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癌基因c-erbB-2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郑军;朱耀明;邹声泉;吴高松

    目的:研究c-erbB-2基因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两株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和SK-ChA-1)、21例原代培养人胆管癌细胞和6例原代培养人正常胆管细胞中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c-erbB-2在QBC-939细胞和SK-ChA-1细胞中表达均为阳性;21例原代培养人胆管癌细胞中有18例(86%)表达阳性,3例表达阴性,6例原代培养人正常胆管细胞中c-erbB-2蛋白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c-erbB-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为诱导性表达,其表达上调与胆管癌的形成关系密切.

  • 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郑军;朱耀明;邹声泉;吴高松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erbB-2产物在肝外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erbB-2原癌基因与肝外胆管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检测了75例肝外胆管癌组织,48例癌旁胆管组织和9例正常胆管组织中原癌基因c-erbB2的表达水平.结果:c-erbB-2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组织高达80%(60/75),而癌旁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27/48),正常胆管组织中为阴性表达(0/9),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和远程转移正性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erbB-2在有周围神经浸润的肿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周围神经浸润的肿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erbB-2在高组织学分级肿瘤(Ⅲ、Ⅳ)中的表达率显著性高于低分级肿瘤(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erbB-2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性别、年龄及有无血管浸润等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c-erbB-2基因的活化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c-erbB-2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恶性程度,神经浸润,淋巴结及远程转移密切相关,为一种肿瘤生物标志,c-erbB-2的表达分析在该类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张琰琰;王亚丽;张丁哲

    目的:总结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bile duct,IPNB)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索我院病理系统(2006—2017),回顾性分析10例术后病理证实的IPNB患者的超声、CT、MR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0岁,2例伴肝内胆管结石,1例既往有胆管结石手术史.所有患者均无肝炎病史,CA 19-9升高4例,CEA升高2例,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典型影像表现是胆管扩张,肿瘤所在肝叶为著,病灶与胆管相通是其重要特点.胆管内肿瘤常呈结节状、乳头状,在超声上常表现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C T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呈轻-中度强化;M R扫描肿块呈长T1W I稍长T2WI信号,DWI信号稍高,呈轻中度强化.结论:IPNB的超声、CT、MR表现具有特征性,熟悉该病的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IPNB的术前诊断率.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春耀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两种异构体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胆管癌组织中的Livinot和Livinβ的表达.结果 46例胆管癌组织中Livin表达的阳性率为58.7%,相应的癌旁组织中Livin不表达或表达很低.结论 Livin的两种异构体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使其可能成为胆管癌的分子标记物或胆管癌治疗的新靶点.

  • 内镜光动力微创疗法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薛平;卢海武;郑强;温子龙;胡以则

    目的 探讨内镜光动力微创疗法(PDT)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本院于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内镜下的光动力微创治疗的15例胆管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在PDT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治愈3例,好转12例,除1例出现光敏性皮炎、3例出现术后胆道感染外,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至目前为止,仍存活10例,中位生存期达243 d(163~575 d).在随访期患者保持稳定的生活质量.结论 内镜光动力联合微创治疗在胆管癌综合治疗中,具有创伤少、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对于提高胆管癌综合治疗的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细胞外基质蛋白1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坤;胡泽民;阮嘉后;储兵;周载平;黄锐钦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发生及淋巴结转移(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PICC无转移组9例、PICC有LNM组21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1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评估、RT?PCR mRNA实验。结果 IHC染色显示:ECM1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不表达,PICC中以及LNM标本中均有表达。ECM1 mRNA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很少,在PICC中异常升高,LNM的患者中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ECM1 mRNA与PICC未转移的相关系数r=0.979,P=0.000。ECM1 mRNA与PICC有LNM的相关系数r=0.87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CM1是PICC的独立预测指标,公式为总分=7.992log(ECM1+0.001)?5.200,分界点为0.00,得分为0.00以上时,被视为恶性。结论 ECM1与PICC发生及LNM有良好的相关性。

  • 混合型肝癌伴干细胞特征(细胆管癌型)2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徐菁;张翠明;乔爱秀;郗彦凤

