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尖尖牙埋伏阻生患者上颌切牙牙齿宽度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原地区人上颌切牙宽度与尖牙阻生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方法:选择118名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分为68名唇侧阻生组和50名腭侧阻生组.选择7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且上颌尖牙正常萌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这些患者的上颌切牙近远中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尖牙阻生患者的左右侧中切牙及侧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尖牙唇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大于对照组,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小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唇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上颌切牙宽度变化和尖牙阻生的位置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上颌切牙牙齿宽度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上颌切牙宽度与尖牙阻生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方法选择103名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分为46名腭侧阻生组和57名唇侧阻生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上颌尖牙正常萌出的患者60名,作为对照组.测量这些患者的上颌切牙近远中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尖牙阻生患者的左右侧中切牙及侧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尖牙唇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大于对照组,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小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唇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上颌切牙宽度变化和尖牙阻生的位置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
专家答疑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压低上颌切牙?
Serker Toreskog(歌德堡,瑞典)提问我注意到美观修复学和正畸学的治疗目标逐渐的统一起来.修复学越来越强调牙齿垂直向的美观,比如交谈时上颌切牙显露的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Zachrisson教授,我听了您关于正畸患者的牙齿美观的讲座后,感到这些年您不再积极地压低上切牙来打开咬合,而是主要通过压低下切牙来打开咬合.打开咬合方法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您认为深覆(牙合)患者通过压低上切牙来打开咬合是不足取的正畸方法呢?
-
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内收上颌切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三维空间内对上颌切牙位置的控制作用.方法 选择一名正常 志愿者,对其上颌牙列和牙槽骨进行三维螺旋CT扫描,只对上颌右侧中、侧切牙及牙槽骨进行建模和数据计算,利用Ansys软件生成右侧弓丝-托槽-上颌切牙段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后根据镜像对称原理建立弓丝-托槽-上颌切牙段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加力,分析上颌切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支持组织中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 台阶式垂直闭合曲作用下,上颌中切牙舌向、唇向大位移分别为5.29×10-2和0.71×10-2 mm;龈向、向大位移分别为10.47×10-3和10.20×10-3 mm;近中、远中大位移分别为10.26×10-3和1.63×10-3 mm;侧切牙舌向、唇向大位移分别为3.31×10-2和0.41×10-2 mm;龈向、向大位移分别为10.52×10-3 和5.10×10-3 mm;近中、远中大位移分别为6.29×10-3 和4.64×10-3 mm;二者均表现为舌向、龈向的近似整体移动趋势.中切牙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大应力值分别为31.35、2.52、4.64 MPa;侧切牙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的大应力值分别为19.59、1.28、4.12 MPa;二者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牙周膜对应力起缓冲作用.结论 台阶式垂直闭合曲在上颌切牙内收阶段可控制其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对抗"钟摆效应",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上颌切牙根尖周炎骨病损的锥形束CT三维分析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对上颌切牙慢性根尖周炎的骨质破坏进行三维结构分析,以期揭示上颌切牙慢性根尖周炎骨质破坏的立体形貌.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慢性根尖周炎的33颗上颌切牙进行锥形束CT扫描,从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测量根尖周骨质缺损切龈向、近远中向和唇腭向的大径,同时观察骨皮质是否有破坏.结果 33颗上颌切牙根尖周骨病损切龈向骨质破坏严重,且52% (17/33)的患牙位于唇、腭侧;61% (20/33)的患牙唇腭向骨质破坏的大径大于近远中向骨质破坏的大径;39%(13/33)的患牙骨皮质有破坏,多发生在唇侧.结论 患慢性根尖周炎的上颌切牙骨质破坏可能更多发生于切龈向和唇腭向,在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尖周疾病 上颌切牙 -
上颌切牙内收后其移动方向与牙根吸收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究上颌切牙内收后牙根吸收情况及上颌切牙移动方向与牙根吸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1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12~22岁正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安氏Ⅱ1类,在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及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上颌切牙的牙根长度、中切牙唇倾度、切缘点位移及根尖点不同方向的位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96.4%的切牙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侧切牙吸收程度高于中切牙(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伸长、压低及UI-PP角对牙根吸收程度有影响(P<0.05).结论 侧切牙较中切牙牙根受力后更易吸收;牙齿的伸长、压低及根舌向转矩均会导致牙根吸收量增加,而牙齿的水平位移及总位移无此影响.
