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的1 m压力平板,检测357例2型糖尿痛病人赤足足底压力,比较不同病人足底压强,将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体重指数、穿鞋习惯、周围神经病变、胼胝、密歇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得分、自护行为、年龄、性别对足底压力有影响.[结论]年龄、体重指数超标或肥胖、性别、不良的穿鞋习惯、周围神经病变、足底胼胝、MNSI得分及自护行为较差是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
-
体力劳动农民工足底压力的特征
背景: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常人和患者的足底压力特征,有关体力劳动农民工足底压力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测试经常性体力劳动农民工的足底压力.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 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检测30 名经常性参与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和30 名大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的动态足底压力.结果与结论:农民工组右足第一趾与第二、三跖骨区域的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两组足弓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行走过程中农民工组足落地偏角及左右足的内翻人数显著高于大学生组(P < 0.01).说明经常性参与体力劳作对农民工的足底压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表现在足底压力前移,足内翻程度加强,行走过程中足的外偏角度增大,造成下肢伤害的可能性增高.
-
大学生慢跑时足底压力的动态分布特征
背景:具体研究慢跑时足与地面相互作用力对于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检测68名大学生慢跑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于2009-03在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完成.对象:68名男性大学生,无足部畸形和足部创伤史,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68名在校大学牛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每位受试者以正常步态5 m/s的速度慢跑,测试3次.足底压力分布解析系统可获得完整步态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图,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配套软件footscan SOFTWARE7.0,分析过程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慢跑过程中足底压力、压强、时相、冲量.结果:受试者足底应力一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型:足部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跖骨、第1跖骨、足跟、第1趾骨、第4跖骨、第5跖骨、第2-5趾骨、足弓;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试者慢跑时右足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压强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占支撑时期的90%,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脚掌处的受力时间较长:右足整足接触阶段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足部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1跖骨、第3跖骨、第1趾骨、足跟、第4跖骨、足弓、第2-5趾骨、第5跖骨;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右足冲量值大于左足,同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冲量值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学生慢跑时,足部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足部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前掌第1,2,3跖骨前端承担了大部分的冲量.提示慢跑时足掌中部易发生运动损伤,应注意锻炼时鞋的选择.
-
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足底压力步态的作用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蹀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
基于F-Scan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的动静态足底压力分析
背景:有研究表明足的部分解剖区域支撑着人体大部分质量,并调节着人体的平衡,测量这些区域的压强峰值及分布即可获取足、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目的:观察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然行走时左右足峰力值、负荷冲量等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16~19岁适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受试者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足底10个分析区域峰力均值在足跟外侧大(P < 0.01),右足习惯者第1 趾、第1,2 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平均峰力值右足大于左足(P < 0.05),而第5跖骨、足弓2个区域平均峰力值左足大于右足(P < 0.05).受试者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负荷中心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足部大负荷部位在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男女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果证实,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左右足动态与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存在一致性特征.
-
肥胖青年平地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分析与步态特征
目的:观察肥胖青年人平地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平均峰力值、受力间期、冲量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于2007-11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步态分析室进行.抽取河北师范大学20~22岁、体质量指数>28 kg/m2的肥胖学生94名,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行走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受力间期、冲量等参数特征.结果:94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峰力值:足部大受力部位在足跟和前掌第2,3跖骨头,各部位大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足跟、第2,3,1跖骨、足弓、第4跖骨、第1趾骨、第5跖骨、第2~5趾骨.②受力间期:足部大受力间期部位在前掌第3,4跖骨头,各部位受力间期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4,2,1跖骨、第5趾骨、足弓、第1趾骨、足跟、第2~5趾骨.③冲量:足底所受冲量大的部位是足跟内侧,各部位所受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足跟内侧、第2跖骨、足跟外侧、第3,1,4跖骨、足弓、第1趾骨、第5跖骨、第2~5趾骨.④肥胖青年行走时重心运动轴线在跟部和第1~3跖骨头的范围内,但压力中心移动速度过快且不均匀.结论:①肥胖青年平地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②肥胖人群足底各区域所受地面反作用力的冲量大,所以其鞋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脚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达到减小冲击力值的目的.③肥胖青年行走时重心运动轴线符合正常人体生理规则,前脚掌处压力中心过于密集,若长期大负荷刺激第2,3跖骨头处易形成胼胝体.
