痛.超声检查:肝脏右叶斜径17.8 cm,于肝右叶可见约12.0 cm×11.5 cm的类圆形无回声,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蜂窝状回声、偏强回声点及卷曲样回声,略呈囊中囊征,周边和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余肝实质回声尚均匀,门静脉内径正常(图1~2).诊断:肝大,肝囊实混合性占位,考虑肝包虫可能性大.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1.0L,做Casoni实验(+).
-
超声诊断嗜酸性膀胱炎1例
患儿男,9岁.因间歇性尿频尿急6年,加剧1个月来院行超声检查.3岁起尿频尿急,每日小便20~30次,伴夜间遗尿,在外院对症治疗6年无效.入院后体检:心肺腹部无特殊.实验室检查:小便常规、生化、肝功、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CT:膀胱右前壁及下后壁明显不规则增厚,考虑膀胱壁增生引起.膀胱镜活检:膀胱粘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