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骨盆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与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方向;熊燕;刘宏远;余泽平;张闻力;罗翼;屠重棋;段宏

    目的 分析CT/MRI图像融合及其衍生技术在骨盆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与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26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从中选取10例接受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三维打印导板截骨辅助半骨盆切除假体重建手术患者.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1岁(17~54岁).累及骨盆范围:Ⅱ区和Ⅲ区5例,Ⅰ区和Ⅳ区3例,Ⅰ区、Ⅱ区和Ⅳ区2例.术前经活检或前次手术明确病理诊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2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2例,转移性腺癌1例,浆细胞瘤1例.基于CT/MRI图像融合技术进行计算机模拟手术,通过三维打印模型体外模拟手术优化手术方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打印技术指导手术切除与功能重建.分析肿瘤切除的外科边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0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完成手术.肿瘤标本经病理学验证为广泛性切除7例,边缘性切除3例.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4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8 h(4~7 h),平均术中出血量1239 ml(600~2200 ml),平均住院时间15 d.术后均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2例患者因术后肺转移病死,1例患者浅部感染经换药后痊愈,2例患者深部感染经扩创后痊愈.1例患者假体脱位,予以手术切开复位,术后X线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1,3,6及12个月平均MSTS 93评分别为18.4,22.8,23.2和23.8分.结论 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半骨盆切除技术有助于骨盆肿瘤的精确切除及重建.

  • 章轶闻倪锦红王晓春

    作者:章轶闻;倪锦红;王晓春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观察组患者制订延续性护理计划,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仅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出院宣教,出院后6个月随访,采用欧洲研究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EORTC QLQ-C30(V3.0)]评价生活质量水平,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EORTC QLQ-C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EORTC QLQ-C30功能量表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分别为(75.87±6.72),(76.35±7.11),(86.02±5.39),(83.22±5.78),(77.17±6.48)分,优于对照组的(71.97±6.84),(72.19±7.86),(80.12±6.82),(76.34±7.01),(71.23±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2.620,2.530,4.378,4.884,4.147;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量表评分为(83.67±11.32)分,高于对照组的(78.35±9.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5);观察组患者的EORTC QLQ-C30症状量表中疲乏、恶心呕吐、疼痛评分分别为(13.15±2.04),(17.56±11.72),(17.63±10.7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2.86±2.15),(22.74±10.61),(23.48±13.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1.111,-2.109,-2.225;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 CT定位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价值

    作者:徐元昌;乔赞峰;赵铁军;柯振武;杜军武;龚光辉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共37例晚期肺癌、肝癌、胰腺癌、鼻咽癌及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检查所见肿瘤大小、形态,应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制定125I粒子和缓释化疗粒子治疗计划,并确定穿刺途径,在CT定位引导下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在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CT随访检查,对肿瘤的大小、密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肿瘤体积缩小,密度降低,病灶无或轻度强化;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6个月时有效率83.78%,生存率为100%;术后第12个月有效率为70.27%,生存率为78.38%.结论:CT定位经皮穿刺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方便、安全、疗效高的特点,对治疗晚期肿瘤有着重要的价值.

  • 我国恶性肿瘤手术中无瘤操作技术的进展

    作者:赵蕊;杨华;顾玮瑾;蔡宏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并趋于年轻化.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直接、有效的方法[2]1.但手术操作往往会增加恶性细胞医源性扩散的概率,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1954年Cole等提出了无瘤操作技术的概念[3]58,它是指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或防止癌细胞的脱落、种植和播散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一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二是防止癌细胞种植[4]407.大量的研究已证实,无瘤操作技术可有效减少根治性手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延长病人的无瘤生存期[5].本文就无瘤操作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推动国内更多的参与恶性肿瘤外科切除的手术人员认识到无瘤操作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地加佑强并完善无瘤操作技术的技能,以便全面而有效地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干预对学龄前恶性肿瘤儿童生存质量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洋;莫霖;石林;王紫娟;马琳玉;袁理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干预在提高学龄前恶性肿瘤儿童生存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的学龄前恶性肿瘤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随访,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实施社区干预的实验组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常规随访的对照组(P<0.05).结论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干预,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恶性肿瘤儿童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宋书田;周岊梧;张彬;白传明;肖连波;张楠;张玉辉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4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6~43岁,平均35岁,本组除1例右心房肿瘤广泛侵犯右房室环及心包仅做活检外,其余3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辅助下行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的部位及侵润程度,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1例,同期行室间隔修补、肺动脉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1例,三尖瓣成形1例.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单纯探查活检术的患者2个月后死于心力衰竭;1例右心室梭形细胞肉瘤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死于右心衰竭;1例左心房恶性间皮瘤手术后3个月死于双肺广泛转移;1例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术后随访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心脏恶性肿瘤预后欠佳,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辅以综合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 西妥昔单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磊;白喜玲;朱道奇

