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52例分析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动脉性疾病.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
静脉性溃疡的现代概念及中医药研究现状
静脉性溃疡是继发于下肢静脉疾病的晚期并发症,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将下肢溃疡归属于静脉疾病Ⅲ级病变[1].据国外统计其发病率占人群的0.5%~1.5%[2],国内统计约占静脉疾病的1/4[3],是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疑难病之一.今将近年来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静脉性溃疡的现代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Hippocrates即认识到小腿溃疡的发生与浅静脉曲张有关,提出"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概念.后来Homans等认为与下肢血液淤滞,静脉血氧含量降低有关,又称之为"淤滞性溃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系统的研究,产生许多新的认识[4].孙氏等[5、6]通过造影及瓣膜解剖和物理性能的研究,认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分为深静脉倒流和回流障碍性疾病两大类,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浅静脉曲张和下肢溃疡的发生不过是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己.Gay首先经过一系列尸体解剖发现,溃疡肢体常存在深静脉损害和腓肠肌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此后很多学者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结论[7].国内金氏等[8]通过临床和静脉造影也证实静脉性溃疡多是由下肢深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所致.浅静脉曲张与否并不是溃疡发生的关键,故将"静脉曲张性溃疡”、"淤滞性溃疡”代之以"静脉性溃疡”的概念[7].
-
中药紫归敷贴剂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60例
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后期并发症,属中医学"臁疮"范畴,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顽症.我们选择2000年8月~2004年8月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用紫归敷贴剂创面换药,对照组用黄连膏创面换药,以探讨中药紫归敷贴剂治疗静脉性溃疡的效果.
-
85例下肢顺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造影剂顺血流方向充盈,故能观察到静脉的全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静脉疾病诊断,同时也是检验治疗效果的黄金标准.临床上,我们将此方法用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溶栓治疗,研究顺行静脉溶栓(ascend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梗阻性疾病的价值
近年来,下肢静脉疾病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有其特别之处.下肢深静脉梗阻性改变主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发病率很高,以往诊断主要依靠一般理化检查和血管造影,前者缺乏准确性,后者有损伤.近几年来,各种无损伤检查相继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高频彩色多普勒,为客观了解病人的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方法,弥补了应用血管造影检查所造成的损伤和并发症多的不足.现将我院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疑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及其结果报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下肢静脉疾病48例进行了检查,现就其声像特征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这一技术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
-
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对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周围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疾病可靠的检查方法,它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和程度,可作为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的患者查找病因的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1].
-
下肢浅静脉超声解剖学研究进展
近50年来,下肢浅静脉解剖学进展缓慢.静脉造影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传统诊断方法和"金标准",不能很好地区分静脉与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具体关系,对正常下肢浅静脉解剖发展的贡献有限.
-
糖尿病足患者静脉溃疡的治疗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是指由于静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出现下肢水肿、直立位下肢沉重、乏力及胀痛、小腿胫前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我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1].60% ~ 70%的下肢皮肤溃疡是由于静脉瓣膜病变或者既往深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所致[2].
-
重视我国下肢静脉疾病循证医学的研究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和疾病复杂程度都要超过动脉疾病.统计资料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77.6/10万,每年新发病例达到275 000之多.静脉曲张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率更高,欧洲和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和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可达到2%~5%[1].一般来讲,静脉疾病很少威胁肢体存活或者危及生命,但其缓慢发展,病程漫长,逐渐加重,治疗困难等特点,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和活动能力,同时因为静脉疾病发病率高,对公共医疗资源的耗费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动脉疾病.因此,对静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该受到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讲,我国血管外科医生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重视不够,重动脉疾病轻静脉疾病的现象一时难以改变.只有大家重视临床实践,在践行中方能逐步进展、逐步深入.临床研究更需要将疾病分类更加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以循证医学的方法不断总结才能推陈出新.
