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敬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进行诊断,研究这两种检查结果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房径(LAd)、心尖部心肌厚度(AT)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显示巨大T波倒置,R波振幅变大,与对照组的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中医治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

    作者:刘宁;吕红娟;宋究波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心慌、气短10余年,加重伴乏力、憋喘10天”于2013年04月08日入院.患者10年前元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短、乏力,休息后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其后症状反复发作,尤于夜间发作频繁,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无明显缓解.10天前患者于上夜班时心慌、气短等症状突然加重,并伴有憋喘,连续含服4片硝酸甘油,症状仍不缓解,遂急诊入我院.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舌暗红苔黄,脉沉弱.

  • 女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

    作者:何兴娜

    目的:分析女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探讨女性AHCM误诊的原因,提高对女性AHC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6例女性AHCM的误诊病历,分析其误诊的原因.结果:分析出女性AHCM误诊的常见3种原因.结论:要重视女性AHCM的发病率,正确识别女性AHCM的临床特点,减少对女性AHCM的误诊误治.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冠心病21例分析

    作者:殷艳丽

    目的 讨论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等检查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可行性及分析误诊原因. 方法 时21例AHCM病人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 结论 AHCM较易被误诊为冠心痛,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检查对AHCM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二次谐波显像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文明;周京敏;舒先红;沈学东;施月芳;潘翠珍

    目的:应用二次谐波显像技术对临床怀疑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而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不能诊断的患者进行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能力.方法:临床怀疑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而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未能诊断的20例连续患者.采用Hewlett Pardkard Sonos 5500心脏超声诊断仪和2~4MHz变频探头.该仪带有二次谐波超声显像功能.在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室短轴、心尖四腔、二腔及心尖长轴切面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厚度.结果: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在89%的常规二维超声图像不佳, 而临床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图像, 其中82%的患者明确诊断该疾病, 而且50%的患者是弥漫性心尖部肥厚, 93%的患者舒张功能减退.结论: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是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可缺少的补充.

  • 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梅;简文豪;黄小琴;丁桂春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中的作用.方法 12例AHCM患者和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AHCM患者中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AHCM组心尖部心肌肥厚,与高心病组有显著差异[(19.3±4.8) mmvs( 9.2±3.1)mm,P<0.05],心尖部心腔狭窄;心电图表现为巨大倒置T波 ,R波振幅高;冠脉造影为阴性.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AHCM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宋光;张晶;任卫东;乔伟;詹莹

    目的 通过探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为诊断PAHCM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超声确诊为PAHCM的患者26例.正常对照组为26例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两组间超声特征.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AHCM组在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室心尖部与后壁心肌厚度比值、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心尖部心肌增厚率及E/A等指标上有差异(P<0.05).而在左室后壁心肌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等指标,两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的检测出PAHCM,同时可结合心电图、家族史、磁共振心脏检查等提高诊断率.

  • LVO测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传播速度

    作者:王欣欣;董云;张宇辉;夏良华;张波;陈伟冬;陈明

    目的 应用左心室腔内超声造影结合M型超声测定的新方法,通过测定左心室舒张早期的造影剂微泡传播速度(Vp')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并与常规彩色M型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Vp)相比较.方法 选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Vp、V p'及LVO下所测前壁和侧壁心尖部心肌厚度(Tapex-LW,Tapex-AW),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并且评价Vp、Vp'与造影后心肌厚度的相关性与一致性.结果 AHCM组的Vp'、Vp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在AHCM组患者所测得的Vp'值较常规彩超Vp偏小(P=0.000);V p'与造影后心肌厚度的相关性良好,而Vp与心肌厚度无明显相关性.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V p'数据的重复性均较好.结论 Vp'能提高诊断AHCM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准确度,Vp'为评价A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检测指标.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宏宇;李秋阳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其发病率不高,但常易误诊,我们对16例AHCM观察分析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彩色多普勒与其它检查方法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周立明;周青;郝力丹;郭瑞强

    目的:探讨CDFI对AHCM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ECG、MRI、CIN和EMB检查确诊的AHCM的CDFI特点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分别由上述检测技术提示或证实的21例AHCM患者均显示乳头肌以下心室游离壁/室间隔不同程度的增厚.当厚度>1.5cm以上者,心室收缩时,室腔区可消失.21例中有2例合并有右室心尖肥厚.结论:CDFI为AHCM理想的检测方法.如结合以上其它检查,特别是ECG提示,则可避免假阴性的出现,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 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作者:刘宏斌;智光;盖鲁粤;杨庭树;杜洛山;周军荣

    目的: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7例心电图异常患者,行UCG,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21患者进一步行MRI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47例中, UCG发现67例心尖部肥厚.左心室造影示126例左心室舒张期形态均呈"黑桃"样改变,诊断阳性率85.7%.冠状动脉造影示19例冠状动脉有狭窄.结论: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较好的方法,并能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方法及其进展

    作者:高一鸣;王浩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是指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部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主要累及左心室,右心室受累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收缩功能