-
上颌第一磨牙区多生牙1例
多生牙的好发部位是上颌切牙区,其次为前磨牙区,发生于磨牙区者罕见.患者,男,41岁,主诉刷牙出血要求检查治疗.临床检查全口牙龈红肿,尤前牙区.口腔卫生不良,牙石(++)~(+++),软垢(++).全口牙列完整,四个第三磨牙不同程度阻生.右上第一磨牙颊侧见一多生牙,牙冠锥形(图1).诊断为菌斑性龈炎;右上第一磨牙区多生牙.给予口腔卫生宣教,全口超声洁治,龈沟冲洗、上药;建议拔除多生牙,患者要求考虑暂未拔牙.
-
非对称性拔除上切牙矫治8例分析
矫正治疗的目的,在改善美观的同时,还应兼顾功能.矫正治疗的拔牙原则是,拔除功能小的牙,或病变严重的牙.拔除上颌切牙属于非常规拔牙,但对于特殊病例可以拔除上颌切牙,争取保留28颗牙齿的牙列[1].如根尖病变严重不能保留的,牙根短小的,切牙牙根发育异常的,尖牙阻生引起切牙根吸收等情况可以拔除上切牙.
-
颈椎张口位摄片方法的改良
颈椎张口位摄片检查,主要适用于对环椎和枢椎之间的脱位以及环椎齿状突根部骨折的诊断,其摄片方法为被检者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于台面垂直,头部稍仰起,口尽量张开,是上颌中切牙咬(牙合)面中点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台面,X线经上颌切牙咬(牙合)面中心垂直射入胶片,在日常的检查中,经常会出现上颌中切牙与环椎重叠(原因为头仰角度小或中心线偏上)或枕骨底部与环椎重叠(原因为头部过仰或中心线偏下)的现象,在原有的摄片方法上通过以下的改进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因为枕骨底部,乳突尖部,齿状突顶部,硬腭同在一个解剖水平片上.
-
奶瓶龋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婴幼儿龋病(Earil childhood caries,ECC)是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生的龋病[1],其中占比例大的是奶瓶龋(Milk bottle caries)或称喂养龋(Nursing caries).其主要特点是多发生于上颌切牙的平滑面和第一乳磨牙的牙合面,致使牙质明显缺损.由于奶瓶龋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局部和全身发育都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奶瓶龋实施有效的预防,受到口腔医师和广大儿少卫生及妇幼保健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我们应用筛选效率较高的主成分变换改进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筛选患奶瓶龋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巧用一次性注射器术中透视颈椎张口位
颈椎张口位是主要用于观察第1、2颈椎及对寰枢关节的特殊体位.其摄片方法为被检者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头部稍仰起,口尽量张开,使上颌中切牙咬合面中点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台面,X线经上颌切牙咬合面中心垂直射入胶片.我们用50 ml一次性注射器维持全麻手术患者的颈椎张口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制作材料上海康德莱公司生产的50 ml一次性注射器、医用胶布、剪刀等.
-
上颌切牙的牙颈部形态测量及分析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获得天然上颌切牙牙颈部宽度、厚度及牙颈曲度等数据,为切削制作个性化愈合基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游标卡尺对173颗离体上颌切牙(中切牙104颗、侧切牙69颗)的颈部近远中宽度、颊舌向厚度,近中牙颈部曲度、远中牙颈部曲度,釉牙骨质界(CEJ)根方1.5 mm颈部宽度、颈部厚度进行测量.每部位测量3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精确到0.01 mm.结果:上颌中切牙及上颌侧切牙在颈部宽度、颈部厚度、CEJ根方1.5 mm颈部宽度与颈部厚度、近中颈曲度与远中颈曲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CEJ及CEJ根方1.5 mm颈部宽度大于颈部厚度;上颌侧切牙CEJ及CEJ根方1.5 mm颈部厚度大于颈部宽度.结论:上颌切牙基台顶端应设计为弧形,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基台近中颈部曲度应大于远中颈部曲度,近远中应为外形高点,唇舌侧应为外形低点.
-
转矩辅弓对上颌切牙转矩控制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转矩辅弓对正畸患者上颌切牙转矩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19例正畸治疗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在治疗过程中,利用转矩辅弓对上颌切牙进行转矩调整.对19例上颌切牙施加转矩前后的X线进行头影测量,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1?NA,U1?SN测量结果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转矩辅弓有效地改变了上颌切牙的转矩.结论:转矩辅弓是一种有效的调整上颌切牙转矩的方法.
