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尖瓣置换术若干问题探讨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MVRP)二尖瓣置换术(MVR)中切除病变瓣膜和瓣下结构为常规术式,目前国内外部分心脏外科中心依然多数采用此种术式.然而尖瓣瓣下结构是左心室重要的解剖结构,对维持左心室收缩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机械瓣下游湍流强度的体内定量研究
目的了解保留瓣下结构对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相结合的彩色多普勒技术,对一组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瓣膜下游相对扰动强度(Relative turbulent intensity,Irel)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无论保留后瓣或全瓣瓣下结构,单叶机械瓣(单叶瓣)下游Irel均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p<0.05).对于双叶瓣,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和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之Irel均低于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p<0.05);而对于单叶瓣,保留后瓣组Irel低于保留全瓣组(p<0.05),同时高于未保留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引起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尤见于全瓣瓣下结构均保留者,而且单叶瓣甚于双叶瓣.
-
保留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5例
25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MVRP手术,与常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比较,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左心室功能恢复的优点.
-
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置换术切除与保留瓣下结构的近期临床观察
目的:超声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切除(MVR)或保留瓣下结构(MVRP)的近期临床观察.方法:共分三组:A组65例,为完全切除瓣叶及其腱索;B组25例,为完全切除前叶及其腱索,但保留后叶及其腱索;C组25例,为仅切除前叶,但保留前叶腱索和后叶及腱索.应用GEsys5超声心动图仪于术前、术后10天、3个月及6个月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E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率(FS%)、每搏输出量(SV)及肺动脉压力(PPA).结果:术前三组间EDD、SED、LAD、EF、FS、SV及PPA均无显著性差别.术后10天A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别;B组患者EDD、SED及PPA较术前有明显减小(P<0.05 ),而EF和FS无明显差别;C组患者EDD、SED、EF、FS及PPA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术后3个月三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 ).术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与传统的MVR相比,MVRP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更迅速和明显.
-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随着对二尖瓣装置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Lillehei等[1]在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二尖瓣置换术 ( conventional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C )基础上提出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preservation of subvalvular apparatus, MVRP).
-
保留瓣下结构的几种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多普勒超声研究
目的了解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保留瓣下结构对不同类型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以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机械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 shear stress,TSS)等指标进行体内定量研究.结果无论保留全瓣或后瓣,跨瓣血流边界位点TSS在两种不同构型机械瓣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叶机械瓣(单叶瓣)TSS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对于单叶瓣,TSS在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与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双叶瓣,保留全瓣组TSS均高于其它2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跨瓣血流扰动性,使下游TSS增大.这种影响以全瓣保留者为著,单叶瓣甚于双叶瓣.对于心功能较差,有必要保留全瓣瓣下结构者,可尽量使用双叶瓣,以减轻对人工心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
胸骨"T"形锯开微创切口保留后叶装置二尖瓣置换术临床探讨
目的介绍胸骨中下段"T"行锯开微创切口、保留后叶装置、连续缝合法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观察结果.方法本组42例患者应用胸骨中下部"T"形锯开微创切口行保留二尖瓣后叶装置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其中男性18例,女24例,年龄31~56岁.结果应用该手术技术的患者,手术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本术式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我院自1993-05起实施保留瓣叶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术式,均取得了理想效果.
-
评价原位完整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
目的:总结11例二尖瓣替换术(MVR)原位保留瓣下结构的方法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潜在的合并症.方法:部分切除二尖瓣前叶,分别将残留前叶及全部腱索和完整后叶及腱索重新缝合、固定在前、后叶原瓣环上.术后10d应用超声心动技术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容积指数(LVEDVI,LVESVI),射血分数(LVEF),峰值排空率(LVPER)、左心室流出道(LVOT)收缩期血流速度和残留前叶的前向运动(SAM).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合并症.术后LVEDVI,LVESVI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LVEF和LVPER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5).收缩期LVOT血流速度无明显加快;无SAM现象.结论:原位保留二尖瓣前、后叶腱索的MVR技术并不复杂,易推广.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具有明显的维护、改善作用.无人工机械瓣膜运动障碍;但存在潜在的LVOT梗阻的合并症.
-
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分析
目的 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心肌节段参数,分析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明确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的患者25例.25例RMS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前后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和RT-3DE的数据及图像采集.记录2DE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RT-3DE的手术前后的LVEF、LVEDV、LVESV、左心室心肌各节段的纵向应变值、圆周应变值、面积应变值、横向应变值.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左心室部分心肌节段(中间段下壁等)应变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后组乳头肌附着的左心室壁运动比其余左心室壁运动幅度增加.结论 后组乳头肌与瓣环的连续性有利于预防左心室过度扩张引起的围手术期左室破裂.
