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总结经验.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测,同时对其诊断的良性、恶性鉴别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共振共计诊出20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和分析,不同参数中Kep的诊断符合率85.0%高,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腔鼻窦肿瘤性质鉴别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鼻腔鼻窦肿瘤精确放疗影响因素及失败模式分析
目的 随着三维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鼻腔鼻窦肿瘤局部控制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以及失败模式是否发生变化,截至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鼻腔鼻窦肿瘤精确放疗的预后因素和治疗失败的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02-01-01—2011-12-20共155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同期化疗36例,单纯放疗119例),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治疗毒性反应以及治疗失败模式,数据采用SPSS 16.0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复发与转移资料比较分析行x2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0.0%、78.1%和67.7%.同期化疗组36例,5年总生存率为65.3%,而单纯放疗组5年总生存率仅为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是鳞癌、手术切缘阳性、颈淋巴结阳性.影响局部控制率的因素是鳞癌、翼腭窝侵犯、颞下窝受侵和手术切缘阳性.鳞癌和颈淋巴结阳性是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失败模式分析,17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其中11例为射野内复发,6例为边缘复发,4例出现区域淋巴结复发.复发病例中,有10例病理类型为鳞癌(47.6%).远处转移32例,其中病理类型为鳞癌的15例(46.9%).复发及转移率差异分析显示,腺癌及是否同期化疗的远处转移率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相关毒性反应主要是黏膜炎、口干和放射性皮炎.化疗相关急性毒性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无3级以上毒性反应的发生.结论 随着三维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失败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远处转移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是鳞癌、切缘阳性、颈淋巴结阳性.影响局控率的因素是鳞癌、翼腭窝侵犯、颞下窝受侵和切缘阳性.鳞癌和颈淋巴结阳性是影响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即使采用了精确放疗技术,同期放化疗提高疗效仍然很有必要.
-
唇下径路半面掀翻术治疗鼻部肿瘤
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传统的方法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1,2],1992年,汪吉宝等报告扩大下唇下径路面中部掀翻术及其改良术式[3],治疗鼻腔鼻窦疾病18例,效果尚好,且其中16例为一侧鼻腔鼻窦病变,故将其改良式暂称为唇下径路半面掀翻术,我们用此术式治疗鼻腔鼻窦肿瘤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十一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培训班通知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十一期鼻内镜微创外科培训班”将于2014年8月21-25日在北京举行[项目编号2014-07-01-171(国)]。主要培训内容:鼻腔鼻窦解剖及影像学,鼻内镜外科手术操作技巧、围手术期处理,鼻内镜在鼻-鼻窦炎以及鼻眼、鼻颅底和鼻腔鼻窦肿瘤方面的应用,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新进展,鼻-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规范诊治。届时国内知名专家将进行专题讲座,一对一尸头解剖训练,手术示教等。该培训项目已连续成功举办20期,深受学员好评。欢迎有一定鼻内镜外科基础的国内同道参加,学习期满合格者可获得Ⅰ类继教学分8分。培训费:每人2500元(含解剖、资料费)或800元(不参加解剖)。外地来京学员可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本期拟招收学员40人,因尸头标本紧张,名额有限,请报名者从速。需要学分证的学员,必须网上报名注册,网址为http://jjgl.bjmu.edu.cn,可电话或Email索取纸质通知。
-
鼻窦恶性肿瘤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一期修补
临床资料2000年8月至12月间,本院头颈外科组共收治鼻腔鼻窦肿瘤30例,其中恶性肿瘤20例.行鼻侧切开者24例,良性10例,恶性14例;上颌骨切除者6例,全部为恶性肿瘤.
-
7例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例SN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39~ 61岁,就诊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及面部肿胀疼痛等.临床分期:ⅣA期3例,ⅣB期3例,1例不详.1例行新辅助化疗+手术,1例行术前化放疗+手术,5例行根治性放疗+化疗.结果 7例患者放疗结束时疗效评价均为PR,2例在随访期间获CR.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 56个月,1例因远处转移死亡,6例随访期间均存活.主要不良反应为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转氨酶升高.结论 SNEC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程度高,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局部晚期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
-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下切除患者的术前病情评估、治疗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随访3个月~5年,28例患者20例痊愈,8例复发,其中Ⅲ期3例,Ⅱ期1例,Ⅰ期3例,恶变1例.结论 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Ⅰ期、Ⅱ期经鼻内镜手术,Ⅲ期鼻内镜联合柯陆径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效果较好.Ⅳ期宜采用鼻腔侧切或面中部掀翻术.
