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的增生与凋亡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临床危害极大的中耳疾患,其独特的病理特征表现为中耳腔内鳞状上皮的高度增生及角化碎片的累积.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了探讨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围绕着胆脂瘤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这一问题,各国学者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
中耳腔药液灌洗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
我科从1998年3月~2000年10月对52例56耳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室穿刺给药冲洗并保留药液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
中耳腔绿色瘤1例
患儿女性,1岁3个月.上呼吸道感染后左耳流少量黄色渗出液2周,以"乳突炎"治疗后渗出消失,但继发左侧面瘫4天.CT示中耳、鼓室、乳突腔内均为软组织密度影,并破坏周围骨组织.手术见左耳面神经水平段、水平半规管处有骨折和肉芽组织.
-
中耳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39岁.因右耳闷胀、反复流脓、听力下降半月入院.查体:右鼓膜局部穿孔,鼓膜前下方可见突起的肉芽组织,表面有脓性物.电测听检查示右耳传导性耳聋.声阻抗检查示中耳腔积液.临床诊断: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见右中耳腔内充满灰黄色肉芽样组织,刮除送检.
-
鼻咽癌以渗出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三例
众所周知,鼻咽癌可以引起咽鼓管咽口阻塞,使中耳腔呈负压,产生积液,导致听力下降、耳闷、头胀等症状.但我们遇3例反复发作渗出性中耳炎后患鼻咽癌,提示渗出性中耳炎和鼻咽癌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很可能是潜在的鼻咽癌患者.所以及时检查鼻咽部,并跟踪随访,必要时取活检,通过对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治,早期检查出鼻咽癌患者,可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
-
外耳道中耳腔蝇蛆病2例
例1男性,50岁,18年前行左耳乳突根治术,术后干耳.因左耳耳内疼痛、耳鸣、耳痒、异物爬行感一周于2000年10月15日就诊.检查:左耳外耳道、中耳乳突腔大团灰白色腐烂组织,清除分泌物,见蛆虫爬行,冲洗取出蛆虫27条,蛆虫多位于乳突腔,外耳道中耳乳突腔上皮破坏,骨质暴露,术后予以消炎药物点耳,一周后复诊,未见蛆虫残留,一月后复诊,术腔干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追问病史,患者于半月前,进食时有一苍蝇飞入左耳,在耳内略作停留后飞出耳道口时,被患者用手掌将其击毙于外耳道口,当时用卫生纸擦干血迹后,未作特殊处理.
-
儿童急性中耳炎声阻抗随访观察
急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病之一,为观察此疾病对儿童中耳腔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后中耳腔功能恢复情况,我们观察祆了儿童急性中耳炎患者在发病时、治疗5天时及治疗12天时的声阻抗测量结果,以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中耳腔功能的变化.
-
178 原发性和继发性胆脂瘤炎症过程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α及淋巴细胞功能性抗原-1的测定
中耳胆脂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其特征为外耳道及鼓膜上皮侵入中耳腔同时伴有听小骨及受侵区骨质的破坏吸收。目前,人们尚不完全清楚细胞因子导致原发性及继发性胆脂瘤病理学改变的机制。……
-
165 乳突气化容积:超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
中耳气体总量取决于连接中耳和鼻咽的咽鼓管的气体交换和中耳及通过中耳粘膜的血容量之间的交换。中耳气化程度指残留于中耳腔的气体总量多于进入中耳腔的气体,从而使中耳呈气体样密度。重要的是中耳为负压时可对抗中耳气体失衡时负的生物学效应。……
-
202 激光辅助鼓膜切开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病,目前治疗该病方法包括:①门诊随访;②使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③鼓膜切开使中耳腔通气。研究表明,当中耳腔分泌物存在3个月以上时必须进行中耳腔通气,否则将造成永久听力下降。……
-
潜水运动中的内耳减压病
在潜水运动中,由于中耳腔气压平衡障碍,外界气压增加导致中耳腔气压相对降低,多数潜水运动员有中耳气压伤的经历。内耳气压伤相对较少,发病率大约0.5%,主要为圆窗膜破裂,外淋巴瘘,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随着参加潜水运动人数的增加,因潜水引起的内耳减压病也随之增加。机理主要是组织内小气泡形成,以及血液气栓形成,造成组织机械损……
-
中耳乳突炎性假瘤一例
患者女,60岁.因双耳闷胀感伴疼痛及听力下降1年,左耳痛加重伴眩晕半个月就诊,颞骨CT示双侧中耳腔、鼓窦软组织影,左耳外半规管破坏(图1),门诊以"双侧慢性中耳乳突炎"于2004年12月15日收入院.1年前曾诊断为"双侧分泌性中耳炎"行"双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
