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泻型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管动力和感觉功能的不同特点

    作者:桑玉尔;张敏红;徐雷鸣;吴建新;李定国

    目的 研究腹泻型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直肠肛管动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的不同特点.方法 选择IBS病人85例,分成两组.其中腹泻组52例,便秘组33例,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PC Polgyraf ID高分辨率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分别测定直肠肛管压力、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大耐受量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低充气量.结果 IBS病人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低充气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腹泻组的大缩窄压和排便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便秘组的松弛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和大耐受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腹泻型IBS病人的症状与大缩窄压和排便阈值降低有关;而便秘型则与松弛压、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和大耐受量显著增高有关.

  • 2.105直肠肛管测压及直肠敏感性检测的护理要点

    作者:李灵;黄云花;张志雄

    目的探讨对直肠肛管测压患者的操作护理要点.方法在对242例行直肠肛管测压的患者进行护理与检查指导,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 23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检查.

  • 新型直肠肛管测压装置的研制

    作者:王政;刘贵麟;杨丽;刘元盛;李哲英

    近年来,直肠肛管测压已进入新的时代,但由于现代化测压装置价格昂贵,近期内在国内推广应用时机尚未成熟,而传统测压装置又无法适应肛肠外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研制成本低廉又便于推广应用的新型直肠肛管测压装置.我们应用现代技术从探头、压力传感器及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等三个方面对直肠肛管测压装置进行改进,集压力传感与转换、数据采集与分析、图象储存与记录于一体,系现代压力传感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检测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并用该装置对实验性肛门括约肌损伤家兔和非直肠肛门疾病儿童进行直肠测压研究,验证了该装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提出直肠肛门指数(Rectoanal Index RAI)的概念,并就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肛管测压的研究

    作者:刘谦民;郭荣斌;郑文尧;杨云生;程留芳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肛管压力的变化。应用美国Sandhill公司提供的BIOLAB消化道压力检测仪及固态压力传感器导管,对43例明确诊断为IBS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直肠肛管压力检测,观察各参数的改变。结果IBS患者腹泻组的FSV、DSV、DUSV、MTV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其中DSV、DUSV和MTV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便秘组的FSV、DSV、DUSV及MTV均较对照组高,其中FSV、DSV和DUSV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BS患者腹泻组的RRP、ARP及MSQP较对照组高,ARPD较对照组低;便秘组的RRP、ARP及ARPD均较对照组高,MSQP较对照组低;ISB患者腹泻组、便秘组的ARIR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IBS患者腹泻组的顺应性降低而便秘组的顺应性增高(P<0.01)。提示IBS患者的排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 肛管压力的对称性变化趋势对括约肌功能状态的定量评价

    作者:肖元宏;刘贵麟

    目的 探寻肛管压力的对称性变化趋势的存在与否,探讨它对括约肌功能状态的定量评价.方法 采用瑞典CTD桽YNECTICS公司提供的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27例正常儿童及12例肛门失禁患儿进行括约肌压力及其偏位的测定,观察压力及其偏位的变化趋势.结果 静息及收缩状态下,正常儿童肛管直肠之间不仅存在明显升高的压力梯度变化,而且存在明显降低的压力偏位梯度变化,并且在距离肛门缘1cm处形成压力及其偏位变化的特征位点.失禁患儿不存在上述四个梯度变化,也不存在特征位点.结论 括约肌压力梯度及压力偏位梯度可以用来定量地描述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 肛管压力的对称性变化趋势对括约肌功能状态的定量评价

    作者:肖元宏;刘贵麟

    目的 探寻肛管压力的对称性变化趋势的存在与否,探讨它对括约肌功能状态的定量评价.方法 采用瑞典CTD桽YNECTICS公司提供的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27例正常儿童及12例肛门失禁患儿进行括约肌压力及其偏位的测定,观察压力及其偏位的变化趋势.结果 静息及收缩状态下,正常儿童肛管直肠之间不仅存在明显升高的压力梯度变化,而且存在明显降低的压力偏位梯度变化,并且在距离肛门缘1cm处形成压力及其偏位变化的特征位点.失禁患儿不存在上述四个梯度变化,也不存在特征位点.结论 括约肌压力梯度及压力偏位梯度可以用来定量地描述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

