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进展
胆结石又被称为胆石病,属于慢性、复发性肝胆疾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发性、难治性的特点,还可能导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人们在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结石的成分、成因以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对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胆结石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
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化学基础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后,雷公藤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溶出规律,从化学角度探索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药味组合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络通痹全方、雷公藤各配伍组合中雷公藤甲素溶出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雷公藤单味药、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青风藤进行化学成分的全成分分析,比较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在雷公藤投料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甲素溶出的趋势为:全方去三七>全方去青风藤>全方去地黄>全方去僵蚕>全方;青风藤配伍雷公藤>单味雷公藤>地黄配伍雷公藤>僵蚕配伍雷公藤>三七配伍雷公藤;统计分析表明,三七能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青风藤能显著增加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全成分分析研究中,雷公藤配伍三七,配伍青风藤后与雷公藤药材及单味药提取物相比,溶出规律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溶出含量变化可以初步推断,三七配伍雷公藤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而青风藤配伍雷公藤能增强雷公藤的毒性.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异类相制”减毒机制的化学基础
目的:通过测定清络通痹精简方、单味雷公藤、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地黄组合中雷公藤3种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异类相制”减毒的规律,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三重四级杆质谱(LC-MS/MS)同时对3种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检测,比较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中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雷公藤药材水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高,雷公藤内酯甲次之,雷公藤红素的含量低.而当雷公藤药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中3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的溶出趋势一致,溶出顺序为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结论:在配伍组合中三七对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地黄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
掌握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合理科学运用MR技术解决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磁共振成像进入中国医疗系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与CT的出现一样,磁共振成像又一次拓展了临床医生的视野,不但使我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疾病结构信息,同时也因为其成像的相关化学基础,而在人类疾病功能、代谢信息的获取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
加强对小肠吸收功能与胆石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
大蒜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况
大蒜系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研究表明大蒜具有杀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解毒和提高肌体免疫力等功效[1].大蒜破碎后生成的主要成分为大蒜素,其结构为CH2=CH-CH2-S-S-S-CH2-CH=CH2(二烯丙基三硫醚)[2],是一种淡黄色油状液体,d1.5 4=1.085,n20D=1.5850,沸点112~122℃/16mmHg[3],是大蒜的药理活性的化学基础,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分析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多种测试方法作了研究,如GC、HPLC、UV等,并广泛地应用于大蒜素的测定,本文就近年来大蒜及其制剂中大蒜素的分析方法进展予以综述.
-
药物滥用的易感性
目前,药物依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药物本身作为依赖的主要因素,研究与药物依赖潜力有关的行为和神经生物学作用;药物正性强化作用的神经化学基础和药物引起耐受、敏感、依赖和戒断反应的机制[1].另一方面的研究背景基于临床上现药物滥用是一种仅发生在特殊易感个体中的现象,研究这些药物依赖个体易感的行为和生物因素,弄清个体依赖易感性在药物滥用发病学中的作用[2].本文就近年来以药物依赖易感性的种间和个体差异的神经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基础作一讨论.
-
甘草抗病毒作用及化学基础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种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对甘草抗病毒作用及物质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甘草在抗病毒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对于甘草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不够完善、不够统一.通过对甘草抗病毒及物质基础文献的整理分析,建议采用多组分、多机制、多途径的思路对其进行研究,为甘草开发成抗病毒新药提供更广泛的理论基础.
-
喝小分子水的实践检验真理
人类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今日在技术科学包括医学科学中,也必须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再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现代医学的主流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和建立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上的药物学,虽然已形成庞大的医药知识体系,但因为人是极为复杂的生物体,许多病至今还不能治愈.
-
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
介绍了甘味理论和呈甘物质结构特征,研究了甘味药物疗效中"主补"、"主和"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联系.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它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中药口感,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增强病人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甘药多有多个极性基团,可与单个药物分子形成螯合,亦可同时与多个不同的药物分子起作用,使不同的药物成分互相协调,形成超分子结构与病灶作用.如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甘草与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它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中药口感,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增强病人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
酸味中药及其功能的化学基础研究
介绍酸味理论,讨论影响酸味强度的因素,研究酸味物质共同的化学基础,探讨酸味药物在人体中作用途径,解释酸味中药功能中主"收"、主"涩"以及其它特殊功能的化学和生物学原因.