-
肺栓塞(7)下肢静脉疾病与肺栓塞
下肢静脉疾病不仅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导致下肢肿胀、色素沉着以至经久不愈的靴区溃疡;且可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的远期观察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PTE治疗的大进展之一是急性期的溶栓治疗,国内外研究重点多在溶栓后即刻的肺血流恢复及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对溶栓后远期的观察研究甚少,国内也尚无PTE治疗后的临床病程资料.为此,我们对41例急性PTE患者在溶栓及抗凝治疗后7、30及180 d进行了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我科在1997年8月~2000年8月共收治PTE患者65例,排除病程超过2周的PTE患者20例及在慢性PTE基础上发生急性PTE患者4例.我们前瞻性观察了41例病程在2周之内的急性PTE患者,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9~74岁,平均50岁,合并有心肺血管疾病者28例(68%),有下肢静脉疾病者30例(73%),核素肺灌注栓塞面积>75%13例(32%),42%~75%28例(68%).诊断按照PIOPED[1]的肺灌注/通气扫描的诊断标准或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1)治疗方法:溶栓加抗凝组(溶栓组)26例,适应证为呼吸困难、胸痛症状出现在2周之内且栓塞2个肺叶以上的急性PTE患者.随机给予尿激酶(UK,南京大学制药厂或广州天普制药公司)2万U/kg体重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0 mg 2 h静脉溶栓后待部分促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回缩至正常对照1.5~2.5倍时静脉滴注肝素每小时500~1000 U或低分子肝素钠/钙0.3~0.6 ml,12 h皮下注射7 d,后3 d并用华法林.有溶栓禁忌证或拒绝溶栓治疗者单用肝素和华法林治疗,为抗凝组,共15例.(2)随访方法和时间: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检查D-二聚体(D-dimer),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状态),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UCG),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ECT)及双下肢静脉造影.治疗后7、30、180 d重复上述检查,在此期间口服华法林,并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剂量,使PT延长到国际标准比值(INR)2~3倍之间.(3)疗效评价指标:呼吸困难、胸痛症状好转,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 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UCG估测肺动脉收缩压降低,ECT示缺损肺段减少.(4)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卧位静脉注射99mTc-MAA(多聚合人血清白蛋白)370 MBq,5 min后采用γ-照相机行肺灌注显像,24 h后雾化吸入99mTc-GP(葡糖磷脂)1 480 MBq,8~10 min后行肺通气检查.肺灌注/通气扫描均采集8个体位,前后位,后前位,左、右侧位,左、右前斜位,左、右后斜位.两肺共18个肺段,肺血流恢复的评价根据放射性分布缺损的肺段及放射稀疏程度相结合的半定量打分法[2],如一个肺段灌注完全缺损为3分,缺损在25%~75%为2分,<25%为1分,后分数由各个缺损的肺段的分数累积获得.检查结果由两位核医学诊断医师分别打分,如不一致,取平均值为后分数.
-
下肢静脉疾病诊治策略的演变和时代意义
下肢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致残的可能,因此国家每年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对下肢静脉疾病病理生理和病因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
-
下肢静脉疾病微创治疗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目前,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微创化越来越普遍,也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和追捧.开展微创手术10余年来,尤其是近5年,静脉疾病微创治疗的新方法不断有报道,随着患者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医生们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微创手术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1 关于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是否要结扎大隐静脉根部主干及属支采用激光、射频等闭合大隐静脉主干及曲张静脉是较常见的微创手术,为防止激光热损伤造成股静脉血栓形成,故激光闭合的近端起始点往往稍远离卯圆窝,在大隐静脉属支汇入处以下,因此在大隐静脉根部主干及属支的处理上通常有三种意见:(1)结扎大隐静脉主干但不结扎属支;(2)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均结扎;(3)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均不结扎.前二者需做大腿根部小切口,后者则无需大腿根部切口.施娅雪等[1]在对6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治中发现,72.7%患者有隐静脉主干及属支残留,其中5例仅大隐静脉根部属支残留者,4例有临床症状.在2012年的美国血管外科VEITH会议上,Adelman博士讲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彩超等充分证据表明,静脉曲张有时并非隐股静脉瓣膜病变所致,而是由于部分大隐静脉属支功能不全引起临床症状.在PeterGloviczki[2]主编的第三版静脉疾病手册(美国静脉学会指南4.8.0)中,明确写明"为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我们推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主干剥脱至膝关节水平(1B);为减少复发,我们建议隐静脉结扎至二级分支(2C)".因此,即使激光或射频已将大隐静脉主干完全闭合,无需再高位结扎,但大隐静脉根部的属支仍应予以结扎.
-
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
下胶静脉疾病包括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CVI的人群总发病率为10.5%.据欧美国家报道,成年人中约有20%患浅静脉曲张.在美国,每年约有二百万人患CVI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
下肢静脉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
1994年,在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上通过了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概念和CEAP系统分级法(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y classification system).CVD的概念几乎涵盖了大多数下肢CVD的范畴.它的分级是按照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C)、病因(etiologic factors,E)、疾病累及的解剖范围(anatomic distribution of disease,A)和病理生理状态(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ic findings,P)进行的,称为CEAP系统分级法.这个系统分类方法成为CVD的解读和诊治指南.经过2004年美国静脉论坛对CEAP系统分级法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接受.CVD按病因学的要求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按病理生理学可分为血液反流性和血液回流障碍性病变,按解剖学可区分为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和交通静脉系统.
-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 -
努力提高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水平
下肢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动脉性疾病.在美国和欧洲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的发病率约为0.5%~3.0%.
-
大隐静脉激光治疗术的护理配合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下肢静脉疾病,以往的手术多采用高位结扎伴浅静脉剥脱术,创伤大、疤痕较多、影响美观,术后恢复时间长.我院2007年引进了大隐静脉激光治疗仪,至今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7例(81条肢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
静脉外科的现状和进展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和疾病复杂程度都要超过动脉疾病.统计资料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77.6/1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达到275000例之多,静脉曲张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率更高,欧洲和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和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可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