-
老年男性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测试与分析
背景:研究认为造成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肌肉无力、步态、平衡能力、视觉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人自然步态下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分别对30名老年男性和30名青年男性进行自然行走步态测试,进行对比分析,认识老年人足底压力的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老年组左、右足各区域峰力值小于青年组(P < 0.05);老年组左、右足足底各区域的负荷率均小于青年组(P < 0.05);老年组与青年组左足足底各区域的冲量统计学比较在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7个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右足足底各区域的冲量统计学比较在10个区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说明老年人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青年人有较大区别,这些区别可能是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重要因素.
-
中国大学生46例足底压力分布测量
背景:人体的足底压力分布反映了有关足的结构功能及整个身体姿势控制等情况.目的:探讨大学生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及其足健康的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6-10/2007-03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对象: 随机抽取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普通专业大学生46名,男25名,女21名.方法: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测试.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一步法测量两脚各2次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峰力值、达峰力值时间、各区域冲草等指标.测试同时围绕宵关足健康的相关问题随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大学生足底各区域大压力分布、达峰力值时间分布及冲量分布:足内、外翻情况;足健康影响凶素分析.结果:足跟内侧平均峰力值大,其次足第2、3跖骨;第2~5趾和第5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男、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按照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地血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即足跟<足弓<跖骨<脚趾.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大的区域上要分布在足跟内侧,小区域在第2~5趾.行走过程中的受力甲衡情况,左足外翻情况比较严重.并且男女生分布规律一致.动态足底压力的改变多考虑与穿鞋类型、足底的皮褶厚度、走路习惯、运动及保健按摩等冈索有关.结论:大学生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正常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某些区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左右足差异.其中部分学生足部健康意识淡薄,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足内、外翻现象.
-
基于聚类分析的足横弓承重类型及足底压力特征
背景:研究表明足横弓的完整和稳定对足部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前足过度承重是导致足横弓变形的主要因素,关于国人足横弓承重类型研究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探讨步行时足部冲量峰值区域,区分足横弓承重类型,为足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 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 000 名女大学生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进行测试分析,观察其步态及支撑期冲量、时相、足内外翻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通过聚类分析,第1 跖骨承重类型109 例、第2、3 跖骨承重类型213 例、第3 跖骨承重类型517 例、第3、4 跖骨承重类型161 例.第1 跖骨承重类型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大于其他3 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第1 跖骨承重类型在离地阶段过度足外翻的比例大,第2,3 跖骨,第3 跖骨,第3,4 跖骨承重类型的足外翻比例依次减小.基于足底压力分析,正常人步行时足横弓负重可分为4 类承重类型,为解释足步行时的足部功能提供帮助,其中第1 跖骨承重类型易前足发生足部损伤.
-
老年女性平地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指标衰老特征
背景:有研究表明步态特征的变化及步行稳定性下降是引发老年女性跌倒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老年女性步行时足底压力特征随年龄增长情况,为监测人体运动系统衰老进程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取40~50岁中年及70~75岁老年女性各45名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测试,观察时相、冲量、足轴角、足内外翻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平地自然走时,老年组支撑期各阶段时间均大于中年组.老年组步行时,离地阶段所占支撑时期小于中年组 (P < 0.05),着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所占支撑时期大于中年组(P < 0.05).中年组足底所受冲量大的部位是第2,3跖骨,老年组足底所受冲量大的部位是第3,4跖骨,两组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行走时老年组的足轴角明显大于中年组足轴角(P < 0.05);足内翻例数(13例)多于中年组(5例).结果证实,老年女性行走较中年女性缓慢;支撑期中,离地阶段比例变短,着地阶段比例变长是增龄性变化特征.老年与中年女性易疲劳和损伤的部位在足前掌中部,老年女性更容易以八字脚姿态行走,同时易出现足内翻现象.
-
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征
背景: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对足履行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观察实验,于2009-01在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完成.对象:60~69岁的普通健康妇女.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53名60~69岁妇女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行走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主要观察指标: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冲量、时相等参数特征.结果:受试者平地自然行走时,足部大受力部位在足跟,各部位大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第2跖骨、第3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第4跖骨、足弓、第5跖骨、第2~5趾骨;足部大冲量部位在足跟,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2跖骨、第3跖骨、第1跖骨、第4跖骨、第1趾骨、第5跖骨、足弓、第2~5趾骨;支撑时期时间所占比例大的是整足接触阶段,依次是离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着地阶段.结论:60~69岁妇女自然行走过程中足底承受压力及冲量大部位为足跟和足前掌中部第2、3跖骨处;行走时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过长,前脚掌处压力中心密集,长时间大负荷刺激,易疲劳积累致损伤,老年人在行走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鞋子,加强注意对足的保护.
