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香丹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2例
香丹注射液为丹参和降香的提取物.其药理作用是增加冠脉血液量,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临床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我科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椎病及腰椎病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期,有2例患者在使用香丹注射液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学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有使组织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njury),抑制再灌注损伤已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其综述如下.
-
Notch 信号通路在脑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机制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al vesscular disease , ICVD)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残率极高,是目前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在ICVD的治疗中重建血流或增强缺血区的血流供应是缺血脑组织修复损伤的必需条件,但同时带来的再灌注损伤也是目前受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对于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脑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强有力的内源性保护方法,脑缺血预处理后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少脑损伤,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的保守途径,该通路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关系密切。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脑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
患者男,63岁,以"反复眩晕5年,右侧肢体麻木2 d"为主诉入院.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查体: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70/100 mmHg,神志清,双肺底可闻及干湿性音,心界略向左扩大,心率80次/min,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专科检查: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偏身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轻瘫试验阳性,右侧巴彬斯征阳性,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1)左侧丘脑血肿;(2)基底动脉管径增粗,鞍上池仍可见管径增粗的基底动脉.头颅MRI+MRA见双侧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散在缺血区,左侧丘脑区均匀高信号影,左侧椎动脉显示扭曲变细,基底动脉异常均匀性增粗.诊断:(1)左侧丘脑血肿;(2)高血压Ⅲ期;(3)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根据脑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orrhage,PH).HI又分为小点状出血的HI-1型和多个融合点状出血的HI-2型.
-
鼠中风后用西地那非导致神经再生和促进功能恢复
背景和目的 我们试验了西地那非,一种5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剂,促进了中风后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方法 用大脑中动脉闭塞的Wistar雄鼠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中风发生后2或24小时给予西地那非(伟哥)口服连续7天,剂量为每天2或5mg/kg.另部分缺血性的鼠给予同样量的水喝,作为对照组.做了机能试验(步伐错误试验、除去粘附试验).中风后28天处死鼠,进行分析脑室下带和锯齿状脑回栓塞的范围和新增生的细胞.同时测量了脑中环-磷酸乌苷和5型磷酸二酯酶的水平和局部的脑血流.结果 所做的全部试验表明,用西地那非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神经的恢复(P<0.05).在实验组梗塞的范围没有什么不同.用西地那非治疗能有效地(P<0.05)增强脑室下带和锯齿状脑回中的溴脱氧尿苷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和幼稚神经细胞的数量,如在同侧脑室下带和纹状体中的免疫微管蛋白细胞βⅢ.给予西地那非治疗能有效地增加皮质水平的环-磷酸乌苷,在脑的非局部缺血区缺血区5型磷酸二酯酶和信使核糖核酸均有出现.结论 鼠中风后2或24时小时给予西地那非治疗,能增加环-磷酸乌苷的脑水平,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减少神经的损害.本文认为,这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是用于性功能障碍,还可能有对中风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
脑梗塞用药参考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缺血缺氧而至脑软化坏死,由此产生缺血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血高凝状态和动脉炎引起,且与不良生活方式、压力大有关,临床多见.脑栓塞由心瓣膜脱落栓子、动脉硬化脱落斑块、肺脓栓、脂肪栓、空气栓子、肿瘤细胞栓子引起,且有基础疾病,少见.临床所指的脑梗塞一般指前者,本文讨论前者.
-
脑梗死治疗进展
近年来,CT、MRI以及新的磁共振技术和液体稀释反向复原显像、弥散、灌注及功能性磁共振显像和磁共振波谱术等,使人们能够正确了解脑缺血的部位、缺血程度及潜在的可逆性缺血区.由于脑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进展,使人们对由于脑缺血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和引起脑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与预后转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来脑梗死治疗的进展及注意事项作一些介绍.
-
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
心肌顿抑(Myocardium stunning)是1975年由Heyndrickx等(1)学者在犬的短暂冠状动脉阻塞再灌流的实验模型中发现而提出的一种现象,即指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的心肌往往出现收缩功能低下,此现象可持续数小时、数日乃至数周,常见于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冠脉成形术及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后(2~4)。心肌顿抑本身虽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它的存在实际上拖延了许多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过程,增加和加速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以至于直接影响心脏病的治疗结果。许多学者对心肌顿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就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可逆心肌的诊断价值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是临床开展较为广泛的检测冠心病的药物负荷试验,利用多巴酚丁胺兴奋β1及β2、α1受体的特性,逐渐增加剂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收缩压和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张正常冠状动脉,引起血流再分配,从而使缺血区心肌室壁运动及增厚率异常,判断冠心病的存在.
-
急性脑梗塞急诊CT检查的时机把握及其效果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因此早期诊断,尽早恢复缺血区再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临床拟诊脑梗塞,并由CT随诊复查证实的58例脑梗塞进行分析,探讨脑梗塞急诊CT检查的时机及其效果,旨在使急性脑梗塞的检查更及时、合理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