    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癌伴干细胞特征(细胆管癌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肝脏祖细胞( HPC)的关系。方法收集26例混合型肝癌伴干细胞特征(细胆管癌型)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黏液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其与HPC之间的关系。结果26例混合型肝癌伴干细胞特征(细胆管癌型)患者年龄51~82岁,中位年龄64岁。所有肿瘤标本均包括细胆管癌和肝细胞癌结构,其中细胆管癌比例占大部分,其特征为肿瘤腺体呈狭小的腔隙状或“鹿角样”排列,彼此之间吻合,纤维间质丰富;在肿瘤的边缘可见小梁样结构的肝细胞癌,这些癌细胞的异型性较小,嗜酸性胞质丰富。21例(80.8%)具有典型的肝内胆管癌结构,肿瘤细胞排列成明显的腺腔结构,纤维间质丰富,伴有黏液产生。细胆管癌、肝细胞癌样梁索状结构、肝内胆管癌在肿瘤中共存,三种组织结构之间彼此移行过渡。肿瘤周围肝组织均有慢性肝病背景,并可见反应性增生的胆小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胆管癌区域中胆管上皮/HPC标志物( CK7、CK9、上皮细胞膜抗原、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KIT)几乎均为阳性,与反应性增生的胆小管相似;肝细胞癌样肿瘤区域, CK7和CK19均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其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88.5%(23/26),甲胎蛋白和Hep Par-1阳性率分别为46.2%(12/26)和53.8%(14/26),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CKIT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6)和88.5%(23/26),表现出中间状态肝细胞的特点。在肝内胆管癌区域,肿瘤细胞CK7、CK19、上皮细胞膜抗原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均呈弥漫强阳性,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KIT、Hep Par-1和甲胎蛋白均为阴性。结论混合型肝癌伴干细胞特征(细胆管癌型)具有细胆管癌、肝细胞癌样梁索状结构、肝内胆管癌三种主要成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提示其可能起源于HPC。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肝细胞
  • 胆管疾病超声诊断进展

    作者:陈敏华

    胆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并且近年来胆管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超声诊断进展方面,各国均较重视仪器性能的改进;但在胆管疾病方面,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是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尤其在早期诊断方面,尚有不少工作要做.

  • 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误诊19例分析

    作者:王敬文;陈立英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因其发病率低,不为临床医师重视、不易早期诊断等原因,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就该类1 9例的临床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 胆管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2例

    作者:史玉振;童明敏;田迎;吴越菲;王中秋

    病例1:患者男,53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并放射至背部3年余,加重2天”就诊.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腹部CT: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右侧肝管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延迟轻度强化.腹部MRI: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呈稍长T1等长T2.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肝右叶胆管及肝总管上段管腔扩张,内见充盈缺损影(图1).考虑胆管癌可能.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中见肝总管上段腔内生长绒毛状新生物,质脆,易出血,并向上蔓延进右肝管及肝内分支胆管.术后病理诊断:胆管乳头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显像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超声双期增强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灿辉;李子平;徐辉雄;孟悛非;冯仕庭;范淼;彭振鹏;郭欢仪

    目的 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HCC)的CT和超声双期增强的特点,探讨两种方法诊断PI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PIHCC的CT和超声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的资料.CT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入对比剂后25 s、60 s,超声造影分别为9~40 s、41~120 s.结果 肿瘤大径3.0~16.0 cm,位于肝左叶9例,肝右叶11例.CT双期全瘤低增强8例中超声造影7例(87.5%)表现为全瘤的低增强;CT双期环形增强12例中超声造影10例(83.3%)表现为周边环形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期瘤内低增强范围较动脉期扩大12例(60%).PIHCC的CT双期增强方式与超声造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33,P>0.05).动脉期瘤内小血管CT显示4例(20%),超声造影显示10例(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7,P<0.05).结论 PIHCC的CT和超声双期增强方式相似,两者均能为诊断PIHCC提供重要信息.超声双期增强显示瘤内小血管优于CT.

  • 胆管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例

    作者:孟珊珊;陈晓迪;王力玄;王建秋;白旭东

    患者女,20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性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超声:肝内胆管呈树枝样扩张,胆囊体积增大,肝门处胆总管内径2.10 cm,其内可见实质低回声团,约3.04 cm×1.98 cm,与胆管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见血流信号(图1).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显像
  • 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长青;庄建良;吴伟岗;潘群雄;李彦豪;陈勇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内行支架置入术,其中28例为内涵管,4例为金属内支架.随访35~376天,观察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置入术后1周血总胆红素水平较置入前明显下降(P<0.001).开通时间平均为101天,半年开通率为56.25%.并发症发生率24.98%,为主要包括胰腺炎和逆行胆道感染等.结论经皮肝胆道内架置入术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可作为恶性胆管阻塞介入治疗的一种姑息性疗法.