    作者:刘永顺;张作兴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10~30次,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进行直肠肛管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并作对比分析。结果:30例中有效23例,钡条排出率由治疗前的平均18.53%增至61.7l%(P<0.05),肛门一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及直肠大耐受阈值下降(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可能有一定疗效。

  • 不同年龄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直肠肛管测压的特点

    作者:肖问;王磊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直肠动力学及排便感觉的特点.方法 采用加拿大莱博瑞医疗技术公司的肛门直肠动力分析仪(Ano-Rectal Manometry System,ARM)对39例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患者及42例非老年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直肠肛管压力及感觉的测定.结果 老年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肛管静息压、括约肌功能长度、肛管排便压、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及大耐受阈值与非老年出口梗阻性便秘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直肠及肛管对容量刺激具有低敏感、高耐受、高顺应性的特点,且肛门、直肠的协调收缩功能紊乱,不存在年龄差异;手术可解决直肠前膨出、黏膜脱垂等因素,但不能短时间内改善其他直肠动力学及排便感觉的异常因素.因此,除了手术治疗外,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同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及饮食、生活作息的调整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 一过性肛门内括约肌松弛108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尹淑慧;赵玉涓;丁健华;卓光;赵勇;张斌;冯滢滢;赵克

    一过性肛门内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ASR)是指在不排便和直肠未接受外来刺激时,肛门内括约肌自发发生的一过性松弛。自20世纪80年代 TASR 被清晰描述以来[1],其相关研究很少,曾被认为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一样具有抽样反射(the sampling reflex)意义,参与肛门节制。Sun 等[2]发现,肛门失禁患者的 TASR 发生率较高;Farouk 等[3]则发现,可疑漏便患者的 TASR 发生率与健康人群并无差异,且约半数 TASR 出现时,受检者能感知排气或排便;Carrington 等[4]又发现,健康者的 TASR 更易出现在餐后,同时56%伴有短暂的直肠感觉,如排气感。以上这些认识上的矛盾之处充分显示了对 TASR 的研究不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行直肠肛管测压患者的 TASR 情况,拟了解其在常见结直肠肛门疾病中出现的规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效果观察

    作者:潘冬;孙尚颖;杨光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肉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反常收缩,以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为基本特征,是由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1].生物反馈(BF)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FC)[2].

  • 替加色罗片对慢性便秘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翠萍;刘诗;谢小平;侯晓华

    目的:研究口服替加色罗对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口服4周替加色罗 6 mg 每日两次或安慰剂随机双盲治疗.治疗前后用消化不良症状问卷、不透X线标记物法、胃电图和直肠肛管测压法评估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替加色罗组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57±3.24 vs 5.29±1.18, P=0.024).替加色罗组治疗后空腹-餐后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变化较治疗前显著减小(6.58%±1.29% vs 11.80%±3.85%,P=0.044).替加色罗组患者胃内残余钡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5.95±1.65 vs 4.57±1.65, P=0.036);结肠内残余标记物数量(7.50±2.02 vs 5.89±1.94,P=0.029)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其中右半结肠(1.06±0.50 vs 0.67±0.23,P=0.035)和直肠乙状结肠(3.33±1.28 vs 1.50±1.01,P=0.017)残余标记物数显著减少.替加色罗治疗后直肠排便窘迫阈值[(25.2±1.8) mm Hg vs (22.9±2.0) mm Hg,P=0.028,1 mm Hg=0.133 kPa]和大容量感觉阈值[(32.1±2.5) mm Hg vs (29.3±2.3) mm Hg,P=0.043]显著降低.替加色罗治疗后初次排便感觉阈值和肛管直肠压力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加色罗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餐后胃电活动,加速胃肠传输,降低直肠感觉阈值,提高直肠敏感性.