-
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近5年来本院行MVRC及MVRP的10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3组.1组:常规行MVRC,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33例.2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8例.3组:保留全部瓣下结构,33例.三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第1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仅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与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才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第2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第1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LVESD情况均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LVEDD、LVESD、EF、FS等值改善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有利于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恢复.完全保留瓣下结构者较仅保留后瓣者更有利于左心室正常形态的维持,术后早期恢复更快,中期恢复更明显.
-
超声心动图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观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术后心脏结构及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二尖辩置换术组25例,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肺动脉压力(PPA),比较各组间以上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术后3个月MVRP组EF、FS值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VR组EF、F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RP组EDD、SED、LAD及PPA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MVR组EDD、SED、LAD及PP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DD、SED、LAD、EF及FS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与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MVR比较,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
-
超声心动图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观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术后心脏结构及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二尖瓣置换术组(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25例,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组(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 preservation of subvalvular structure,MVRP)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肺动脉压力(PPA),比较各组间以上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MVRP组EF、FS值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VR组EF、F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RP组EDD、SED、LAD及PPA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MVR组EDD、SED、LAD及PP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DD、SED、LAD、EF及FS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与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MVR比较,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
-
多中心二尖瓣关闭不全保留瓣下结构瓣膜置换术后中期心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瓣膜置换术对患者中期心功能的恢复影响,为临床广泛开展该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及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要病变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疾病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术、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83例,收集患者出院后6个月以上回手术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复查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时间(22.94±16.20)个月.其中保留全瓣瓣下结构9例(组1),保留后瓣瓣下结构42例(组2),二尖瓣及瓣下腱索全切32例(组3).各组均应用双叶机械瓣.测定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期末横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同时测定左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各瓣膜功能、瓣周情况.结果 组1、组3、组2患者左房舒张期末前后径分别为(38.11±7.27)mm、(39.39±7.13)mm、(42.47±8.82)mm,左室舒张末横径分别为(44.00±6.18)mm,(44.54±7.01)mm,(45.93±6.69)mm,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9.00±3.87)mm、(58.70±8.16)mm、(57.86±9.72)mm,左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31.00±4.12)%、(30.58±6.70)%、(28.25±10.43)%,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左室流入道及流出道梗阻,无瓣周漏,人工机械瓣膜启闭良好.结论 对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病变或同时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或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中期随访,虽然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数据表明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较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及全切对中期心功能恢复帮助更明显.术中应用双叶机械瓣,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不会导致左室流入道及流出道梗阻、瓣膜功能障碍.
-
超声心动图对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初步评价
为了解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0例患者术前、后心腔尺寸及心功能 ,术后亦观察人工腱索及左室流出道.结果显示:术后左房径(LAD),左室舒末径(LVEDD)及左室缩末径(LVESD)明显缩短(P<0.01);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0.05);缩短分数(FS)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腱索平均长度3.2cm(2.64~4 .3cm),未观察到左室流出道梗阻.以上初步的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表明,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瓣膜置换疗效满意.
-
放射性核素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的左室心功能
为了解行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采用放射性核素平衡法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测定了14例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患者的术前和术后6月左室心功能.结果显示,术后左室射血分数51.68±18.2, 较术前40.0±17.8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侧壁的局部射血分数为69.7±21.2, 较术前51.0±18.1也有显著升高(P<0.01),表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左室功能有明显改善.
-
二尖瓣替换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方式,提高疗效.方法 75例二尖瓣病变行瓣膜置换时全部或部分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用翻转、移植、修剪、部分保留等方法.合并其余瓣膜病变时同期处理.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1.3%.随访0.3~7年,平均3.6年,无晚期死亡.临床心功能Ⅰ级68例,Ⅱ级6例.结论行二尖瓣替换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要掌握好适应症,根据病理改变选择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
瓣膜替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用人工腱索保留瓣下结构的初步观察
目的报告采用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初步结果.方法采用可膨胀的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EE)作为人工腱索,为30例需切除瓣膜和腱索的单纯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返流的瓣膜病患者施行了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人工腱索的长度以能产生适当的张力为宜.人工腱索多悬吊于前瓣环,但应以不影响人工瓣瓣叶活动为原则.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时间6~22月(平均12.1±5.4月).所有的患者均有显著的症状缓解及明显的心功能进步.结论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初步结果是良好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将69例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B(常规二尖瓣置换)两组,收集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B组较时A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较不保留瓣下结构者更有利于心功能的保护.
-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左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一共有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切除二尖瓣瓣下结构(MVP),观察组病人将二尖瓣瓣下结构(MVP)给予保留,通过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和以后的左心室功能变化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手术之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手术以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功能的检查具有无创、简便以及经济安全等相关优势,同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MVP)的二尖瓣置换术更加有利于手术以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