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延迟性脾破裂并发休克32例的诊治体会
回顾性分析32例延迟性脾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资料,2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完全康复,其中脾切除24例,脾单纯缝合3例,脾部分切除2例,2例因伤情过重手术后而死亡,1例因伤情过于严重而(未接受外科手术)死亡.延迟性脾破裂并发休克应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延迟性脾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以免继续保守治疗而延误病情.
-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体会(附18例分析)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间收治18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结果: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诊断性腹腔穿刺,腹部B超和CT等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4.4%.本组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其中并发脾窝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对胸背,腹部外伤患者应仔细检查,严密观察.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B超及CT检查可使患者获得满意诊断.
-
应重视健康体检人群中食物不耐受的研究
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延迟性免疫反应.理论上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许多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与不耐受食物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体内,无法清除的免疫复合物造成机体免疫损伤,免疫损伤不断累积终导致各种慢性症状或疾病,病情常迁延不愈,易被忽略并延误诊治[1-3].
-
实验性巴马小型猪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初步探索
脑死亡作为移植物延迟性功能恢复和慢性失功的潜在影响因素,对移植器官的损伤有待于深入研究.这就要求建立稳定的脑死亡实验模型,并制定客观性强、简便易行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本实验拟利用巴马小型猪的脑死亡模型,初步探讨动物实验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
Kümmell病(附7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目的:描述Kümmell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评价其治疗方法,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7例Kümmell病患者,均有腰背痛主诉,3人伴双髂后部疼痛;3人局部叩痛(+),1人伴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症状.腰背疼痛视觉评分(VAS)8.14(6.5~9.0);病程4~17个月.6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1例伴有神经症状者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随访时间3月~42个月.末次随访VAS 2.36(2.0~3.0),椎体后凸角平均3.57°(2.0°~8.5°),椎体压缩率19.0%(15%~25%).结论:对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外伤患者,如果在一段无症状期以后出现腰背痛,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应注意排除Kümmell病.作为椎体创伤后的转归之一,Kümmell病值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29例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特点.方法:对29例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作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非手术治疗,19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的10例均治愈;手术治疗的19例中17例治愈、2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组织疝入鼻窦.对不能自愈或经过2周保守治疗未愈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
小儿延迟性肠破裂误诊一例
患儿女,2.5岁,因腹痛、呕吐、发热抽风10余小时就珍于某院儿科,大便化验示脓细胞++,红细胞++,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中毒性菌痢".给予抗炎、抗病毒、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精神症状.2 d后就诊于我院外科,查体:体温38.5 ℃,脉搏130次/min,神志恍惚.腹部高度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肌紧张拒按,叩之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示白细胞18×109/L,血红蛋白114 g/L,中性粒细胞87.8%.B超示肠胀气明显,肠管广泛扩张,肠腔内有大量潴留液,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腹部透视见多个气液平面,无肠蠕动.了解病史发现1月前有从自行车上摔下的病史,当时腹痛、呕吐,未诊治后即正常进食,期间有食欲改变,未引起家属注意.入院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求,中毒性休克,肠破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大量脓液,含有食物残渣及胆汁,肠壁上有脓苔附着,距回盲部80 cm处回肠壁挫伤,浆膜层破裂,予以修补.距屈氏韧带10 cm处空肠破裂,几乎离断,仅1/4肠壁相连,受累肠管长约3 cm,瘀血坏死,大量肠内容物流出.行坏死肠管切除,肠管减压,端端吻合.
-
颈椎前路术后发生延迟性食道穿孔一例
患者男性,37岁,颈椎外伤术后1年余,高热4 d,左颈部肿胀2 d,于2005年10月7日入华山医院重症监护室.2004年9月12日患者在国外摔伤致全身瘫痪,当地医院诊断为颈6~7双侧关节突交锁伴完全脊髓损伤,急诊行颈6~7关节突交锁闭合复位,前路颈6~7减压,Atlantis钢板固定,左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12 d行气管切开术.2005年10月3日突发持续高热40℃以上,5日左颈部出现肿胀.
-
小儿巨大副脾包膜下延迟性破裂出血伴脓肿形成超声表现1例
患儿女,3岁.主因腹痛4 d,腹胀伴不排便、不排气3 d入院.查体:体温38.8℃.腹膨隆,可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侧腹部压痛(+),可触及9 cm×5 cm×5 cm质中等的包块,压痛明显.临床诊断:左上腹肿物性质待查,不完全性肠梗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3.17×109/L,分类:中性83.34%,淋巴9.04%.RBC 3.83×1012/L,PLT 417.00×109/L.急诊彩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均未见异常.
-
延迟性腹腔脏器外伤破裂的超声诊断
我院自2002年3月~2004年9月期间,以外伤就诊的324例患者在受伤后24 h内至一周行腹部超声常规检查,立即诊断的56例阳性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同时有268例阴性患者在24 h后复查中,17例出现腹腔脏器延迟性破裂,现报道如下.