  • 3种方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吴达军;罗超;陈维顺;周婷;罗虹雨

    目的 对比生物反馈治疗、黛力新治疗及生物反馈联合黛立新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SPFS)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SPFS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物反馈治疗组(A组50例)、黛力新治疗组(B组43例)、生物反馈联合黛力新治疗组(C组45例).3周后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及3组间临床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直肠肛管压力.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直肠肛管压力较治疗前改善,其中A组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C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优于A组,其中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无创的方法,联合黛力新治疗效果更佳.

  • 先天性巨结肠及同源病患儿术后直肠肛管测压与分析

    作者:吴晓娟;魏明发;郭先娥;黎润光;易斌;冯杰雄;覃宇冰;宣晓琪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及同源病(HAD)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6例巨结肠术后患儿,包括32例HD和24例HAD,进行随访,并根据排便功能分为正常组、污粪组及便秘组.同时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根据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随访时间比较分析测压结果 .结果 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重现率为55%,术后1 a内RAIR重现率明显低于1 a以上患儿(P《0.05).HD术后患儿肛管直肠蠕动频率明显大于HAD(P《0.05).按主观症状将患儿分为正常、污粪和便秘组,便秘组肛管/直肠静息压之比及高压带长度与前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 部分患儿术后RAIR可恢复,并与术后时间有关,HD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优于HAD.影响术后测压结果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 不会排便致便秘

    作者:侯晓华

    64岁的王爷爷便秘多年,每次解大便都感到非常困难,试过很多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后到我院就诊.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并做了直肠肛管测压后,发现导致王爷爷便秘的原因是排便时肛管直肠运动不协调,即不会正常排便.在此想问一下,你会排便吗?

  • 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忠伟;刘扬;路明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所引起的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随访4~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肛管直肠测压参数。结果患者术后每天1~2次软便,自觉排便梗阻感明显缓解,手术前后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各项感觉阈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直肠力排压与肛管舒张压力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PH 术是一种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 正常儿直肠肛管的测压检查

    作者:齐宝权;童尔昌;马春秋;纪春荣

    122例正常儿作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均有直肠肛管松弛反射,无假阴性.肛管高压区长度1.87~2.70cm,肛管静患压2.28~3.55kPa(17.14~26.64mmHg),2月~3岁组与~7岁组比较,此两项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儿肛管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逐渐完善.受试儿中53~66%,有直肠适应性反应,观察95例直肠顺应性,大范围为17.3~56.3ml/kPa(2.3~7.5ml/mmHg).从乙状结肠至肛管,蠕动波波幅基本一致,但蠕动频率和测得蠕动的机率明显增加.

  •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远期排便功能及测压检查

    作者:王夫;李正;王慧贞;康恩光

    直肠肛管测压不仅用于诊断先天性巨结肠,也用于检查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为了解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远期的排便功能及肛门内压力,对术后一年以上患儿进行了临床检查和直肠肛管测压.

  • 直肠肛管测压诊断先天性巨结肠

    作者:王夫

    诊断先天性巨结肠,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有X线钡灌肠,直肠组织活检,组织化学检查和直肠肛管测压.一、直肠肛管测压进展Gowers(1878)用气囊扩张正常人直肠,发现肛管压力下降,后经多数学者追试证实,并认为与肛门内括约肌弛缓有关,故称直肠肛管反射或直肠内括约肌反射;Denny-Brown(1935)证明截瘫病人存在该反射,认为该反射与直肠壁内神经丛有关,虽然脊髓休克时该反射受抑制,但可以恢复.

  • 直肠肛管测压在经肛门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祝;刘远梅;孙有成;周涛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障碍.随着对直肠、肛管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直肠肛管测压越来越显示出在HD的重要性[1].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肛门改良SoaveⅠ期根治的34例HD直肠肛门压力变化及排便情况,报告如下.

  • 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果

    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TCA)死亡率高.近数年来我院共治疗8例:Duhamel、Martin术式各2例、Rehbein术1例、改良Martin术3例.手术无1例死亡.TCA的患儿生后即出现低位性肠梗阻,胎粪不排,腹胀.X线平片见小肠胀气,但结肠气体很少.钡灌肠时见结肠袋消失或细小,有时数天后仍有钡剂残留.我院对巨结肠患儿均常规采用钡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三种方法检查.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