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儿皮肤深在性血管瘤治疗进展
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常见的发生在皮肤、软组织的血管良性肿瘤,根据瘤体形态及侵袭深度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及混合性.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本文就婴儿皮肤深在性血管瘤目前的治疗进展及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主要引发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的心肌疾病。近期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在DCM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FDC)占原发性DCM的30%~48%。FDC病因尚未阐明,也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正不断寻找FDC致病基因,提高诊断效率,探索FDC有效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此三方面做一综述。
-
犬咬伤急诊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饲养宠物盛行,因犬咬伤人事件就诊量呈上升趋势.犬咬伤的急诊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集中在伤口的评估、清创处理、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几个方面.通过采取标准的伤口评估流程,实施规范的清创操作,按照正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及对特殊伤口、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护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对近年来犬咬伤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由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举办的“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7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邀请美国、德国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讲授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新进展。内容包括:国际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技术和理念;欧洲神经康复治疗技术;中国现阶段建设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体系的技术环节和要素;植物状态患者的评估及治疗进展;经颅磁刺激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新进展。
-
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康复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偏瘫侧肩痛会导致患者病情复杂,使偏瘫侧肢体康复治疗时间延长,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同时也妨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行走和上肢功能康复治疗进展.由于肩痛的存在,使得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了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维持,患者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新技能,阻碍了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偏瘫肩痛对脑卒中康复效果成负性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等肩部问题,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促进其独立活动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
原发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源于脑实质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出血.出血也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ICH占所有卒中的10%-15%[1-2].原发性ICH占整个ICH的85%,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脑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作用下发生病理改变的小血管或小动脉自发破裂造成的.继发性ICH则与血管畸形、肿瘤、凝血异常和外伤有关.ICH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异常和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呕吐和意识水平下降.本文对ICH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行脑梗死疗效观察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逐渐恶化.该病占脑梗死的26%~43%,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依达拉奉或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已有许多报道.为探讨二者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49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并与单用依达拉奉联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
短肠综合征代偿机制及其治疗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研究的深入,在治疗效果方面较以往有很大改善,不少病人已可能治愈或能长期生存.这应归因于在SBS代偿机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现就SBS的代偿机制以及其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后产生的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中国传统医药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具有独到的优势.现就近年来对VD的中医药治疗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以及实验研究新进展简介如下.
-
抑郁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脑血管疾病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可高达80%[1],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悲观厌世、幻觉、妄想,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随着近几十年脑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为研究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97年Alexopoulos[2]首先提出了血管性抑郁的概念,之后抑郁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
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治疗进展与疗效评价
由于外伤引起的视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引起视力下降或消失,称为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TON在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3%~5%[1],其中78%的病例是由钝性损伤所致[2,3].
-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治疗的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我国老年人口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日渐增多,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VCI已成为近年来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VCI是一种不可治愈但可延缓进展的疾病.VCI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行的VCI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电抽搐治疗进展及治疗现状
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
-
精神分裂症与康复
不少病人罹患精神分裂症后,将对社会环境及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而该病患者在长期病程中能否"康复(rehabilitation)",即心理社会功能可否基本恢复或康复治疗是否确实有效,历来是专业工作者及广大病家热切关注的一项议题.本文从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概念、病程形式和结局、康复措施可行性及近代康复治疗进展等方面,结合部分文献回顾,对该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临床疼痛诊疗时的常见病,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较复杂.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加深了对CEH发生机制的认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本文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非手术治疗据Saal[1]统计,80%~90%的LDH患者通过卧床休息,腰椎牵引,消炎镇痛药,理疗及微创治疗等就可得到缓解或临床治愈.其中,微创治疗因疗效确切,损伤较小,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LDH的微创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治疗进展
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恶性肿瘤本身及相关治疗(主要是放、化疗)是引起贫血的常见原因,它影响肿瘤患者放化疗的疗效、生存期、生活质量和预后.重视并积极治疗它,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补充铁剂和更改放化疗方案.其中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输血需求.有关输血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安全性问题仍有争议.本文综述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治疗进展.
-
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百草枯(Paraquat,PQ)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相对分子质量257.2,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对金属有腐蚀性.百草枯是对人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由于其中毒致死量小、无特效解毒剂、常规对症治疗效果极差,故死亡率居高不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性改变是肺损伤,早期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受损,肺泡内出血水肿,晚期则出现肺泡内和肺间质纤维化,这是PQ中毒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文对近年来PQ中毒肺损伤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进展:钙敏感受体激动剂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继发于肾功能不全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约见于刚进入透析患者的55%~61%,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发生率还逐渐增高.导致SHPT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骨化三醇(1,25(OH)2D3)缺乏[1],甲状旁腺钙敏感受体(CaR)表达下调也是原因之一.
-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进展——新型磷结合剂的应用
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而言,当磷潴留超过一定水平时,即成为尿毒症毒素之一.目前,磷的清除方法有了很大进展,某些新型磷结合剂相继得到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但许多方面仍然需要我们去不断探讨和改进.1 高磷血症的危害磷是维持骨和细胞正常代谢与功能的重要成分.人每日摄取的磷约1g,60%~70%由小肠吸收,体内的磷主要由肾脏排出.高磷血症是肾功能异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和磷摄入过多等原因,在CKD早期体内正磷平衡即已发生,但由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成骨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水平的升高,促进尿磷的排泄增加,因此往往直至CKD中晚期才发生高磷血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