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高血压患者中,3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病率80%;27例脑血管病变患者.2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病率6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患者中,1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病率70%;5例糖尿病患者中,2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病率31%.其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多继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有效的评价颈动脉病变的程度.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老年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诺迪康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疗效观察
高胆固醇(高TC),低高密度脂蛋白(低HDL-C)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非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应用纯中药诺迪康与降脂西药普拉固对比观察治疗高TC,低HDL-C血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其与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CHD)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生、破裂、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伴有免疫应答的炎症过程在斑块的易损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Toll样受体(TLRs)不仅是介导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要受体,还是连接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若TLR4被激活,将启动胞内信号转导,终激活NF-κB,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等,从而参与粥样斑块形成和破裂.
-
超声诊断肝总动脉瘤1例
患者,男,64岁.因右上腹痛二年再发一周入院.体检:右上腹压痛明显,余无特殊.彩超检查:胆囊肿大,为7.5cm×2.2cm,内有多枚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总管内径0.6cm.腹膜后腹主动脉前方、脾静脉后上方见3.9cm× 3.6cm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较厚,内壁处见不规则强回声后方伴声衰减(图1).CDFI:该无回声区内见彩色血流呈"漩涡样",频谱呈动脉型、湍流,峰速为32cm/s(图2),可见彩色血流出入该无回声区(图3).超声诊断:①胆囊肿大、胆囊结石;②腹腔动脉瘤可能.血管造影:肝总动脉起始部扩张呈球形,大小3.5cm×3.5cm,腔内边缘不规则,粥样斑块形成.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观察,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检查分析.结果:(1)老年人高血压病组颈动脉阳性检出率为84%,斑块检出率为67%,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2)老年高血压病组SPV、EDV较健康老年人组降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血流减慢为主;(3)颈动脉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多有相应特征性改变.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多以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慢、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和顺应性降低为主要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直观、动态地了解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粥样斑块性质,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超声评价家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兔动脉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是理想的动物模型.近十几年来,已有较多学者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并与血管造影、MR、病理等作对照,认为超声对AS早期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现综述如下.
-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一例
患者男,67岁,血压升高20余年,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一直予以降压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吸烟40年.2009年因胸腹部疼痛行CTA检查,示主动脉内广泛粥样斑块形成,胸主动脉(降支)内膜血肿、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形成,并于2010年2月于腹主动脉瘤腔内植入支架一枚(图1,2).
-
动脉老化与高血压(待续)
问: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有什么区别?答: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有脂质沉着、炎症粥样斑块形成,管腔节段性狭窄、堵塞形成心、脑并发症.动脉硬化是一个动脉壁老化过程,长年的血流冲击、管壁像金属一样也会出现"疲劳"现象.
-
白介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从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到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过程中,炎症因子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参与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的转化,及在继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L,白介素)是淋巴因子家族中的成员,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某些IL类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关系密切,本文将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
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造成窦房结功能损伤二例分析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61岁.主诉以"突发胸痛5d,加重1d"于2012年5月16日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6年、高血压4年、肝癌切除术4年.体检:体温37.8℃,心率58/min,呼吸14/min,血压135/8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范围<50%肺野,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Ⅴ5、Ⅴ6导联ST段抬高,aVR、aVL、Ⅴ1~Ⅴ4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示:肌钙蛋白Ⅰ 11.5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38U/L.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Killip Ⅰ级;高血压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肝癌切除术后.入院后8d复查心肌酶,肌钙蛋白T 0.026 μg/L.考虑患者病情稳定,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在局麻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在J型导丝引导下,送5F多功能造影导管先后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造影示: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开口处狭窄40%,近、中段弥漫性粥样斑块形成,重处狭窄约95%;左回旋支开口处狭窄30%,中、远段弥漫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重处狭窄50%~60%,第二钝缘支开口至近、中段局限性狭窄为4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弥漫性粥样硬化并狭窄,重处狭窄约90%,远段发出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前狭窄约40%(图1).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因素疾病.冠状动脉、颈动脉、腹主动脉等发生AS后会导致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等.近30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1].AS多发于中老年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2].A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高脂血症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促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终导致动脉内膜脂纹、纤维斑块和(或)粥样斑块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在含有平滑肌的大、中动脉的全身性疾病,其病理学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以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炎以及脂质、胆固醇、钙和细胞碎片等成分沉积于血管内膜和血管壁,使其管壁增厚,失去弹性而狭窄.随着疾病的发展,导致粥样斑块形成、血管重塑、急性和慢性血管腔阻塞、血流异常和靶器官供氧减少,终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而危及患者的生命[1-2].
-
余甘子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的实验研究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又称油柑,作为鲜果食用或药用,有清热、解毒、保健强身等功效,早为中医文献收载,亦为藏族习用药材.笔者通过观察分析余甘子果汁粉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脂、丙二醛水平、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探讨余甘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余甘子药物开发提供实验研究资料.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病理生理已阐明,在大多数病例,冠状动脉斑块是非对称、边缘不规则、其核心充满脂质伴纤维帽的不稳定斑块。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非完全堵塞性血栓形成在UA为常见。此外,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中起了重要作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UA的长期治疗(即二级预防)目标是准确评价预后、治疗促发因素、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反复住院及采用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 UA患者应住进CCU病房,如基层医院无CCU设备,患者应住院或留观,以便由医务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多次复查心电图以明确诊断,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并制订治疗对策以及调整用药等。在护理方面,患者应卧床24小时,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输液建立静脉通道及持续心脏监护,在8小时内应每半小时测血压和心率,以后每1小时测量1次直到病情稳定。可予鼻管吸氧,适当应用镇静剂。 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胸像、血糖、血清胆固醇、HDL-C、LDL-C、甘油三酯和肌酸磷酸激酶(CK),反复或持续心绞痛患者应密切监测CK同功酶(CK-MB),每6小时测1次,持续24小时。有条件者可测定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有助于UA的危险分层。
-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及血栓形成则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有关冠心病诊断的新概念,其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及心脏缺血性猝死;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由于血栓形成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强及纤溶活性减弱等有关,故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本文仅就冠心病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简介.
-
血管医学:实践转化医学、全科医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阵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而其疾病基础为供应心脑的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如血管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瘤、粥样斑块形成及破裂等.因而,血管性疾病是众多疾病的病理基础.从2003年开始,我国卫生部已批准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众多的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认识并应用血管早期评估系统、进行早期血管疾病的诊治,期间出台了国际上第一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的应用指南[l].
-
白细胞介素-10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细胞、炎性因子介导的系统或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AS斑块的形成.近年来促炎与抑炎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粥样斑块病变的假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白细胞介素-10(IL-10)是近年来研究得为广泛的一种抗炎因子,其有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稳定斑块的作用.本文就IL-10的特点、生物学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机理等作一综述.
-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根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其茎叶产量数倍于根,一直被废弃,造成茎叶资源浪费.为了充分利用黄芩资源,本研究所对黄芩茎叶的药化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黄酮是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出的有效部位,主要成分为野黄芩苷、黄芩苷、白杨素苷、芹菜素苷.前期研究证明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1]、有一定的抗凝和抗氧化作用、对人胎儿和大鼠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4].本实验采用食饵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
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心衰的劳力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劳力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较明显的固定狭窄后,当心肌需氧量超过供应水平时,即有缺血性心脏病症象发生[1].
-
肝素钠合用含镁极化液治疗心绞痛65例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或冠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综合征.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钠与镁极化液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