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顺应性研究
目的:探究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顺应性.方法:选择5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5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颈脉内膜-中层厚度、每搏量(SV)、脉动指数(PI)、舒张末血流速度(VD)、脂质斑块、峰值流速(VS)、颈动脉血流收缩指数(CCSF)、阻力指数(RI)、加速时间(AT),并对两组研究对象休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之后肱动脉内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检测与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出现概率比较高,SV、PI、VS、CCSF、RI等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AT时间比对照组长;研究组反应性充血导致肱动脉内径变化程度比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研究组患者各期间肱动脉内径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以及血流顺应性降低是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 超声 高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管顺应性 -
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升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评价血压状况的4种血压测量指标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平均血压(MBP)[1,2].PP值为SBP与DBP之差,PP差增大说明大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是反映血管壁厚/管腔直径比值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PP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是冠心病(CHD)、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LVH)等发生的有力指征,PP的测量包括常规的肱动脉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内动脉压记录和特殊部位的测量等.PP的作用独立于其他血压测量值,特别是MBP.临床医生和保健医生多习惯看到SBP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年人,但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PP作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预报因子的重要性[3].
-
补肾活血法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大鼠 NO、AngⅡ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模型大鼠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法华林和维生素K诱导动脉中层钙化法( WVK)法复制ISH大鼠模型,分为补肾活血汤组、氨氯地平组、补肾活血汤与氨氯地平联用组(两药联用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尾端血压、血清一氧化氮( Nitrogen Monox-ide,NO)、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Ⅱ,AngⅡ)水平。结果:补肾活血法能够增加ISH大鼠血清NO水平,降低AngⅡ水平,较模型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中西药联用组效果更明显。结论:补肾活血法等够改善ISH大鼠的血管顺应性。
-
代谢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管顺应性的超声研究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肱动脉血管顺应性的改变.方法:选择MS患者38例为研究组(MS组)、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组(NC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肱动脉在静息、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舒张末期内径的变化.结果:MS组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D与年龄、体重指数、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呈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血管顺应性减低及血管内皮功能失调,FMD及NID的测定对MS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血压与脉压对动脉弹性指数影响-1013例人群分析
背景血管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但以往对血管功能研究较少,动脉结构与功能常相互影响,功能变化可能早于临床征状,较易复查与比较,动脉弹性为血管功能重要指标.目的本文观察了人群血压,脉压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DI DO 2020测定正常人群与血压升高者C1,C2,同时采集病史,查体及作有关血生化指标.结果男女人群C1,C2均随SBP,DBP及脉压升高(含正常范围)而明显降低.各层次男性测值均大于女性,但老年人及血压大于160/90者性别差异减少.单因相关分析,C1,C2与年龄、SBP、DBP、脉压呈负相关,年龄、SBP、DBP与C2联系强度大于C1.C1随高血压分级增加而降低,C2不明显,不同类型高血压中ISH之C1,C2下降明显,药物治疗后C1,C2有改善趋势.结论血压(即使正常范围)对C1,C2有巨大影响,尤其C2;SBP及脉压影响大于DBP,尤其C1,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分型对C1,C2影响有差异,二、三级高血压对C1及ISH较对C2影响更大.药物有改善C1,C2趋势,因检测例数较少尚难结论.
-
β受体阻滞剂与心血管疾病(下)
四、β受体阻滞剂与老年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过中年至老年时,阻力动脉内皮功能受损仍然维持舒张期高血压.有资料表明,选择一种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根据非侵入性的血流动力学检查.如果担心长期的代谢紊乱,可更换为一种已证实不引起潜在有害的代谢变化(并改善血管顺应性)的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或奈比洛尔[11].
-
健康人增龄与脉压指数和升主动脉内径相关性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近来研究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也是反映血管硬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脉压指数不仅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而且反映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同样是评价血管顺应性的指标之一,并与脉压保持良好的一致性[1].
-
关注中老年体位性低血压
老龄化的过程伴随着对压力反射的反应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前庭交感反射衰减.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hypotension,OH)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巳成为热门话题.
