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整脊疗法为主治疗慢性胃炎41例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对本病的治疗,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有些病症,如因脊柱原因所致胃粘膜的炎性变化而成的慢性胃炎却难以奏效,或疗效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内服药物增加了胃消化吸收的负担而影响疗效,也可能是由于慢性胃炎病因学上存在尚未明了而需要探索的问题。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间,我们采用整脊手法配合药物电火花疗法治疗因脊柱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4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1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14人;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4.6岁;病程2~22年,平均8.91年。有外伤史者29例,外伤史不详者12例。1.2 临床表现1.2.1 慢性胃炎症状与体征胃痛、腹胀、嗳气、泛酸、纳差、乏力、便溏、消瘦、上腹压痛等。1.2.2 胃纤维内窥镜检查 41例均有浅表性或萎缩性急、慢性胃粘膜炎性改变。1.2.3 脊柱小关节错位症状与体征本组4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或胸背部疼痛不适,脊柱T5~12处棘突偏歪,或棘上韧带剥离,或椎旁压痛,部分病例在脊柱两侧病损段可摸到条索状肌束。X线或CT检查:除少数病例见小关节骨质增生、两侧小关节突不对称等改变外,多数病例无阳性体征。
-
1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并发咽后壁脓肿的护理
患者男,56岁,主因项背部疼痛8年,进行性右侧肢体感觉障碍2年余,伴有左手指麻木,饮水呛咳以及走路不稳半年入院.2007年6月我院MRI检查示:寰枕融合、齿状突向右后移位、小脑扁桃体下移、上颈段脊髓空洞、颈胸椎骨质增生、颈5~7椎间盘突出、胸10~11水平椎小关节突骨质增生伴相应水平椎管狭窄.患者一期行全麻下口咽人路齿状突磨除术,术后2周出现高热,高可达39.7℃,多为下午及夜间发热.血培养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链球菌.查体见口腔较多分泌物,以咽拭子探查,可触及少量脓液.于是在全麻下行咽后壁脓肿切开引流术.
-
硬膜外腔侧隐窝注射致全脊髓麻醉一例
患者,女性,57岁.因患L5~S1椎间盘突出症, 行L5~S1左侧硬膜外腔侧隐窝注射.操作方法:取L5~S1棘间左旁开1cm,用7号8cm穿刺针向外倾斜50进针,达小关节突,测量其深度为5cm,注射0.5%利多卡因2ml,退针至皮下,垂直进针,沿小关节内侧缘突破黄韧带进入侧隐窝,其深度为6.5cm,回抽无血无液,快速注入过滤空气3ml,患者诉左下肢窜痛,后缓慢注入消炎镇痛液15ml(含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 1000μg维生素B6 200mg,康宁克通-A 20mg,加生理盐水至15ml)平卧观察15~30分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离院.每次治疗间隔为1周,用同样的方法治疗3次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当行第4次注射时,注药后3分钟,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诉双下肢及腹部麻木,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意识消失,测血压12/8Kpa,心率120次/分,立即面罩加压给氧,50% G.S 60ml,维生素C 2.0g地塞米松5mg静注,林格氏液静脉点滴,约10分钟后血压回升至16/10.6Kpa、心率100次/分,口唇转红,呼吸幅度增加,神志渐清,当即测痛觉平面达T2,双下肢运动正常,但仍感麻木,持续鼻导管给氧3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步行回家.后随访无后遗症.
-
下腰痛的病理机制
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期发生下腰痛[1]。下腰痛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同时也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份源自英国的针对慢性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研究显示,有慢性下腰痛者,其医疗费用为无下腰痛者的两倍[2]。然而,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很多研究已从不同的方面试图阐明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能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有腰肌的慢性劳损、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 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LFJOA)等。本文拟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和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引起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从而对临床工作和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
腰椎小关节突出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分析
目的:分析腰椎小关节突出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联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治疗的具有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的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L3~4、L4~5、L5~S1节段CT、MRI表现。结果本组87例患者在L4~5、L5~S1节段在两侧小关节角度差异≥10°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4.3%和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小关节形态无明显相关性,与L4~5、L5~S1节段上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异有关联。
-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近年来,为避免传统椎板切除及关节突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有学者在内窥镜下行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术[1].而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被认为对神经根管外口骨性狭窄、小关节突明显内聚增生者不合适应用[2].但我科自2000年5月~2001年12月成功开展了显微内窥镜下经脊柱后路单节段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术,近期疗效满意.