-
鼻腔上颌窦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1例
患者男性,57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流涕,在外院就诊.经鼻内镜行鼻息肉摘除术.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昏感,无鼻塞、流脓涕及鼻出血,遂于2011年11月7日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鼻窦CT示:右侧鼻腔上颌窦息肉?专科检查:右侧鼻腔、中鼻道见息肉及下鼻甲息肉样病变,左侧鼻腔未见明显异常.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AB/PAS染色;免疫组化标记CK、CK7、CgA、Syn、vimentin即用型一抗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SP两步法高温高压抗原修复,DAB显色,胞质着棕黄色为阳性.
-
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9岁.镜检:肿瘤组织被增生的胶原分隔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坏死及核分裂象易见,未见明确鳞状分化和腺样分化.90%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10%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形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EMA、BerEP4、ECD、p16均呈弥漫强阳性,INI1细胞核表达缺失,Ki-67增殖指数约为60%.EBER原位杂交检测呈阴性.结论 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较为罕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以基底细胞样或横纹肌样细胞形态和INI1蛋白细胞核表达缺失为特征.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鼻腔鼻窦肿瘤时,应考虑到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可能,全面的免疫组化检测(尤其是INI1蛋白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96例临床分析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常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属上皮源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70岁,男女之比约为2∶1[1].发病率约占鼻腔鼻窦肿瘤的0.4%~4.7%[2],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生长力,可以呈多中心发生,易破坏周围组织和骨质,向邻近器官扩展,切除后易复发[3],有恶变倾向[4],故多将之归属为良恶性之间的边缘性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对其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现就9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鳞状细胞癌抗原在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Ag)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鼻腔鼻窦鳞癌、2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30例鼻息肉患者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SCC值,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该抗原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 鼻腔鼻窦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患者SCC阳性率分别为54.29%、35.0%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鼻窦鳞癌患者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与SCC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检测鼻腔鼻窦鳞癌患者血清SCC表达水平对判断病情、临床分期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报告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70%,约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内翻性乳头状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我科收治1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恶变复发,报告如下.患者,女,56岁.分别于2009年7月及2012年5月在当地医院行“鼻内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手术”.本次因“鼻阻伴头痛2个月”于2013年5月31日来我院求治.入院后鼻内镜检查发现:左侧鼻腔术后改变,额隐窝处可见肿物生长,触之质脆,易出血.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额窦内软组织影充满窦腔.病理提示为鳞状细胞癌.遂行眉弓、鼻内联合进路,完整切除肿物,刮除其附着处黏膜,磨除肿瘤附着处表层骨质,术毕.
-
鼻中隔组织瓣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器官功能重建技术的应用发展,在外科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恢复或重建器官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临床和有关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现就鼻腔鼻窦肿瘤累及周围器官和结构时进行扩大切除后应用有关技术和材料进行重要器官和结构的修复和重建,特别是利用邻近的组织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进行综述.
-
儿童鼻腔鼻窦肿瘤在内镜辅助下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表现以及鼻内镜在其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分析13例15岁以下儿童鼻腔鼻寞肿瘤的临床诊治资料.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辅助新生物活检或切除术.结果 13例中,良性肿瘤9例,其中毛细血管瘤5例,错构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骨瘤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4例,3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黏液性软骨肉瘤.除2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范围较广未能切除已经死亡外,其余11例均完全切除痛变,随访0.5~5年未复发.结论 儿童鼻腔鼻窦新生物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对疑有鼻腔鼻窦新生物的儿童应及早行鼻内镜检查,必要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手术宜采取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双极电凝可减少出血,低年龄患儿宜使用2.7mm鼻内镜以方便操作.