-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相关因素分析
目前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被认为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管钙化的程度是强有力的心血管病死率的预测因素[1].血管钙化患者可出现血管顺应性降低、动脉舒张能力减弱、心脏后负荷增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及脏器缺血等.因此,早期发现及预防CKD患者血管钙化,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既往认为血管钙化仅仅是钙磷代谢失衡所致的钙盐沉积于细胞和组织间的被动过程.近年来认为血管钙化是一种类似于骨和软骨形成的主动的调节过程,主要特征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发生骨样变化的主动调节过程[1].近年来已有许多关于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机制的研究报道,但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相关因素的具体分析尚不多.我们于2009-2010年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桡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炎症及大动脉弹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炎症因子及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门诊选取初发高血压患者100例,排除继发性可能后,服药前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压、细胞因子及脉搏波速度,给予培哚普利4 mg,1次/d,3周后动态血压选取平均血压SBP≥ 130 mm Hg或DBP≥80 mm Hg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4 mg+氢氯噻嗪12.5 mg,1次/d;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8 mg,1次/d.随访12周,再次测定两组的血压、炎症因子及脉搏波速度.结果 两组血压及其它项目入选时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组服药随访12周后两组血压均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4 mg与8 mg组分别为[SBP(135.2±5.5)mm Hg vs (134.7±6.3)mm Hg,P>0.05;DBP (83.4±7.5)mm Hgvs (82.8±6.5)mm Hg,P>0.05],脉搏波速度、IL-6两组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mg与8 mg组分别为[PWV (12.2±2.4)m/s vs (9.1±2.7)m/s,P <0.05);IL-6 (167.4±21.3)pg/L vs (122.7±18.9) pg/L,P <0.05],IL-10两组均有上升,4 mg与8 mg组分别为(130.6±23.6)pg/L vs (148.5±19.9)pg/L,P<0.05.结论 培哚普利除有效控制血压外,能进一步改善中央弹力动脉的顺应性,改善高血压时的炎症因子失衡,呈剂量依赖,且改善作用不依赖于降压作用.
-
长期足量摄入蔬果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顺应性的临床观察
在我国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合理膳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膳食中蔬果摄入不足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更好地预防冠心病,我们对足量摄入蔬果改善血管顺应性、延缓血管重塑进行临床观察.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
糖尿病常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同时存在,并终导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脑卒中及蛋白尿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为此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一直是内分泌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众多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示,除其所特有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和促进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被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推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随着这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发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醛固酮脱逸"现象的发生导致其靶器官保护效应逐渐消失,而此效应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又可再次出现[1-2].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除了传统的水钠潴留导致容量性血压升高外,醛固酮不仅作为血管紧张素Ⅱ的重要下游因子介导了血管紧张素Ⅱ的部分靶器官损伤作用,还单独作用直接参与了血管顺应性下降、内皮功能失调、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与重塑、进展性肾病、蛋白尿形成等靶器官损伤的发生及进展[3],上述效应又能被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所逆转.因此,临床上对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现就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综述.
-
血管工程学与血管顺应性的研究进展
1引言血管工程学是利用组成血管壁的活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外机制,构建血管材料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1].实施的具体方法是:将体外获得的或经培养获得的高浓度的、功能相关的细胞种植于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再将它们移植到自体内,以修复原有器官功能.血管替代物的研究包括种子细胞、血管基质材料及血管的力学性质的研究等.
-
血管钙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它是在各种细胞因子的介导下,钙盐沉积于血管组织的一个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生物学过程[1].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钙化会逐渐加重,通常表现为血管顺应性降低,心脏负荷增加,易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等.
