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患者实施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分析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实施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在斑块检出数量、血管狭窄情况上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不具有创伤性,鉴别能力较高,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 冠心病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价值分析 -
第二代双源CT无心率干预下冠状动脉成像的不同扫描模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在无任何心率干预状态下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 CT-CA)检查时的三种不同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收集在第二代双源CT上行CTCA的患者350例并分成3组:A组150例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150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C组(心率<70次/min)50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 Flash )扫描。 A、B再根据平均心率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A1、B1组各50人,心率<70次/min;A2、B2组各50人,70次/min≤心率≤80次/min;A3、B3组各50人,心率>80次/min。各组扫描期相( R-R间期)依照A1、B1组选60%~80%、A2、B2组选30%~80%、A3、B3组选30%~50%的条件进行。扫描结束后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诸冠脉血管的CT 值、信噪比( signal-to-noise ratio, SNR)与对比度噪声比( 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然后由两名诊断专家依照4分法评价诸冠脉血管的显示情况。后比较分析各组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差异。结果各组辐射剂量的高低排序为A2>A1、A3、B2>B1、B3>C。图像质量方面,无论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还是客观评价各组间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第二代双源CT行CTCA检查时在心率符合条件下应首选FLASH扫描模式,其次再选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只有当受检患者存在心律不齐或是想行心功能分析亦或动态4D显像时才考虑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另外,检查中还要根据患者心率情况尽可能缩小扫描曝光窗。
-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判定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
目的 探讨采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100例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证实的单纯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深在型)、100例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合并粥样硬化患者(硬化组)的CT冠状动脉成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深在型组和硬化组的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率、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率、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年龄(0R=1.872)、两组间壁冠状动脉长度(OR=2.031)、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1.376)、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1.448),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因素(0R=0.471).结论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复合体的形成与冠脉近段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