  • 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腔内125I粒子持续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红元;焦荣红;李丽;邢国章;张建生;叶玉泉

    目的 探讨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腔内125I粒子持续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十二指肠镜行病变胆管扩张后置入支架和125I粒子的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超声检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观察支架及粒子的位置,评价疗效,及时发现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术前超声均可诊断肝外胆道梗阻,其中胆总管中段病变均能显示(4例),胆总管末端及胆肠吻合处的病变较难发现,仅发现50%(4/8);支架术后沿支架扫查,病变检出率达91.67%(11/12);术后检查,发现支架堵塞2例、放置粒子前瘤组织长入支架内1例、肝脓肿1例;肿块治疗后无明显增大,未见周围淋巴结转移.结论 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腔内持续照射治疗术前诊断、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表现

    作者:毛志群;刘建滨;郭一清;刘鹏

    目的 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资料,按照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否发生癌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病灶CT平扫、增强扫描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的变化.结果 病变位于左肝胆管9例,右肝胆管2例,3例仅累及胆总管,l例位于肝门区胆肠吻合口.胆管内软组织肿块或结节12例,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3例,CT平扫呈珊瑚状、结节状及丘样低密度灶;癌变组CT平扫及肝动脉期病灶CT值高于非癌变组(P<0.05),门静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表现:4例平扫表现为结节、扁平丘样及珊瑚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瘤带蒂与胆管壁相连,2例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与CT类似.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有较典型的影像特征,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检出率,对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胆管内“漂浮征”为MRI的典型表现,对该病的检出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CT强化模式及其病理基础

    作者:裴新龙;苏静;刘剑羽

    目的 探讨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 CT动态增强扫描不同特点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IMCC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表现,将肿瘤CT强化特点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5例中,22例单发病灶,23例多发病灶.动态强化表现为4种模式:①23例呈从周边向内部缓慢渐进性强化,病理上周边区肿瘤细胞丰富,中央区以纤维间质为主;②13例病灶整体均匀或不均匀缓慢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较少,与纤维间质均匀混杂分布;③8例边缘轻度强化,内部不强化或散在灶状轻度强化,病理上周边区肿瘤细胞丰富,内部坏死明显,坏死中散在小灶状肿瘤细胞;④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轻度减退,病理上病灶内肿瘤细胞丰富,纤维间质稀少,两者分布均匀.结论 IMCC强化模式多样,强化类型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

  • 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郭成伟;刘于宝;全显跃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原发于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模式等,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为单发病灶,1例有2个病灶,共9个病灶;8个病灶为囊实性肿块,1个为实性肿块.5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及其上方、胰颈部上方见类圆形、椭圆形等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其内可见低密度囊性区;3例行MRI扫描,病灶实性部分T1WI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或不均匀延迟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CT及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晰;肿瘤紧邻或推压周围血管及胆管,未见包裹侵犯.3例合并胆总管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病理以肿块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瘤细胞呈梭形为主要特征.结论 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良好的定位诊断价值,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

  • 多层螺旋CT小密度投影联合曲面重组胆道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萍;方华盛;陈更瑞;邓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的左前斜冠位小密度投影(MinIP)联合曲面重组(CPR)胆道成像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拟诊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胆管左前斜冠位MinIP+CPR,对肝门部周围结构和胆管壁的显示效果及定性、分型符合率进行评价.结果 18例显示肝门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多呈缓慢延迟强化;3例仅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偏心性狭窄或闭塞,肝内胆管呈梗阻性扩张.21例中,3例肝左叶萎缩,4例邻近肝实质受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6例合并胆道系统结石.对照手术病理结果,MSCT胆道成像定性符合率为100.0%,分型符合率为95.2%,准确率高于常规轴位图像.结论 MSCT左前斜冠位MinIP+CPR胆道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 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

    作者:黄燕琪;马泽兰;何兰;梁翠珊;梁长虹;刘再毅

    目的 CT是鉴别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的常用检查方法,但其对不典型病灶的鉴别诊断仍有较大的经验依赖性,而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图像描述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CT图像,其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34例,血管瘤(HEM) 60例,肝细胞肝癌(HCC) 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 44例,转移瘤(MET) 60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以MaZda软件生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进行各组病灶的判别.结果 258例患者中,基于增强CT图像的纹理分析对于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错判率(4.26%~37.80%)低于基于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9.57%~39.02%).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错判率低(13.57%);对于FNH与HEM的鉴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纹理分析效果相当(错判率为4.26%);对于恶性肿瘤间的鉴别纹理分析错判率相对较高,若于恶性肿瘤间两两鉴别则错判率可降低(错判率低为HCC与MET,约11.67%).结论 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作为肝脏实性局灶性病灶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尤其是FNH与HEM、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恶性病灶间的两两鉴别;其中基于三期增强扫描的纹理分析较基于平扫图像者效果更优.

  • 小儿胆管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MRI表现

    作者:鲁果果;高雪梅;程敬亮;李玉博

    1 病例简介病例1:女,l岁8个月.发热13d,体温高达39.5℃,皮肤黄染10d,流涕,给予抗炎治疗后体温下降,但皮肤黄染加重,大便灰白色,小便色黄.体格检查:右腹部可扪及一质软包块,肝脏肋缘下触及,肋下3 cm.

975 条记录 1/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