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的诊治体会(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对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995-11/2003-04收治9例急性盲肠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9例病人经手术证实为盲肠炎、阑尾炎;行阑尾切除,盲肠炎均行保守治疗和一般处理,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7年恢复良好.结论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部分病人无转移性右下腹痛,病情进展较快,压痛范围较广,位置较阑尾炎高且偏外.术中见盲肠充血水肿增厚,部分病例可见脓性分泌物,严重病例盲肠坏疽或穿孔.作一般处理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有助于盲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Ⅴ
胃肠外科感染的治疗胃肠外科感染包括常见的急性阑尾炎以及相对少见的回肠或结肠憩室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儿童或成人坏死性小肠炎、盲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这些疾病大都需手术治疗,但也有一些并不需要手术(如肠系膜淋巴结炎)或仅有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无论是否需要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仍在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
白花蛇舌草的炮制与鉴别
白花蛇舌草历代本草未见记载,仅在<潮州志·药物志>中有记载,谓:"茎叶榨汁服用,治盲肠炎有特效,又可治一切肠病".华南民间多称为蛇舌癀或蛇舌草,因其花白,叶细瘦条形,状如蛇舌,故名.
-
阑尾切除术式的几点改进
我院自1996年6月~2000年9月,对阑尾切除术具体操作进行了一些改进,共观察663例,均获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63例,男278例,女385例;年龄6~90岁,平均43岁,其中60岁以上者6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 h~15 d,平均12 h.体温高于38℃者139例,化验WBC大于10×109/L者205例.B超证实脓肿者1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89例,盲肠炎47例,慢支肺气肿58例,冠心病46例,糖尿病32例.术后病理证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8例,化脓性阑尾炎279例,坏疽性阑尾炎46例,穿孔者32例.
-
四招破解便秘
便秘是现代人生活常有的问题,偶然便秘会引起严重腹痛,甚至不易与盲肠炎区分。
肠胃蠕动是自主神经(或称夜感神经)所起动,蠕动的结果是把胃肠的内容物由胃向小肠再向大肠推进,胃与小肠司消化、吸收养分。当食物推进到大肠时,大部分已成为不易被吸收的成分与水,后进入大肠时,水分才开始被吸收,这时滞留在大肠的时间愈久,则形成的大便就愈干、愈硬,大便在大肠末端即直肠处累积增多时,会刺激大肠蠕动起来,要把大便往肛门外推,我们就有要排便的感觉。这时我们若“忍得住”,则蠕动就慢慢停顿下来,直至累积更多大便时,再引发另一次排便的蠕动,后来的蠕动就会更强烈,强烈的蠕动就是造成腹痛的原因。 -
盲肠憩室炎并发阑尾炎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36岁.2002年7月14日因右下腹疼痛伴恶心、腹胀、发热ld入院.查体:T 37.6℃,P 90次/min,R 18次/min,BP 110/7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右下腹以麦氏点为中心明显压痛,轻度反跳痛、肌紧张,并可触及一5.0cm×6.0cm包块,质中等,边界不清,表面光滑,移动度尚可,触痛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
后腹膜舌形瓣修补盲肠穿孔20例体会
1999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共收治因阑尾炎、盲肠炎导致盲肠穿孔病人20例,采用后腹膜舌形瓣修补,效果较好.
-
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的治疗
急性原发性非特异性盲肠炎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术前常误诊为阑尾炎.我院1992年至1998年底共收治6例,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作初步探讨.
-
急性盲肠炎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提高对急性盲肠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1999年2月~2001年8月收治5例急性盲肠炎,5例术前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急诊手术,术中分别误诊为肿瘤2例、克罗恩病2例、憩室炎1例.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坏死包块切除和末端回肠造瘘术.结果 5例病理结果为盲肠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4~30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酷似急性阑尾炎,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发现多以盲肠外侧肿块为特征,也难与肿瘤或克罗恩病鉴别.右半结肠切除术是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
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误诊病例分析
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是盲肠壁的蜂窝织炎,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大致相同.本院收治1例此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盲肠炎 -
大黄牡丹皮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阑尾炎140例
阑尾炎俗话叫"盲肠炎",中医叫"肠痈",是常见的腹部疾病.该病多发于夏秋季,并以青壮男性较多.本人采用大黄牡丹皮汤配合穴位注射及西药等治疗阑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4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20~40岁36例,41~60岁63例,61岁以上41例.临床表现均为持续性中、上腹痛伴阵发性加剧,腹痛发作时间为1~4h[1];无发热;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腹泻.实验室检查:WBC11~25×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