-
计算机自动识别足底压力信号功率谱: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的步态分析
背景:基于帕金森的步态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但是很少有人从足底压力入手来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行走中的步态特点.目的:从帕金森患者和对照组步态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对比,以期为计算机自动识别打下基础.同时希望从患者的步态中提取规律,通过信号处理的方法,帮助解释这种受扰动的步态.方法:在分析足底压力时应用自回归(AR)模型,利用Yule-Walker方程进行功率谱的计算.在进行对比时,定义了相对分离指数用来测量功率谱在某一频率时的分离程度.分析来源于Ga, Ju 和Si的3组观察指标,分别包含18,25,29名正常对照以及29,29,35例帕金森病患者.结果与结论:通过计算得到了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的Yule-Walker功率谱密度分布图,可以发现,谱线的分布、密度、疏密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帕金森病患者的谱线排列紧密且彼此相似度高,正常对照的谱线排列疏松且彼此差异较大.
-
平地自然行走护士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分布
背景:繁忙的工作和快速行走的严格要求势必造成护士足部压力增高,甚至引起足部疾病.目的:分析护士平地自然行走下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 公司生产的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73 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护士步态分析中足底压强、冲量、支撑时间数据分析一致:在自然步态下,护士足部大压强部位在第2、3 跖骨区;足部大冲量部位在前足;支撑期时间所占比例大的是前足离地阶段;加上护士步速较快,足底压力相应增高,前足压力也随其增大.提示护士前足压力较高,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护士要科学的选择护士鞋或鞋垫,调整足底压力分布和足底冲量,加强对前足、特别是前足第2~3 跖骨区的保护,尽可能避免足部疲劳和损伤的发生.
-
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背景:足底压力测量可以获取人体在各体态下的生理和病理力学参数,已经成为诊断疾病和评价康复的重要手段.目的:研制一套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设计及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完成.门诊和住院糖尿病患者共145例和正常人80例.干预:系统硬件包括一个由200个国产微型力传感器组成的300mm×150 mm的传感器矩阵、接口电路、信号采集及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主要由实时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贮模块、数据计算分析和显示模块、病历管理与资料查询模块、诊断模块等组成.应用本系统对80例正常人(正常组)、102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M组)及43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N组)进行足底压力测试.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态足底各部位大压力和足底峰值压力.结果:DN组足底大压力为(4.037±0.999)kg/cm2,比正常组[(2.886±0.562)kg/cm2]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DM组足底大压力为(3.004±0.708)kg/cm2,与正常组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稳定、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
-
动态足底压力检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特征
背景:压力感测鞋是一种测量地面反应力的方便快捷的工具,近来利用这些系统检测具有神经疾患儿童步态的研究正在开始进行.目的:了解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①脑瘫组:2004-05/2005-04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6~66个月,均能独立步行10 m以上.②正常对照组: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男28例,女24例,年龄35~76个月.方法:应用Ultraflex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连续性足底压力测试.步态的图表和动态足底压力数据被记录并由电脑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记录30 s内连续的所有足底压力变化曲线,选取步态稳定后的10个步态周期,经过软件分析,得到平均足底压力曲线.②由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特征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半数脑瘫组儿童步态的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其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单一的足底压力高峰,或双侧足底压力曲线不对称,同侧不同的步态周期足底压力曲线也形态各异.②10例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脑瘫组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对照组[左侧:(0.879±0.658),(0.472±0 051)s;右侧:(0.818±0.682),(0.478±0.050)s;P均<0.01];右侧的到达第一、二峰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到达谷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①运用动态足底式压力步态分析方法,可直观地观察足底压力曲线图,并直接提取运动力学特征信息.②部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的儿童,从其足底压力图中提取的各特征量数据能体现患儿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期的足底压力特征.
-
正常青年人左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正常青年人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方法:于2006-09/10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82名19~22岁的正常大学生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一步法测量两脚各3次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和冲量.结果:82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峰力值:第1趾、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右足:(111.47±24.10),(123.34±30.64),(161.03±40.68),(212.02±43.81),(183.29±41.82)N;左足:(96.82±21.48),(71.02±27.05),(123.45±38.51),(194.44±42.90),(163.93±45.39)N;P<0.01],面第5跖骨、足弓两个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45.88±24.07),(69.95±23.44)N;左足:(80.19±27.61),(115.34±26.70)N;P<0.01].平均峰力值足跟大,第2~5趾和第5跖骨较小,且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一致.②接触面积:第1,2,3,4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P<0.01),而第1趾、第5跖骨、足弓区域右足小于左足(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面积大的部位在足中部的足弓处,其次是大拇趾(第1趾)和足跟部,且左右双足的接触面积变化一致.③冲量:第1趾、第2~5趾、第1,2跖骨区域内右足大于左足[右足:(25.96±4 32),(6.26±2.13),(35.54±5.89),(53.54±10.15)N·s;左足:(20.65±6 22),(4.36±1.91),(19.27±6.54),(39.81±8.61)N·s;P<0.05,0.01],而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12.52±4.23),(14.89±5.94)N·s;左足:(23.71±7.41),(26.76±6.87)N·s;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处冲量较小,左右足分布规律基小一致.结论:正常青年人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左右双足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则基本一致.