-
全景片及CBCT对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上颌中切牙根吸收的诊断研究
目的 采用全景片及CBCT测量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上中切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正畸患者27例分为3组:T0(不拔牙组)、T1(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T2组(第二前磨牙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全景片和CBCT,对各组上切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 3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现象.CBCT测量显示,T1和T2组的中切牙牙根吸收较T0组显著.而T1组的根吸收量大于T2组(P<0.05);全景片测量表明,T0组和T2组根吸收差异不显著,T1组的根吸收量大于T0组.CBCT与全景片测量比较,T1和T2组差异无显著性,T0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的拔牙模式会对上切牙的根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CBCT测量的灵敏度要大于全景片.
-
J钩高位牵引压低内收上颌切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分析J钩高位牵引时牵引钩高度变化对切牙牙周膜应力和初始位移的影响,探讨J钩牵引过程中的力学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上颌牙齿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牵引钩高度分2、4、6、8、10、12 mm6种高度;于牵引钩顶端加载与矢状面颊向30°及与(牙合)平面向上30°,力大小为1.5N;描绘出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图和初始位移图.结果 当牵引钩高度增加时,中切牙大主压应力变大,牵引钩高度小于4 mm时表现为舌倾压低,牵引钩高度大于8mm时表现为唇倾压低;侧切牙大主压应力值先变小后增大,在牵引钩高度为4 mm时小、12 mm时大,舌倾伸长趋势增加.结论 J钩高位牵引时随着牵引钩高度增加,中切牙从舌倾压低变为唇倾压低;侧切牙舌倾伸长趋势增加.
-
头帽-J 钩与微种植钉压低上颌切牙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头帽-J 钩与微种植钉压低上颌切牙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前部牙槽骨发育过度的成年患者21例,分 J 钩组9例,种植组12例,分别使用头帽-J 钩和微种植钉压低切牙,比较2组压入术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相关指标及矫治时间。结果2组 U1-PP 均明显减少(P <0.01),种植组减少量大于头帽-J 钩组(P <0.01);U1-Sv 种植组增大(P<0.01),头帽-J 钩组减少(P <0.01);U1/PP 角种植组增大(P <0.01),头帽-J 钩组变化不明显(P >0.05);U6-PP2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U6-Sv 种植组增大(P <0.01),J 钩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 >0.05);压低时间种植组小于头帽-J 钩组(P <0.01)。结论微种植螺钉和头帽-J 钩均可以很好的压低切牙,微种植螺钉压入效果优于头帽-J 钩,并用时少,但会引起切牙唇倾加重后牙支抗负担。
-
J钩牵引方向对上颌切牙牙周膜初始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分析J钩牵引方向变化对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J钩牵引过程中的力学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上颌牙齿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弓丝定点上以1.5N的力保持与矢状面颊向30°不变,与(牙合)平面角度从0°~90°之间每5°加载一次,描绘出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图.结果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切牙牙周膜压应力区由腭侧近颈缘和唇侧近根尖逐渐变为腭侧近根尖和唇侧近颈缘;牵引角度65°~75°时,中切牙牙周膜应力比较均匀,牵引角度45°~55°时,侧切牙牙周膜应力较均匀.结论随着角度的增大,切牙由舌倾趋势变为唇倾趋势.
-
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的治疗
颅面裂隙畸形是指颅面部软组织单发或复合性的裂隙畸形,其中软组织单发的颅面裂隙畸形发病率高,手术修复较简单;而软硬组织的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发病率低,手术修复难度高。近年来我院治疗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2例,取得较满意的整复效果,兹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例1,男,4岁,住院号25321。右上唇斜向裂至右侧鼻旁,致上唇及鼻翼缺损,右眼内眦角向裂隙方向移位。骨裂隙位于右上颌切牙与前磨牙之间并延伸至同侧眶下缘。诊断:T essier3型颅面裂隙畸形。手术方法:全麻,于软组织裂隙两侧设计多个连续的“Z ”形皮瓣,交叉换位后修复软组织裂隙畸形。利用上下睑组织设计一“Z”字瓣,交换位置后恢复内眦角的正确位置。同时行内眦韧带固定术。骨裂隙畸形留待Ⅱ期行骨移植修复。
-
下切牙先天缺失的临床矫治
先天缺牙在正畸临床很常见,是错 畸形的病因之一,可造成牙弓不对称、牙列间隙、对颌牙弓拥挤、咬 关系紊乱等一系列错 畸形.在恒牙中,除上下第三磨牙外,先天缺牙发生的顺序为下颌切牙、上颌第二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及上颌切牙[1].现对23例伴下切牙缺失的错 畸形矫治方法报告如下.
-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
目的: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 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关键词: 双颌前突 上颌切牙 牙槽骨体积 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