-
少年和老人鼻腔、鼻窦肿瘤
目的 探讨少年和老年人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收集入院诊治的30例少年和82例老年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性别、部位分布及病理构成比,观察其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①30例少年病例中,男∶女=1∶1,良性∶恶性=2.3∶1;原发于鼻腔的肿瘤有15例;原发于鼻窦的肿瘤15例,包括上颌窦6例、筛窦6例及蝶窦肿瘤3例.82例老年病例中,男∶女=1.8∶1,良性∶恶性=1∶1.2;原发于鼻腔的肿瘤有49例;原发于鼻窦的肿瘤33例,包括上颌窦19例、额窦3例、筛窦9例及蝶窦肿瘤2例;②少年鼻腔、鼻窦肿瘤总的构成比按组织来源排序如下:软组织>淋巴造血组织>骨及软骨组织>异位颅内组织肿瘤>上皮组织;老年组如下:上皮组织>软组织>骨及软骨组织>淋巴造血组织>异位颅内组织肿瘤;③良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肿瘤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 少年和老年鼻腔、鼻窦肿瘤患者有明确的临床特征;肿瘤的部位构成比及不同部位肿瘤的发生特点均具有差异性;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MSI和HPV16在鼻腔鼻窦肿瘤组织中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在鼻腔鼻窦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方法,检测57例鼻窦鼻腔肿瘤组织MSI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PV16进行检测.结果 HPV16抗原表达的阳性细胞在凹空细胞处分布较多,恶性肿瘤组HPV16感染率(28.0%)低于IP组(58.3% )和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62.5%)组(P<0.05);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HPV16感染率与I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无阳性表达.恶性肿瘤组MSI的阳性表现率(36.0%)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组(0),差异有显著性(P<0.01);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MSI的阳性表现率(12.5%)低于恶性肿瘤组(36.0%),差异有显著性(P<0.05);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MSI的阳性表现率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组(P<0.05).结论 HPV16可能是鼻窦鼻腔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MSI亦可能与鼻窦鼻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PV16可能不是通过MSI诱发鼻窦鼻腔恶性肿瘤的发生.
-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BRMS1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在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53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24例鼻息肉组织及10例正常组织中BRMS1基因蛋白的表达,分析在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BRMS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BRMS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0%)及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9.2%)均显著高于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癌组织中BRM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BRMS1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7例报告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为少见疾病,恶性程度高,发展快,易复发和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差。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80~1999年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37~68(平均47)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7个月。6例渐进性鼻塞、流血涕;1例除鼻塞、流血涕外伴头痛,面部疼痛及眼突。7例鼻腔内均可见到灰褐色、褐色或深红色肿物,表面溃破伴有臭味者4例。根据Kardish(1976)分期:A期(病灶局限于鼻腔)1例,B期(病灶限于鼻腔及一个或多个鼻窦)5例,C期(病灶超越鼻腔或鼻窦,累及眼眶、颅底或颅内、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1例。7例均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其中1例为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
-
显微外科技术辅助鼻-颅底肿瘤切除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鼻-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02-2017-06期间收治的15例鼻-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辅助,经鼻侧切开径路或上颌窦后壁径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达到显微镜下全部切除,术后无出血、脑脊液漏、术腔或颅内、眶内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1例失访,7例无瘤生存,7例局部复发或转移,其中带瘤生存6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辅助下切除鼻-颅底肿瘤视野清晰,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高.
-
DCE-MRI时间-信号曲线及相关定量参数对诊断鼻腔鼻窦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时间-信号曲线(time signal curve,TIC)以及相关定量参数在鼻腔鼻窦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180例,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于术前接受DCE-MRI扫描,获得TIC曲线及相关定量参数,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DCE-MRI的TIC与相关定量参数诊断效果,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明确各参数预测鼻腔-鼻窦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Kappa检验分析这种诊断方式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利用D CE-MRI检出良性96例(53.33%),恶性84例(46.67%),其中良性患者TIC曲线Ⅰ类占79.17%,较恶性患者更高,而Ⅲ类占0.00%,较恶性患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39±0.64) cm,明显小于恶性患者的(3.98±1.06)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患者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分别为(0.339±0.123) min-1,(0.060±0.034)min-1和0.531±0.136,其中Kep,Ktrans低于恶性患者,Ve显著高于恶性患者(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Kep预测恶性鼻腔鼻窦肿瘤的佳截断值为0.509 min-1,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9.6%;Ktrans预测的佳截断值为0.205 min-1,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89.6%;Ve预测的佳截断值为0.385,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82.2%;D CE-MRI诊断恶性鼻腔鼻窦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7%,91.49%,90.00%,90.48%,89.5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Kappa=0.799.结论:DCE-MRI的TIC曲线及定量参数能为鼻腔鼻窦肿瘤性质的鉴别提供更多信息,诊断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