-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化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TDM的理论基础是:体液中药物(总)浓度与药效直接相关.其主要任务是用灵敏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单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以药物动力学原理来探讨体液中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和毒性关系,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实现效量个体化,拟定佳给药方案.
-
从睾丸功能角度理解男性更年期 --年龄老化与睾酮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更年期障碍是女性特有的疾病.但近年来,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男性更年期(male climacteric)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从而把"年龄老化(增龄)所导致的血中雄激素低下为生化学基础的症候群"称之为"男性更年期障碍(Andropause)"或"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of aging male, PADAM)" .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肺癌分期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了解肺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基础,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探索有关诊断、预后的生物学标记及新型治疗靶点,寻找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办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1].研究发现,许多非胰腺肿瘤均普遍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肝糖原产生以及葡萄糖的再循环增加等代谢异常[2].为此,本文检测了89例肺癌患者及52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对不同分期肺癌患者HbA1c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海马结构胆碱能纤维的影响
海马各区含有大量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终末,主要来源于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A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其中以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害占主要地位[1].学习记忆、认知行为的改善程度与海马胆碱能纤维网的密度密切相关[2].近来研究表明人参皂甙(GS)Rg1可明显改善淀粉样肽所致小鼠被动回避,能够改变AChE活性[3],并且认为其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可能是人参皂甙Rg1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本研究拟探讨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海马结构胆碱能纤维改变的影响,为人参皂甙抗脑衰老及改善老年动物胆碱能系统认知能力提供可靠的酶细胞化学基础.
-
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肝纤维化系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的病理变化.过去20年,对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明确了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在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生化学基础在于ECM代谢紊乱,尤其是近年来基本明确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刺激HSC活化.
-
喝小分子水的实践检验真理
人类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地心说"只能愚弄人于一时.今日在医学科学中,也必须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再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现代医学的主流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以及建立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上的药物学,虽然已形成浩瀚的医药知识体系,但因为人是极为复杂的生物机体,许多病至今还不能很好地治愈.对人类的高血压,近百年来医生们只能用几种药物来控制,而不能消除其病根--动脉粥样硬化,日久则发展为心脑血管病.
-
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第7版)中译本10月出版
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第7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Eric J. Hall教授和斯坦福大学Amato J. Giaccia教授合著,中译本由卢铀、刘青杰主译。该书在欧美等国被视为放射学家的“圣经”,是放射生物学研究者、肿瘤放疗医师或专科住院医师的必修教科书,也是放射诊断学、放射肿瘤学、核医学、放射病临床、放射防护等专业的重要教材。该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辐射的物理化学基础、放射生物学基本概念、生物效应的分子基础、风险评估、辐射防护、肿瘤放疗基础、肿瘤生物学基本理论、肿瘤乏氧、肿瘤动力学、化学治疗等。
-
基于“化学基础”探讨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作用
目的:通过对新风胶囊进行拆方,观察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前后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揭示方中主要影响雷公藤毒性的药味.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采用HPLC法测定各拆方组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并对雷公藤与主要影响其毒性的药味配伍前后进行全成分分析.结果: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明显减少雷公藤甲素的溶出(P<0.01),与薏苡仁、蜈蚣配伍对雷公藤甲素溶出无显著影响;雷公藤配伍黄芪,通过对峰面积的比较,配伍后有10个峰的峰面积不变,除去4个未能归属的峰,有20个峰的峰面积发生变化,其中17个峰的峰面积减小,3个峰的峰面积增大.结论: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推断,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以降低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不仅是成分的简单加和,还包括质和量的变化.
-
突出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生化兴趣
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中,生物化学基础生命科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代药学科学的发展中起先导作用.但该学科既微观、又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学生往往觉得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兴趣.我就多年从事生化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在如何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