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作者:赵瑞雪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我国对专职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大,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随着新学期的开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在入学的过程后对入学的适应程度与学校中的同伴之间有很大的联系,然后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快的适应学校,让学生感受到同伴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就是同伴支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进行完善.

  •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者:陈福侠;樊富珉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心理弹性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002名大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①女生人格问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F=10.59,P<0.001),上海生源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海生源学生(F=5.17,P<0.05),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9,P<0.05);②心理弹性的韧劲和乐观两个维度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

  • 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研究

    作者:周姊毓

    目的 了解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水平,提出提高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水平的建议.方法 采用自编的儿童学校适应问卷(教师用)对89名听力残疾儿童和88名普通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低于普通儿童,尤其在行为控制因子上,听残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t=3.33,P<0.05);听力残疾女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要高于听力残疾男生(t =27.74,P<0.05);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水平的高低与年级有显著相关(r=0.25,P<0.001),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逐步上升趋势.结论 听力残疾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比普通儿童低;听力残疾女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及环境;年级越高的听力残疾儿童学校适应水平越高.

  • 警校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

    作者:李欧

    目的 探讨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四川警察学院394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誓校新生的学校适应及各因子存在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在学校适应的交往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的生源、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t =2.650,2.100,4.182;P <0.01,0.05,0.001);学校适应总分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t=1.983,P<0.05).在应对方式中,不同性别警校新生在合理化、求助两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23,-2.808;P <0.05或0.01);不同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警校新生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 =2.261,3.826;P<0.05或0.001);是否独生子女警校新生在幻想和合理化两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 =2.439,2.054;P <0.05).警校新生的应对方式各因子与其学校适应显著相关(P<0.01);幻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的应对方式对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有显著影响(F =45.019,P<0.001).结论 警校新生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应对方式对警校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良好的学校适应.

  • 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

    作者:侯静

    目的:考察高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学校适应状况以及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方法以816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采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考察其学校适应状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生寻求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806)=17.063,P<0.001),事后均值比较发现,高中女生寻求母亲、父亲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P<0.001),高中男生寻求异性朋友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中女生(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高中男生和女生的4个重要他人的主效应都显著(F(3,984)=20.268,P<0.001,F(3,1434)=128.664,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高中生寻求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寻求父母支持和异性朋友支持(P<0.05),高三学生比高一、高二更多寻求父母的社会支持(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t=2.099,P<0.05)、学习适应(t=2.227,P<0.05)、学校态度(t=5.947,P<0.001)、师生关系(t=3.951,P<0.001)显著好于普通中学高中生,普通中学高中生比重点中学高中生同伴关系更好(t=2.444,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表明,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好,高二的学校适应差(P<0.05)。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高中女生学校适应显著好于男生(t=3.2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父亲支持(β=0.226,t=5.288,P<0.001)、同性朋友支持(β=0.204,t=5.471,P<0.001)、母亲支持越多(β=0.109,t=2.508,P<0.05),高中生的学校适应越好。结论同性朋友是高中生重要的他人;高中女生寻求父母和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高中男生,高三学生寻求父母的支持显著多于高一、高二学生;重点中学高中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普通中学,而普通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比重点高中学生好,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学校适应好,高三学生学校适应好,高二差;高中生的社会支持越多,学校适应越好。

  •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作者:包文婷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25~0.595;P均<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595~-0.290;P均<0.01);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6~0.492;P均<0.01);③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456,P<0.001),还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509;P<0.001).结论 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作者:陈晓;徐菲;林绚晖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 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 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R2=0.28,△R2=0.19,△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R2 =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eta=-0.15,P<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 初中生复原力的干预

    作者:朱慧慧;于丽荣;卢国华

    目的 对初中生复原力实施干预,并对其影响学校适应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 对某初中在校复原力水平较低的学生18人进行9次复原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以亚洲复原力量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评估工具,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通过干预辅导,实验组在复原力的情绪管制、灵活应对维度及复原力总分上优于对照组(t=2.158,P<0.05;t=3.009,P<0.01;t=2.321,P<0.05);实验组在学校适应的纪律遵守及人际关系维度上优于对照组(t=3.897,P<0.01;t=2.849,P<0.05).结论 通过对复原力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复原力水平,进而提升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 初中生情绪弹性对学校适应的干预效果

    作者:马金萍;卢国华;于丽荣

    目的:对初中生情绪弹性进行干预,并对其影响学校适应的能力进行研究.方法:对某中学情绪弹性水平较低的20名学生进行7次情绪弹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以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评估工具,辅导前、后两次对被试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通过干预辅导,实验组在情绪弹性的积极情绪维度及情绪弹性总分上优于对照组(t=2.529,P<0.05;t =5.435,P<0.001);实验组在学校适应的人际关系和学业适应维度上优于对照组(t=2.129,2.201;P<0.05).结论:通过对情绪弹性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情绪弹性水平,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 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

    作者:贺斐;胡美美

    目的:编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学校适应问卷.方法:以1715名在校五年一贯制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对学校适应量表进行项目分析、鉴别度以及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人际适应、专业适应、环境认同、身心适应、自我适应、生活适应6个维度,可解释总变异的44.03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上述6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χ2/df=1.504,RMSEA=0.034,NNFI=0.904,CFI=0.915,GFI=0.923),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809,0.727,0.717,0.683,0.740,0.667,0.600.结论: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定五年一贯制师范生的学校适应.