-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的理论探讨
原发性高血压(EH)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性疾病,而且也是代谢性疾病,常伴有糖、脂类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TOD),由于动态血压(ABPM)的节律性波动,促使治疗观念发生改变[1]。本文就其时间治疗学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血压波动模式1.1 季节差异性 ABPM显示,壮年组平均血压(MBP)春、秋高于冬、夏季;老年组则冬季高于夏季,而春、秋居中。就MBP波动而言,前者以舒张压(DBP)为主,后者以收缩压(SBP)为主。原因为:老年组由于气温改变,壮年组由于情志所伤。1.2 昼夜节律性 美国JNCIV报道ABPM参考值白天<18.0/11.3kPa,夜间<16.0/10.0kPa,该标准适于国内EH患者[2]。常人ABPM呈双峰一谷或一峰一谷即8:00~9:00主峰,17:00~18:00次峰,2:00~3:00低谷。1、2级EH与此变化相似,但血压较高,波辐较大22.1~14.8/15.2~9 3kPa,并双峰顺延1~2h(分别为11:00、19:00)[3],3级、老年EH及伴TOD则昼夜波幅减小甚至消失[4,5]。昼夜变异机制迄今未明,可能由于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心钠素及血管扩张因子(ProANF31~67)等的节律性综合因素所致。昼夜节律异常特别是SBP异常[6]与自主神经病变、血压严重程度及TOD有关,并以自主神经病变为主要原因。1.2.1 夜间血压变化 当夜间血压(SBP或MBP)均值比白天下降>1.33kPa(10%)时,属生理性波动,称为杓型(dipper),反之则称为非杓型(non-dipper)[2,4,5,7 ]。EH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呈非杓型增多[7]。有报道认为在盐负荷下夜间交感神经抑制性降低,致EH呈非杓型。对杓型似乎与交感张力、外周阻力及心输出量的夜降有关。1.2.2 晨间血压变化 晨间血压高峰(晨峰)分为起床后随活动而急剧上升型(70%)和醒前已上升型(30%),前者以老年EH居多,而后者以年轻者为主。前者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随增龄和TOD进展而减弱、血管顺应性减小及反应性亢进等所致,且TOD愈重晨峰愈著[7],后者则因自主神经节律所致。
-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展
1概况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是一种综合征,具有一系列代谢异常,能引起心、脑、肾动脉硬化血管症,包括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脂血症,左室肥厚(LVH)及血管顺应性下降等,或称Reaven综合征[1].因此,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应该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纠正一系列代谢异常,减少靶器官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
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及血管顺应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健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病人脑血流、血管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CCI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西药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健脑颗粒,疗程2个月.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PI)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能双向调节脑血流速度,降低PI,提高血管顺应性,改善血管弹性,改善脑供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脑颗粒治疗CCCI能改善患者脑血流量,改善血管弹性.
-
天麻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天麻(Gastrodia elata.BL)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是名贵中药,性甘、平,归肝经.中医认为其主要功效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从天麻中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有天麻苷、天麻苷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β-甾谷醇、胡萝卜苷等,其中活性成分含量高的有效单体是天麻苷,化学名为4-羟甲基苯-B-d-吡哺葡萄糖苷半水合物(β-D-Glucopyranoside),又称天麻素.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天麻素具有增加中央及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产生温和降压作用,而且对心肌细胞、脑组织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催眠、镇痛、增强免疫等作用[1],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微循环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目前市面上常用制剂剂型有天麻素注射液、天麻素片、天麻素胶囊.为了进一步促进天麻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天麻素及其制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与病理改变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脉动指数(PI)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实验动物,对其进行高脂饲料喂养及一侧肾动脉狭窄致高血压处理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在实验前、实验第8周、第16周用TCD对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测,然后进行相关病理改变检测.结果 颈内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PI值逐渐升高,当PI值>0.86(P<0.05)时,病理切片可观察到内皮不完整,有脱落,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细胞增加,管腔明显变小;大脑中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PI值的改变在各检测点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在脑动脉硬化进程中,PI值的改变与动脉的硬化程度及病理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特征100例分析
背景: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常有不同程度损害,不同分期高血压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有何差异?目的:观察高血压不同分期患者的心功能,并与健康者相应指标进行对照.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特诊科.对象:选择2002-10/2003-05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Ⅰ期30例,高血压Ⅱ期40例,高血压Ⅲ期30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方法:纳入对象心功能测定采用XJS-Ⅰ型心功能检测仪.患者取仰卧位,按四电极法放置电极.于呼气末屏气,同步描记Ⅰ导联心电图、心音图、心导纳微分图、颈动脉搏动图.通过微机处理显示各种指标.检测指标为:心率,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电机械延迟时间,等容收缩时间,等容收缩时间/左室排血时间,脉搏波传递时间,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心肌收缩强度指数,总外周阻力,血管顺应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期高血压患者与健康者心功能状况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1]排血前时间、等容收缩时间、总外周阻力、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和等容收缩时间/左室排血时间:高血压患者明显大于或长于健康者(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明显高于或长于Ⅰ期高血压患者(P<0.01).[2]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肌收缩强度指数、血管顺应性、脉搏波传递时间、心脏指数:高血压患者明显低于或短于健康者(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明显低于或短于Ⅰ期高血压患者(P<0.01).在上述指标中,Ⅲ期高血压患者血管总外周阻力明显高于Ⅱ期高血压患者(P<0.05),血管顺应性明显低于Ⅱ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心功能较健康者明显下降,随着高血压病情发展,心功能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