嵌顿于咽鼓管的中耳异物一例
患者,女,67岁,因右耳内异物伴流脓1年于2012年4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右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年,有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1年前验配助听器取耳样时,灌注的耳样材料经鼓膜穿孔进入到中耳腔内,在当地医院全麻下行中耳异物取出术,仅取出部分异物,术后患者逐渐出现右耳流脓,检查发现鼓室内有炎性肉芽组织,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
耳科学领域中的免疫学(Ⅱ 中耳和外耳免疫性疾病)
中耳免疫性疾病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
中耳乳突胆脂瘤基质旁组织在胆脂瘤上皮增生中的作用
中耳乳突胆脂瘤的病理特点为中耳腔内存在异位的复层鳞状上皮,而在上皮与邻近骨质之间还存在炎性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称为基质旁组织(perimatrix),其在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引起重视.我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胆脂瘤基质旁组织与胆脂瘤上皮增生的关系,旨在对胆脂瘤基质旁组织在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中耳纤维内镜检查
经咽鼓管中耳内镜检查术迄今并未获得广泛开展,主要原因是:超细微纤维内镜操作困难;超细微纤维内镜在中耳腔所处空间位置判断困难.我们观察在超细微纤维内镜下中耳各结构的影像,目的是获得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容易识别的解剖标志.
-
一例迷路震荡致极重度耳聋植入人工耳蜗后效果观察
患者,男性,26岁,2009年初因车祸致胸腹部联合创伤、颈椎挥鞭伤伴昏迷入外院抢救手术,清醒后即出现双耳听力丧失,检查双耳听力属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颞骨CT及头颅MRI未见颞骨骨折及颅内异常,经多院积极治疗后听力无恢复,于2010年7月入我院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提高听力。术前检查,双耳道通畅,鼓膜完整,纯音听力检查双耳全聋,各频率大输出均未引出反应,鼓室图双耳A型,多频稳态、ABR检查大输出亦均无反应, DPOAE检查双耳均未引出,术前颞骨薄层CT、头颅及面听神经MRI显示中耳、内听道、头颅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伤时外院CT及头颅MRI,既往亦无耳科疾病史,考虑耳聋系由迷路震荡所致。选择右耳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方法:全麻下耳后小“S”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乳突,将乳突轮廓化,在面神经垂直段起始部前方、砧骨窝下方和鼓索神经后内方磨除骨壁,开放后鼓室外侧壁,显露圆窗龛,并磨出圆窗膜,经圆窗膜途径植入全部电极,填塞筋膜组织妥善固定,安放参考电极,术中进行NRT(神经反应遥测)检测,选取的低、中、高三个频率电极均可引出良好波形,关闭切口,手术顺利,术中未见乳突、中耳腔有骨折线愈合迹象,听骨链完整,圆窗膜无破损修复痕迹。
-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理行为及临床演变模式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它常破坏听骨链、面神经管及中耳腔周围颅骨,引起严重听力下降和颅内外并发症.虽经数代耳科学家努力,对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对其病理行为和临床演变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对其临床认知水平低,特别是对其预防无从着手.为提高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认知能力、诊治和预防水平,本文着重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理行为和临床演变模式进行探讨.
-
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形成SOM的重要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被认为是形成SOM的主要生物因素.针对中耳黏膜感染及变态反应炎症进行治疗的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是治疗SOM的关键.由2000年始,我们采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简称中耳PPP疗法),对76例(91耳)SOM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11%.
-
慢性中耳乳突炎外科治疗的探讨
慢性中耳乳突炎为耳科常见疾病,多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处理不当而转变为慢性疾病.长期慢性炎症致中耳、乳突粘膜及其下属骨质形成不可逆的损伤.中耳及乳突腔形成肉芽组织或有表层角化的鳞状上皮积聚形成胆脂瘤.由于炎症中耳腔正常通气功能受损,上鼓室及中鼓室由听骨及其皱襞分开,仅由鼓室前狭及后峡使之相通,当鼓室前后狭封闭时,上鼓室通气道完全闭锁形成负压,鼓膜松弛部凹陷,则可形成后天性胆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