    目的:探讨分子靶向药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胃、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产生抗癌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胃、肠癌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1例。对照组采用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常规FOLFOX4化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0.9%,临床症状控制率为90.2%,癌细胞凋亡率为27.3±2.83%,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34.1%,临床症状控制率为68.2%,癌细胞凋亡率为25.4±2.67%,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靶向药物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能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变化。

  • 四肢良性骨肿瘤恶变九例报告

    作者:肖何;丁宜;牛晓辉

    目的:报道传统上认为不会恶变或恶变很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发生恶变的病例,证明传统上认为不会或极少恶变的病种也有恶变可能,从而丰富对骨肿瘤的认识,并为骨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查找本中心成立以来所有住院患者的病案,从中筛选出证据明确的罕见恶变的肢体良性骨肿瘤的恶变病例,并作报道。结果7446例非恶性骨肿瘤骨病中,排除骨软骨瘤、内生软骨瘤、神经纤维瘤病、骨巨细胞瘤四种常见易恶变疾病后,四肢骨良性病变4662例,其罕见的恶变者9例,恶变比例为0.193%(9/4662)。发生恶变的良性病种包括骨纤维结构不良、良性纤维性肿瘤、骨炎性病变、滑膜软骨瘤病、软骨黏液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各病例在临床、影像、病理等角度表现出恶变特征;既往文献中提出的恶变机制不能完全解释本组病例的恶变原因。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良性纤维性肿瘤、骨炎性病变、滑膜软骨瘤病、软骨黏液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骨肿瘤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与预后分析

    作者:张学伟;杜心如;陈文明

    目的:总结32例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骨相关事件患者的术后效果,并进行术后生存分析。方法2004年11月至2010年11月,手术治疗32例(手术共计40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脊柱手术24例次;长骨及骨盆手术11例次;软组织肿物切除术4例次;颅骨手术1例。术后平均随访14.0个月,术后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 Kaplan-Meier,K-M )法进行生存评估,采用单因素Cox模型分析预后风险因素。结果术前26例以疼痛为主的患者术后24例缓解(92.3%,24/26),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7.2、3.4、0.8;19例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后12例好转(63.2%,12/19),具体为5例由Frankel C至D,2例由Frankel B至D,2例由Frankel B至C,A至B、A至C、D至E各1例。K-M法估计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估计术后1、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0%和38%。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术前病程≥12个月( RR 11.199,P=0.023)、手术次数一次(RR5.273,P=0.045)及贫血(RR5.171,P=0.034)是具有意义的术后生存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干预是缓解多发性骨髓瘤骨相关事件症状的有效措施之一。术前病程、手术次数及贫血可能是具有意义的术后生存危险因素,对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生和防治(附九例报告)

    作者:易述红;易慧敏;傅斌生;牛斌;孟炜;李华;许赤;杨扬;陈规划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且接受完整随访的416例中9例新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0~60岁,中位年龄57岁。术前有吸烟史4例、长期二手烟接触史3例,1例有肝细胞癌(肝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肝移植手术方式均为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采用甲泼尼龙+他克莫司(FK506)或环孢素(CsA)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观察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生、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2%(9/416),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3例、呼吸系统恶性肿瘤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例、软组织肉瘤1例。肝移植至肿瘤确诊的时间为10~73个月,中位时间49个月。患者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5例术后免疫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4例FK506用量为肿瘤确诊前的半量。随访期间6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确诊距死亡的时间为2~25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结论吸烟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能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规范化随访并针对高危因素早期防治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肝细胞癌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患者九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晓;吴力群;李天翔;孔杰;辛洋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新发肝外恶性肿瘤(EHM)的发病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686例肝癌患者中,经随访确诊的9例EH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9例患者均为男性。分析患者EHM发生率、确诊时年龄、发病部位、肿瘤类型、存活情况等,并追踪肝癌患者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情况。结果 EHM发生率为1.3%(9/686),其中肺癌3例、胃癌2例、结肠癌2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确诊时患者年龄54~72岁,中位年龄63岁。肝癌手术至EHM确诊间隔时间为17~114个月,中位间隔时间55个月。EHM确诊后患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1%和0%。5例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前分化群(CD)4+/CD8+比值均<1.4,其中3例比值<1.0。结论肝癌患者术后EHM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差。术前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问题的探讨