-
胸腰椎骨折小关节突间植骨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完成复位和内固定后,使用所切除的自体椎板和棘突骨片作小关节突间植骨.根据骨折愈合取钉时手术显露、CT扫描和X线评估小关节突间植骨术后脊柱的融合状况.结果29例作植骨的小关节突,取钉手术和CT评估有25例小关节突确定为骨性融合;取钉后6个月过伸和过屈位X线片,有3例成角活动大于5°,其中2例Cobb角加大和伤椎上方椎间隙高度明显的降低.结论该方法创伤小、融合率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目的 探讨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30例CT显示侧隐窝矢状径≤3 mm,以下肢放射性痛、麻木为主要症状,跛行距离<300 m,站立时间<15 min,无腰痛的患者进行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结果 随访2~27个月,优25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结论 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对因腰椎侧隐窝狭窄所引起的神经根性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可以减少腰椎稳定性的丢失,降低因医源性椎管狭窄所致的术后复发.
-
腰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间融合器术后中期腰椎的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腰椎不稳及滑脱椎间植入Cage行椎间融合术.一枚Cage植入2例,双侧Cage固定2例,一侧Cage植入加对侧棘突、小关节突螺钉固定6例,Cage植入加椎弓根系统固定35例.结果随访3~7年,平均4.5年,融合率100%,临床疗效88.89%.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器是一种可靠的脊柱融合辅助器材.
-
经椎旁肌入路复位联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后方小关节突绞锁时,治疗相对困难.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均一期行后路经椎旁肌入路复位绞锁关节突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近期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后方小关节突绞锁,术前MRI发现和(或)手术中证实合并有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排除标准:(1)牵引制动过程中绞锁关节突自动复位;(2)颈椎多节段损伤合并颈椎管狭窄;(3)颈椎椎体爆裂骨折或椎板骨折致脊髓受压严重,需行后路椎板减压;(4)病程>4周陈旧颈椎骨折脱位.
-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原因分析(附6例报告)
2002年11月~2005年11月我院采用德国Storz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5例, 6例进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原因:1例手术残留小关节突刺激神经根,2例手术间隙错误,1例手术计划错误,2例原间隙复发,再次手术率为2.2%(6/275),现报道如下.
-
关于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体会
自1950年从医以来,经本人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000余例,现就诊治中的体会、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简要回顾。 1.诊断:从临床检查到放射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在50年代中期,鉴别诊断的误诊率较高,如骶髂关节结核、间隙突出的位置认识不清等。到70年代之后,硬膜外造影、CT及MRI等,使误诊率大大降低,但临床检查至今仍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2.几种手术器械的改进:(1)椎板拉钩:我们将旧的腹腔拉钩磨成尖形,可以将它固定在手术台上,使手术者减少1人。(2)小神经分离器:用弹性较好的钢,使开窗手术易于操作,目前仍在使用。(3)小骨凿:我们使用直径0.5 cm的骨凿,避免损伤小关节突。(4)小尖刀:过去切取椎间盘时,使用直切口或十字切口,使神经根前方减压不够,影响了效果。现使用小尖刀对纤维环作环形切除,疗效提高,使优良率提高到95%。
-
颈椎单开门斜拉棘突固定法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性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均较良好,对颈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1].由于固定方法不妥,术后再关门的现象时有发生[2,3].我们设计了颈椎单开门斜拉棘突固定法治疗上述颈椎椎管狭窄性疾病85例.现将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随访报道如下.1.实验研究:采用新鲜成年男尸6具,年龄<40岁.实验前自然解冻.枕骨和T3分别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同时将前方椎体固定,按颈椎原有曲度水平固定在CMT14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的测试台上.保留左侧椎旁肌,两侧颈椎韧带及小关节突完整.然后模拟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开门自右侧向左侧,开门范围为C3~C6,开门高度为15.0 mm.将标本分为2组:A组单开门后,椎板用10号丝线固定在对侧椎旁肌肌膜和关节囊[2];B组:单开门后,掀起侧椎板缘2 mm处钻孔,用10号丝线穿过此孔斜拉分别固定在C2和C7棘突上.