-
单克隆抗体OKT3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应用的护理体会
OKT3是一种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的强效免疫抑制剂,其临床主要适应症是肾移植术后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他适应症包括:①抗急性排斥反应的初始治疗;②术后预防排斥反应的诱导治疗,尤其是术后早期肾功能延迟性恢复;③选择性用于多克隆抗体治疗期间产生抗马或者抗兔抗体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1].但是OKT3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诸多的副作用.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3月32例术后使用OKT3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继发性轴索断裂的发生机制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以神经元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重残和植物状态生存的常见原因之一[1].根据伤后轴索断裂的病理过程,DAI可分为原发性轴索断裂和继发性轴索断裂.原发性损伤是由于机械性损伤直接导致的轴索离断,而继发性损伤则是由于损伤后一系列生化和细胞反应导致的延迟性轴索断裂[2].
-
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延迟性脾破裂(DRS)的超声动态声像图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3例临床诊断为DRS的患者进行检查,按照脾损伤病理解剖类型对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类;随患者病情变化,对中央破裂、包膜下破裂、真性破裂3类脾损伤的超声图像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患者临床和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3例脾破裂患者术前超声诊断DRS与手术诊断符合20例,2例脾包膜下破裂保守治疗,超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至痊愈;脾包膜下破裂误诊为酒精性肝硬化伴少量腹水1例,手术中诊断为脾包膜下破裂.23例患者声像图表现:(1)中央破裂2例,脾脏肿大,包膜连续,实质部测及杂乱不均回声团块;超声动态观察中2例发展为真性破裂;(2)包膜下破裂5例(含超声误诊1例),4例包膜下破裂患者脾脏肿大,形态失常,包膜连续、隆起,包膜下测及低回声团块,3例见脾周少量积液;超声动态观察中2例发展为真性破裂;(3)真性破裂16例,包膜连续线中断或模糊,破裂部回声杂乱、呈不规则增强或减弱回声团块,其内可测及不规则无回声,16例均见腹腔积液.超声检查后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2例,23例DRS临床均治愈.结论 DRS患者发病迟、病情变化快,超声声像图随病情变化而改变,脾脏中央破裂、包膜下破裂可发展为真性破裂;须动态监测不同时段声像改变作出准确超声诊断,为临床诊治DRS提供超声影像学依据.
-
敲除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加速小鼠蜕膜心肌细胞的牵张激活
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是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的粗肌丝元件蛋白,尽管有证据显示cMyBP-C基因突变常常导致肥厚型心肌病,但cMyBP-c在心肌中的作用相对所知甚少.早期研究表明,牵张激活在心脏收缩中可能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在野生型小鼠和我实验室培育的cMyBP-C基因敲除小鼠纯合子(cMyBP-C-/-)的蜕膜心室中,检测了cMyBP-C在牵张激活反应中的作用.在大或次于大的Ca2+活性期对蜕膜心肌细胞的突然牵张,导致收缩力的瞬时升高,该力迅速降为小,延迟后,力量回复(牵张活化)到大于牵张前力量水平.敲除cMyBP-C显著改变了牵张激活反应,例如,与野生型小鼠心肌相比,力衰减和延迟性力瞬变速率加快.这些结果提示,cMyBP-C正常抑制了肌球蛋白横桥的空间位置,并轮流限制了横桥与肌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速率和范围.我们假设敲除cMyBP-C移除了这些约束,增加了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可能性,提高了牵张后延迟性力回复的速率.不考虑特殊的机制,cMyBP-C-/-心肌细胞中横桥周期的加快可以将这种小鼠中收缩射血的减少解释为心室心肌不成熟牵张激活的一个直接结果.
-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rcinoma ,CRC)是当今世界发病率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第四位的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2]。肿瘤远处转移是影响CRC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尤甚,约有40%~50%的CRC患者死于肝转移[3],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延迟性肝转移。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普及应用,且受益良多。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 CRLM)的综合治疗相关热点进行阐述。
-
腹部闭合伤合并延迟性肠破裂1例救治体会
近期我科成功救治1例腹部闭合伤合并延迟性肠破裂患者,报告如下。
-
创伤性腘血管延迟性破裂一例
笔者于2004年11月.收治创伤性腘血管延迟性破裂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39岁.因车祸伤右膝及头部受伤.在当地医院救治,X线片提示右胫骨平台并腓骨小头骨折,膝关节后脱位.CT提示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伤后36 h于2004年11月30日转入本院.
-
创伤后延迟性伸拇长肌腱断裂的治疗
腕部挫伤或桡骨下端骨折后,发生伸拇长肌腱断裂较少见.我们7年间收治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胫腓骨中下1/3骨折的延迟手术治疗
胫腓骨中下1/3骨折是骨折的多发部位,治疗方法多样.1992年1月~2000年1月,我院骨科共实施经早期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骨愈合不良的胫腓骨中下1/3骨折的延迟性手术2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38.4岁(17~69岁).手术延迟的原因:①3例小夹板外固定出现皮肤压疮并软组织感染;②16例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后出现成角和移位,移位>1/3,成角>15°;③5例跟骨骨牵引骨折间隙增宽6周后仍有明显骨折端异常活动.延迟手术时间:平均41 d(34~73 d),其中超过60d4例.伤后首次X线分类:AO/ASIF分类A2型9例,A3型3例,B1型4例,B2型6例,B3型2例.左侧10例,右侧14例.1.2 治疗方法 24例患者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7例采用直形加压钢板,7例采用倒"T"型钢板固定胫骨.14例同时固定腓骨;24例均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3例腓骨畸形愈合者同时行腓骨截断术.
-
齿状突解剖与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现状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由于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其不愈合发生率也较高,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急性或延迟性颈椎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