-
足底压力动态图像分析系统与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足底压力成像技术,建立足底压力动态图像分析系统.方法设计制作玻璃全 反射足底压力成像装置,实验拟合压力图像灰度与压力函数关系,采用视频图象计算机处理 分析的方式,动态采集、分析一个步态周期全过程的足底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在骨科 足趾游离移植术供趾足功能改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手术远期疗效研究、三关 节融合术治疗小儿麻痹的后遗马蹄内翻足手术效果评定、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拇外翻的动态 足底压力分布等分析应用中,取得对手术及治疗具指导价值的结果.结论该系统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对临床不同年龄、不同腿足畸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
单、双肩书包负重行走儿童的足底压力测量
背景:在儿童时期,不同形式、质量的书包负重可能会引起步态变形.目的:检测儿童书包负重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 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24 名健康学龄儿童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受试者分别以自然状态、单肩背书包、双肩背书包步行经过Footscan 测力平板,观察步态、支撑期时相、压强及足轴角.结果与结论:与自然行走时比较,双肩负重行走时,受试者整足着地阶段百分比增高,左、右足的足轴角增大,足部足跟、第2 跖骨、第1 跖骨处的压强值增大(P < 0.05);单肩负重行走时,步态上表现出双足支撑期各阶段的不平衡,负重侧足跟、第2 跖骨、第3 跖骨处的压强值急剧增大,同时负重侧足轴角显著大于自然及双肩负重行走时(P < 0.05).说明书包负重增加了儿童行走的不稳定性,单肩负重儿童双足支撑期时相及压力均表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
凝视手机对青年男性静态平衡、足底压力步态及下肢关节的影响
背景:智能手机的科技进步不仅仅带给人们很多便利,同时也使很多人过于依赖应用手机,尤其是青年常常站立或行走的同时凝视手机,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青年静态站立平衡以及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目的:观察男性青年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凝视于手机对静态平衡、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的影响,以期预警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凝视手机对人体步态或下肢关节的损害.方法:选择20名健康男性青年作为测试对象,采用意大利LorAn(型号:MPS)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测试受试者正常站立和行走时的足底压力,休息20 min后,再让该受试者凝视手机10 min,之后再按上述测试流程重复测试一遍.经系统软件得出数据,对2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伦:①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站立20 s过程中,足底重心轨迹线的波动速度、位移以及轨迹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站立时(P<0.05):并且足底区域中的第1跖骨和第2跖骨区域的接触面积、压力峰值以及平均压强也明显大于正常站立时(P<0.05);而足跟外侧区域的参数明显低于正常站立时(P<0.05);②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行走过程中行走步长和步速明显小于正常行走时(P<0.05);双脚支撑的时间和左右脚行走的夹角明显大于正常行走时(P<0.05);足底区域中的第4跖骨、第5跖骨和足跟外侧的接触面积、压力峰值以及平均压强大小明显大于正常行走时(P<0.05);③结果提示,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站立的身体重心比正常站立时不稳定并偏向前;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行走已改变了正常行走的步态特征,主要体现于支撑时间变长、步长变短、步速变慢、步行角度增大以及足底外侧压力增大.
-
拇外翻发病危险因素与足底压力特征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
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50例拇外翻患者和年龄、身高、体质量匹配的30例正常人的动态足底压力。所有受试者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测试3次以上,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对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测试的拇外翻患者中,女性占94%(均穿高跟尖头鞋),男性占6%(均不穿高跟尖头鞋),96%有遗传史;②在自然行走步态中,拇外翻患者双足第1跖骨区压力明显增高,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图形明显不同;③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的平均压力峰值、平均负荷值、平均冲量与正常人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④结果说明,除遗传因素外穿高跟尖头鞋是拇外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区压力、负荷、冲量明显增高,促使了拇外翻的发生发展。通过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拇外翻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情况,可以为拇外翻的预防、治疗、功能康复等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