    作者:李坤;张剑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癌(肝癌)、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及壶腹部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的浸润、压迫导致肝内外胆道梗阻,以高胆红素血症、皮肤巩膜及体液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临床上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常进行包括手术胆道引流或介入胆道引流等姑息性治疗[2]。通过胆道引流降低患者的术前胆红素水平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然而,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需要常规行术前胆道引流却仍然存在争议。本文结合本中心诊治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及附加免疫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作者:胡伯年;陈巍;詹乾江;许国权;叶飞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附加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1例化疗前后和26例附加免疫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 结果化疗后1周患者CD3+、CD4+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CD19+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附加免疫治疗组治疗后1周CD8+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及P<0.01),CD4+细胞、CD4+/CD8+比值降低(P<0.01). 结论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加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化疗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应同时使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 Ⅳ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吴永凯;赵东兵;周志祥;王成峰;赵平;邵永孚

    目的 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除16例;13例行造瘘术.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8.5%.其中同期行转移瘤切除者5年生存率31.2%,行辅助化疗者5年生存率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与造瘘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X2=0.736,P=0.778).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中转移灶切除和转移灶未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4个月(X2=5.382,P:0.0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加术后全身化疗为主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瘤大径和全身化疗是影响直肠原发肿瘤切除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对于Ⅳ期直肠癌能同时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 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腔镜一期联合切除专家共识

    作者:刘荣;贾宝庆

    肝脏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常见的远处转移;在临床诊断结直肠肿瘤时,已有15%-25%合并同时性肝转移[1-2]。传统观念将结直肠癌肝转移视作晚期肿瘤,对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限制了积极手术的开展,影响了预后结果。目前的专家共识是,外科手术是此类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确定性手段;但在具体手术方式决策上,则存在着分期手术、一期联合切除手术以及所谓“颠倒模式(LiverFirstA pproach)”等不同的选择[3]。但即便是诸如NCCN 指南这样权威的文献对于不同选项的优劣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科医生对于手术安全性的担忧以及特定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开放手术行一期联合切除时手术创伤巨大限制了这一手术的适用范围,特别是联合半肝切除等术式,在开放手术中非常罕见。限制一期联合切除开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缺乏同时具备两种手术技能的外科医生;即便在采取多专科合作,由多位专科医生联合完成手术的情形下,也对该医院的普通外科整体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然而,随着近年来新辅助治疗、生物治疗,适于一期联合手术的患者比例在增加;在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一期手术联合切除总的创伤更小,治疗周期缩短,治疗费用降低,临床决策更加合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用腹腔镜技术一期联合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已经成为现实[4]。目前大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也显示,(相对于分期切除)同时性切除手术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复发时间等其他指标均无差异[5]。因此,将腹腔镜技术和一期联合切除的双重优势叠加,可能会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 儿童恶性肿瘤单中心院内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王晓霞;汤静燕;顾龙君;薛惠良;陈静;潘慈;沈树红;董璐;周敏;叶启东;江华;罗长缨