    作者:宋光;张晶;任卫东;刘慧;乔伟

    目的 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探讨其在评估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择26例PAHCM患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和健康自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相应切面的二维图像,以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QLAB 9.1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各位点相对于心尖处的收缩期峰值位移(SD),计算3个切面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AHCM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 mm vs (13.09±1.25) mm, (9.03±1.35) mm vs(12.45±1.61) mm, (10.25±1.07) mmvs (12.53±1.29) mm, (10.54±1.01) mm vs(12.39±1.52) mm,(9.25±1.13) mmvs (13.09±1.75) mm, (9.95±0.83) mm vs (12.35±0.94) mm, (9.86±0.39) mmvs(12.65±0.68) mm,t=-8.74、-8.98、-6.92、-5.19、-9.37、-9.74、-18.02,P均<0.05].与HLVH组比较,PAHCM组在后间壁、后壁、前间壁、前壁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 mm vs (8.42±1.28) mm, (10.25±1.07) mmvs (8.36±1.20) mm, (10.54±1.01) mmvs (8.84±1.08) mm, (9.95±0.83) mmvs (8.58±1.09) mm, (9.86±0.39) mmvs (8.50±0.46) mm,t=5.10、6.00、5.87、5.11、11.48,P均<0.05],而在侧壁、下壁的SD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03±1.35) mmvs (8.30±1.27) mm, (9.25±1.13) mm vs (8.52±1.21) mm, t=2.25、2.27,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LVH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1.28) mm vs (13.09±1.25) mm, (8.30±1.27) mm vs (12.45±1.61)mm,(8.36±1.20) mmvs (12.53±1.29) mm, (8.84±1.08) mmvs (12.39±1.52) mm, (8.52±1.21) mm vs(13.09±1.75) mm, (8.58±1.09) mmvs (12.35±0.94) mm, (8.50±0.46) mm vs (12.65±0.68) mm,t=13.27、-10.34、-12.09、-9.71、-10.93、-13.35、-25.59,P均<0.05].结论 与LVEF比较,使用TMAD测定PAHCM患者的MAD,进而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是一种更为简单且敏感的新方法.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及左心室扭转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承健;叶新和;冯雪红;由春媛;徐欣;曹佳宁;董丰;王仁荣;胡大一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及左心室扭转的特点.方法 应用99Tcm-MIBI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及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对21例ApHCM患者进行静息和负荷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另入选超声正常对照组21人;VVI对ApHCM患者左心室短轴心底及心尖水平的心内膜下心肌扭转和解旋等行定量分析.结果 ApHCM患者21例中,有18例静息下核素心肌灌注基本正常;而腺苷负荷下21例均显示心肌前壁近心尖部位心肌灌注稀疏或缺损,18例为可逆性灌注缺损,2例为部分可逆性灌注缺损,1例呈反向再分布.ApHCM患者心尖部心肌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1±3.6)比(9.0±1.8)mm,P<0.05];ApHCM组左心室短轴心尖部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5.3±2.6)°比(10.1±2.7)°]、旋转速度[(74.9±18.9)%比(99.2±17.7)°/s]及左心室扭转角度[(10.8±2.2)°比(15.8±2.6)°]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而两组间心底部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旋转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HCM组舒张早期左心室心底部与心尖部心内膜下心肌的峰值解旋速度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 ApHCM患者腺苷负荷显示,心肌前壁近心尖部位心肌灌注稀疏或缺损,ApHCM患者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的扭转角度及解旋运动减低.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作者:罗晓亮;高晓津;王东;邵春丽;杨跃进;乔树宾

    目的 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连续入选自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 (MDCT)检查的患者共240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AHCM预后的影响.结果 74例(30.83%)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17例;33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39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23例(9.58%)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受累血管均为前降支单支病变;其中1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21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组(74例)与非冠心病组(143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合并冠心病组预后较冠脉正常组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Hazard Ratio==0.826,95% CI 0.746-0.915,P=0.001)和左房前后径大小(Hazard Ratio=1.423,95% CI:1.142-1.773,P=0.002)是影响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当对高龄、以胸痛主诉、合并高血压病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的AHCM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合并冠心病对AHCM预后有不良影响;LVEF和左房前后径大小是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与左心室造影诊断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价值的比较

    作者:戴振华;张毅;王晖;杨志健;曹克将;陆风翔

    目的:探讨超声与左心室造影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经超声或/和左心室造影明确诊断过AHCM病例,评价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在AHCM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5例患者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有16例诊断AHCM,诊断阳性率45.7%;33例通过左心室造影,25例诊断AHCM,阳性率75.7%.同时接受超声与左心室造影的患者诊断AHCM不一致性为67.7%.无一例合并冠心病.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左室造影对诊断AHCM差别巨大,AHCM几乎不合并冠心病.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应作左室造影以明确诊断.

  •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罗晓亮;赵立超;赵彤;袁建松;乔树宾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伴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HCM患者373例.所有患者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测定血浆Big ET-1水平等指标.根据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组(91例)及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82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与窦律组相比,患者年龄更大,UCG测量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血浆Big ET-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3,95 %CI:1.025~1.081)、UCG测量的左心房前后径(OR=1.206, 95%CI:1.138~1.277)及血浆Big ET-1水平(OR=1.466, 95%Cl:1.005~2.317)是AHCM患者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AHCM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浆Big ET-1水平明显升高,年龄、左心房前后径及血浆Big ET-1水平均为AHCM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Big ET-1水平可能在AHCM伴发房颤的预测及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对比研究

    作者:闫丽荣;段福建;安硕研;杭霏;王莉;庞会敏;赵世华;张宇辉;樊朝美;张健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 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 vs 3.7%,P< 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 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 ± 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 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 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 vs 40.3%)显著较低(P均< 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 = 4.62,95% 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 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 CI:1.5 ~ 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 绝经可能加重女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

    作者:杨尹鉴;闫丽荣;王志民;段福建;郭曦滢;李一石;樊朝美

    目的:分析和总结女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患者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1999-1至2006-1期间连续登记注册的我院住院女性ApHCM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肌桥一例

    作者:何勤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胸骨后疼痛5个月,拟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体检:BP 130/80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 56次/min,律齐,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ECG示:Ⅰ、Ⅱ、AVL、AVF导联T波倒置1~2 mm,V2~V6导联T波分别倒置8 mm、14 mm、10 mm、5 mm、3 mm,均呈冠状T波.入院后多次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