  • 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作者:侯静

    目的:编制适合测量我国初中生学校适应的量表。方法: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鉴别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初中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的题目,并对该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7个因子:学习适应、学校态度、情绪适应、集体活动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冲突性和同伴关系,这7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467.50%。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所提取的7个因子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χ2/df=30.38,REMA=00.46,TLI=08.50,CFI=08.55, NFI=07.98,GFI=07.68),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全部题目以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58、08.98、09.47、09.12、08.81、09.34、09.06、08.86。该量表全部题目的再测信度为07.52,并且该量表各维度以及全部题目的再测信度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00.1)。结论: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评定我国初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

    作者:侯静

    目的:编制适合测量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量表。方法在查阅文献和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鉴别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题目,并检验了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7个因子:学习适应、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这7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47.540%;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7个因子的模型拟合良好(χ2/df=2.959,REMA=0.048,TLI=0.851,CFI=0.863,GFI=0.844),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全部题目以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分别为0.926、0.880、0.886、0.889、0.717、0.762、0.701、0.645,该量表全部题目的再测信度为0.854。效标关联效度的分析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与幸福感指数量表呈显著正相关(r=0.615,P<0.0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提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7个方面的适应:学习适应、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定我国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性

    作者:邱鸿钟;吴志雄

    目的 考察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袁对274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适应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P<0.05,t=1.901);大学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由高到低分别是: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77,P<0.01);社会支持各因素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b=1.121,P<0.01;b=1.378,P<0.01).结论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一定的联系,社会支持各因子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

  •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

    作者:姜圣秋;谭千保;黎芳

    目的 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 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学校适应及关系研究

    作者:李玮;杨晓峰;王炳元

    目的 探讨汉族主体文化背景下的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和学校适应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自陈量表和教师评定的方法对蒙古族小学儿童的自尊和学校适应状况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尊和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来源地、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诸多显著差异(F=5.62~32.61,P<0.01);自尊与学校适应(包括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两个维度)显著相关(r=-0.20,0.32,P均<0.01);低自尊组儿童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t=4.516,P<0.001)高自尊组、社会能力显著低于(t=-6.262,P<0.001)高自尊组儿童;自尊可以作为显著变量对问题行为(β=0.147)和社会能力(β=0.267)进行预测.结论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是影响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自尊可以作为预测学校适应的显著变量.

  • 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作者:陈秋梅

    目的 探讨开学2个月后初一新生学校适应情况,以及学校适应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 以<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5个班的初一新生(共282名)为研究对象,测量他们在开学2个月后的学校适应水平,以期中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探讨学校适应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 ①从整体看,初一新生适应水平较好(4.202±0.564),其中课业适应得分低(3.805±0.757);②男女生学校适应差异显著(t=-3.897,P<0.01);③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r=0.303,P<0.01);④学校适应中课业适应和同伴关系对其学业成绩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F=15.109,P<0.01).结论 学校适应水平良好,女生优于男生,其中课业适应差,但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效果好.

  •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作者:谭千保

    目的 考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762名流动儿童和509名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②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③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性有待提高,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关系密切.

  •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作者:朱丽芬;夏胜利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为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校适应行为量表和师生关系评定问卷,对云南省10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女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好于男生,并存在显著的年级、家庭类型和民族差异(P<0.01);②女生的师生关系好于男生,并存在显著的年级、家庭类型、民族等差异(P<0.01);③师生关系能显著地预测其学校适应性,师生关系越好,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就越好(P<0.01).结论 大理地区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处于一般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 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作者: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考虑了地区、学校类型、民族、年级等因素,以云南省3249名本专科学生为被试,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划分出高情绪中心应对者、高应对者、低应对者和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四种应对类型,探讨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高问题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应对者[如,学习适应得分(3.8±0.6)vs.(3.6±0.7),(3.3±0.7),(3.2±0.6);P<0.001].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适应得分低.分层回归显示,应对类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4).结论:高问题应对者的学校适应好,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校适应差.应对类型对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作者: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 =0.17 ~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 ~ 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