-
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胸腰椎骨折压缩损伤是临床骨折中高发病和常见病,多见于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有外伤史者。若患者椎体压缩严重、影像学可见椎体高度丢失过多甚至累及椎管,除保守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并制动还需考虑采用手术治疗以恢复损伤节段椎体高度,恢复椎管空间解除脊髓或神经压迫,并进行伤椎内植骨以充填缺损骨质。骨折临床解剖复位后早期采取坚强内固定,通过椎弓根进行伤椎内植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传统手术多采用后正中线入路,术中需要广泛剥离解剖软组织及肌肉组织,一般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多有腰背痛发生,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术后出现“蛋壳样”椎体易导致椎弓根螺钉的脱丝滑出[1]。Wiltse入路为椎体旁入路,无需剥离过多的软组织及肌肉组织即可到达椎弓根进行置钉操作,切口也比正中入路要小,符合微创手术理念,通过肌间隙直达椎板、横突及小关节突,术后恢复亦较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住院时间也缩短[2]。本院于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3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植骨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颈椎病,是在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包括椎体、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萎缩后向椎管膨出,椎间隙变窄以致椎动脉管相对变短等)的基础上,经损伤、风寒或头颈位置不当的诱发,使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所致.为中、老年人颈肩痛常见疾病.好发于颈4~7椎间隙.
-
RF钉固定悬吊加植骨融合治疗第5腰椎骨折并滑脱截瘫6例报告
我院从1991年4月-1999年10月,收治脊椎骨折并截瘫298例,其中下腰椎骨折并发脱位截瘫38例,采用RF钉固定悬吊及植骨融合治疗第5腰椎(L5)骨折、滑脱并发截瘫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男性,年龄21~38岁,平均29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例,压伤4例,L4、5骨折3例,L5骨折3例;伤后Ⅱ度滑脱4例,Ⅲ度滑脱2例,6例均有附件骨折。按Frankel分级为B-E级,全瘫6例。伤后手术时间3~6h,平均4h。1.2治疗方法采用RF钉后路固定术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俯卧位JK-I型脊柱手术托架,以L5棘突为中心显露L4、5、S1的棘突、椎板。咬除L5棘突及椎板,保留L5关节突,显露椎管,清除血肿及碎骨块,摘除椎间盘组织,彻底环状减压后,取L4椎弓根进钉,(还可跨椎体固定)下方取双侧髂后上棘的上方髂骨翼厚处,骶髂关节上沿或L5、S1椎间隙下0.5~Icm处。进钉点与髂骨平行向后10°打钉,进钉到位时钉尾部不能高于髂骨翼后方,佳位同髂骨翼水平高度。(如果高出髂骨翼高度说明进钉角度过大,术后缝合皮肤增加张力,平卧时易压破皮肤)。取L5双侧小关节突打孔或在L5双侧横突各穿一根钢丝与装置RF钉横杆联结,两根钢丝加力悬吊在RF钉横杆上,见L5复位满意后,对称性拧紧RF钉横杆。利用咬下的L5棘突或取髂骨条片植入L4、5、S1椎弓根外侧部,术后2h翻身,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30ml。连用3d,床上练习双下肢肌力。80d下床活动。
-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管退行性狭窄症42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系指腰椎及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内聚、黄韧带肥厚等,压迫马尾、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近3年来,笔者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4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胸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少见,临床发病率仅为椎间盘突出的0.15%~0.80%.临床症状、体征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在诊断确立后,如症状、体征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必须行手术治疗[1].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术后护理比较重要,术后截瘫率较高[2].我科自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其中36例采用经小关节突后外侧入路摘除椎间盘,报告如下.
-
腰椎小关节突紊乱微创新医正骨疗法及护理
腰痛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尤以30岁~50岁多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以腰部痛,坐骨神经痛及腰部功能障碍为主,临床体征有棘突偏斜、侧弯、叩击痛.X片示脊柱曲度改变,变直,棘突偏斜,除CT、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外,一般都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此病偏重于保守治疗.
-
介绍一种拧入椎弓根螺钉的方法
严重脊柱骨折在临床上多见,近年来选用多种内固定方法,如Steffee、CD棒、Dick、RF等,均是利用椎弓根这一坚实的骨性管道,将后方的椎板、小关节突与前方的椎体牢固地连接起来,有效地从三维空间六个角度中控制住脊柱的三柱,尤其是在椎板及小关节突减压后,更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