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窦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鼻窦真菌病以往罕见,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炎症、肿瘤、结核、恶性肉芽肿等疾病相混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
-
恶性肉芽肿误诊1例
患者,女,19岁.双侧鼻塞、脓涕、头痛1月余伴高热5天,于2001年11月3日就诊.查:全身一般情况可,心肺腹部无异常发现.
-
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探讨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表现。方法 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均行CT、MRI检查,病理证实为恶性肉芽肿。结果发生于鼻面部8例,表现为鼻腔、鼻中隔、鼻甲、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左右大致对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7例有软组织肿块,5例邻近脑组织受累。中耳病变1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所有病灶在T2WI信号强度并非很高,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病理显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例经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为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CT、MRI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软组织情况以MRI为佳,T2WI病灶呈略高信号,骨质破坏情况CT更可靠,二者结合更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
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综合治疗(附15例报告)
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发生于鼻腔、鼻咽、硬腭及咽喉等中线部位,多呈进行性坏死,部分呈增生性病变的恶性淋巴瘤.而其中以坏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以往常称作"恶性肉芽肿"或"中线恶网",以增生为主的一部分已明确为淋巴瘤,但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绝大多数所谓"恶性肉芽肿"、"中线恶网"就是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1].
-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附14例报告(摘要)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midline malignant reticulosis,MMR)简称中线恶网.既往称恶性肉芽肿,特发性致死性恶性肉芽肿,中线致死性溃疡性肉芽肿,中线致死性溃疡性肉芽肿.1873年,MeBride首先报道1例鼻面部溃疡形成而迅速致死病例以来,国内外文献相继有病例报道.
-
鼻腔恶性肉芽肿放疗后迟发性声带麻痹一例
患者,女性,56岁,因声带麻痹气管切开术后4年要求拔管于2008年11月入院.患者1982年曾因鼻腔反复出血在某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患者出院小结记录:该院病理确诊为"鼻腔恶性肉芽肿",采用~(60)Co γ射线进行放疗,放疗剂量65 Gy;经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
酷似面部恶性肉芽肿的抗磷脂综合征一例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1组临床现象的总称.我们收治1例类似面部恶性肉芽肿的APS,报道如下.患者男,71岁.因口腔溃疡30 d,外鼻及上唇部发黑坏疽20 d于2005年1月11日入院.1个月前出现咳嗽、发热达40℃.给予先锋V号,2 g/d,共15 d;氟美松10 mg/d,5 d后减至5 mg, 5 d,症状减轻.
-
恶性肉芽肿、WG与ANCA相关坏死性血管炎
恶性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WG)和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血管炎,均非常见多发病.但其临床症状都常首发在鼻咽喉耳区域而就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既往统计中,首发鼻部症状者,误诊率在85%以上,首发耳部症状者则误诊率达100%.
-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亚洲及南美洲较常见,既往将部分病例诊断为恶性肉芽肿,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进展,后确诊为鼻腔NHL[1].本病具有早期误诊率高、病情进展较快、对放射治疗较敏感、晚期预后差等特点[2].为加深对其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探讨该病的治疗模式,我们对36例鼻腔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鼻窦真菌病以往罕见,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炎症、肿瘤、结核、恶性肉芽肿等疾病相混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
-
恶性肉芽肿和原发于Waldeyer's环中线淋巴瘤的临床比较
比较我科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治疗的69例原发于Waldever′s环中线淋巴瘤和恶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认为应将恶性肉芽肿视为原发于Waldever′s环的中线淋巴瘤的一种类型.报告如下.
-
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肉芽肿2例
1临床资料例1.男性,45岁.以反复鼻塞伴流脓血涕1年余为主诉入院.查体:T 36.4℃,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检查:鼻黏膜慢性充血,糜烂、结痂、伪膜、浅表溃疡,鼻腔有较多脓血涕.实验室检查:血WBC 4.54×109/L,N 0.70,L 0.30,Hb 105g/L.鼻窦CT正常.入院后曾2次取病理,均为坏死组织,并呈慢性炎症改变,予以抗炎治疗,临床效果不明显,遂第3次取病理,并调阅上次病理报告,送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鼻腔恶性肉芽肿(Stemart型),转肿瘤科行放射治疗,随诊2年一般状况较好.
-
特殊外观鼻部恶性肉芽肿1例
鼻部恶性肉芽肿又称T/NK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始发于面部中线器官,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原因不明,病情险恶,治疗困难,预后不良[1].典型病人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本病例前驱期局部外观实属罕见.
-
鼻部恶性肉芽肿误诊1例
鼻部恶性肉芽肿又称T/NK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明,始发于面部中线器官,以进行性坏死溃疡为特征.目前认为鼻部恶性肉芽肿属恶性肿瘤,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鼻腔Stewart型恶性肉芽肿的CT诊断(附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CT在鼻腔Stewart型恶性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对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Stewart型鼻腔恶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的早期CT表现主要表现为鼻中隔及下鼻甲的黏膜肥厚和鼻前庭的软组织肿块影,晚期以鼻为中心的面部骨质与软骨的破坏.结论 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
慢性扁桃体炎误诊为恶性肉芽肿1例
扁桃体单侧肿大或单侧表面溃疡应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免疫组化检查和ANCA检查以及EB病毒检查对诊断和病情分析有决定性作用。
-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漏、误诊4例分析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MMR)简称中线恶网.过去对此症概念不够明确,有称恶性肉芽肿、致死性中性肉芽肿、多形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等.由于MMR发病率较低,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复杂,易发生漏诊、误诊.本文着重就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
咽喉部恶性肉芽肿误诊2例
例1,女,28岁.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39.5℃,为弛张热,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均以"上感"予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近5 d 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入院后查体:体温39.0℃.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咽后壁有少许白色假膜附着,剥离困难.
-
恶性肉芽肿的CT诊断
恶性肉芽肿是以鼻和面部中线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少见肉芽肿病,其破坏性甚于恶性肿瘤[1].本文通过综合分析5例恶性肉芽肿的CT表现如下.
-
恶性肉芽肿1例报告
1病历摘要患者男,8岁,因发热20余天而于2001年4月18日入院.住院号:9627.该患于2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伴鼻塞,时有腹泻,为黄色稀便.给予青霉素静点,症状无好转而来就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入院时查体:T38.6,R20,P98.鼻腔内可见少许白色附着物.脐周压痛(±).血WBC10.9×109/L,Hb74g/L,RBC2.97×1012/L.按"上感、败血症"治疗,给予头孢噻肟钠静点以及支持、对症等治疗.鼻腔取活检无恶性肿瘤或特异性炎性组织可见.1周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后经上级医院会诊,诊断为恶性肉芽肿.给予支持治疗等,病情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