    目的 总结和分析我院恶性肿瘤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采集1999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与肿瘤科住院期间所有在院内死亡病例的相关临床信息,共84例.对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相关性并发症死亡73例次(86.9%),其中感染相关死亡为首位,发生51例次(60.7%),出血相关死亡33.3%(28例次),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相关死亡占2.4%(2例次),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死亡占4.8%(4例次);原发病相关死亡占35.7%(30例次).(2)本组资料中,白血病(56例)、淋巴瘤(9例)以及非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7例)这3组死亡患儿在治疗各阶段的死亡比率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84,P=0.310).(3)本组资料中,当患儿白细胞计数<1.0×1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与白细胞≥1.0×10~9/L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86,P=0.000).(4)在26例明确病原菌的死亡病例中,各种不同的病原菌发生感染36例次,占首位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15例次(41.7%),其次为真菌感染14例次(38.9%),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次(19.4%).结论应重视儿童恶性肿瘤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感染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占主要地位.积极、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并及时联合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特别在化疗的诱导缓解期或第一疗程以及粒细胞缺乏期,对于降低恶性肿瘤/血液病患儿的死亡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地西他滨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继发皮肤病变一例报告

    作者:于亚平;史平;翟勇平;刘海宁;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因乏力、面色苍白1个月于2009-10-20入我院.患者7年前体检发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增高,为179 g/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和分类及血小板(platelet,PLT)均正常.

  • 组合性抗体在鉴别肺原发腺癌与转移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作者:杨琳;郭蕾;胡春芳;冯晓莉;朱玥璐;袁燕玲;张海峰;吕宁

    目的 探讨组合性抗体在乳腺癌继发肺内腺癌患者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乳腺癌继发肺癌患者标本中乳腺珠蛋白(MGB1)等8种抗体的表达,另选266例已确诊的其他部位腺癌及肺内转移性腺癌为对照,评价其鉴别肺内转移性乳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 A)、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和B(SP-A和SP-B)在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4.2%、78.9%和42.1%,而在乳腺、胃肠道、肝胆胰、子宫及卵巢腺癌和肺内非乳腺来源的转移性腺癌中呈阴性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在肺癌中阳性率为86.8%,在乳腺癌中呈阴性表达.乳腺珠蛋白(MGB1)、大囊泡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2.9%和42.9%,在肺癌中呈阴性表达,并且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腺癌(P<0.05);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88.6%和71.4%)表达显著高于肺癌(2.6%和2.6%).将TTF-1、NapsinA、SP-A、SP-B、MGB1、GCDFP-15、ER和PR抗体组合检测39例乳腺癌继发肺癌患者,其鉴别肺内转移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71.4%,阳性预测值为93.3%.结论 组合性抗体TTF-1、NapsinA、SP-A、SP-B、MGB1、GCDFP-15、ER和PR有助于准确鉴别乳腺癌患者继发肺癌是转移性乳腺癌或肺原发癌,可为这类患者的临床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 尿沉渣分析仪对肿瘤患者尿路感染的筛查价值

    作者:郑翠玲;韩晓红;冯莎娜;王景智;殷梦前;程焱;齐军

    目的:评估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UF-1000i)对疑似尿路感染( UTI)的肿瘤患者的筛查价值。方法比较1053例患者的中段尿标本应用UF-1000i检测的细菌计数结果与尿细菌培养的结果,以及细菌散点图区分细菌种类的结果与尿细菌培养结果。评价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筛查UT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053例患者中,病原菌构成比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UTI 发生率位居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膀胱癌、肺癌和宫颈癌。 UF-1000i的阳性率为20.0%(211/1053),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17.9%(188/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6)。与临床确诊的201例UTI比较,UF-1000i筛选UTI的灵敏度为79.6%(160/201),特异度为95.5%(814/852),阳性预测值为80.8%(160/198),阴性预测值为95.2%(814/855)。 UF-1000i细菌散点图显示的细菌球杆菌分布与尿细菌培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UF-1000i细菌计数在早期筛查UT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菌散点图分布有助于区分细菌种类,从而为临床早期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作者:郑虹;高雨农;燕鑫;高敏;高维娇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效果.方法 按照术后预防VTE的不同方法,将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初治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LMWH联合弹力袜组和弹力袜组,分析2组患者预防VTE的效果.结果 LMWH联合弹力袜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为0.8%,低于弹力袜组(8.1%,P=0.01).应用LMWH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伤口裂开的发生率与未应用LMWH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和未应用LMWH是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用LMWH联合弹力袜预防VTE的效果高于单独应用弹力袜,且方便、安全.患者高龄和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