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为产科急危重症,居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为25%[1].产后出血导致的子宫切除率为0.14%.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机制异常,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60%,及时处理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保持器官的完整性.2009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法加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6例,经过严密监测、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颅脑外伤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机制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以及凝血机制异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223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32例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出血组),其余191例患者未发生出血(非出血组)。分析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Logistic 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证实凝血机制异常是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32例患者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其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大于非出血组( P ﹤0.05),而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低于非出血组,尤其是有2项及以上的凝血指标发生异常时,出血发生可能性更大( P ﹤0.05)。结论凝血功能异常是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异常指标达到或超过2项时更易导致颅内出血,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及时预防。
-
血液透析导管在单个核细胞采集中的应用和护理
肿瘤病人在手术、放疗及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细胞负荷低,此时运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确切的疗效[1].但是肿瘤患者在应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进行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时,常常因为化疗后血管细,血管弹性差,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或因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机器出现低血流报警,而导致单采不能正常进行.
-
介绍一种静脉穿刺后的拔针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病人静脉穿刺拔针后需要按压,而其他病人又急需抢救,护理人员不得不交给病人或其他人按压,这样穿刺点不能持续按压,在替换时可能因按压部位改变而造成静脉出血和局部瘀血.凝血机制异常、血管脆性增加、用抗凝药物者静脉穿刺拔针后更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和局部瘀血.而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输液、多次抽血,静脉是病人的生命线,保护好静脉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提高基础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我们研究了一种协作式拔针的方法,应用于411例病人,效果较好.
-
广西壮族与汉族人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型分析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与血脂代谢紊乱、凝血机制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肠炎等密切相关[1,2].ICAM-1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p13.3-p13.2上,在其第6号外显子上存在着基因变异及基因多态性.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ICAM-1相关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以了解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并为群体遗传学和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
-
肾癌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肾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肾癌的诊断分期对于肾癌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在肾癌诊断中意义重大,优于其他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肾肿瘤的组织定性困难,对小肿瘤易漏诊。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MRI很难作为常规性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治疗局部进展性肾癌公认的方法。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治疗是目前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成熟。干细胞移植、靶向抗原、肿瘤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探究肾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肾癌( crenal carcinoma)又称肾腺癌、肾细胞癌等,左右肾发病率相似,约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比例2:1,病因未明。
1临床特征:典型的肾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腹部包块及疼痛,又称为肾癌三联症,临床不到15%的出现率;咯血、神经麻痹,病理性骨折及转移部位出现疼痛等转移症状约10%的出现率。肾癌的肾外表现又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贫血、发热、恶病质、溢乳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钙、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淀粉样变性、肝细胞异常、凝血机制异常、神经肌肉病变、红细胞增多症等改变。肾癌常表现单个肿瘤位于单侧肾脏,肾癌大体标本表现为实性肿瘤呈类圆形,切面可有坏死、钙化和出血常呈黄色,瘤体外包假包膜;少数囊状结构。肾癌病理组织呈多样性表现常可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的透明细胞癌;还可见颗粒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恶性度高少见);源于集合管上皮的嫌色细胞癌更少见。 -
小儿凝血异常的实验检测及评价
小儿出血性疾病疾病种类繁多,涉及止血机制不同环节的缺陷.临床上大致可分两大类:①血管-血小板因素异常(初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②凝血-抗凝血异常(二期止血缺陷).见于血友病.在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中,单独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可同时累及多种凝血因子.例如由于营养因素及肝脏疾病,可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包括因子Ⅱ、Ⅶ、Ⅹ等)活性下降及纤维蛋白原降低.
-
129 纤维蛋白胶在治疗凝血机制异常的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
长期抗凝患者洁治术后牙龈出血2例报告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因长期抗凝使身体出、凝血机制异常,造成一些其他手术及治疗的困难.近期作者遇到2例该类病人,在做完牙龈超声波洁治术后口腔出血不止,来我院急诊就诊,取得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例1:男,63岁.自诉: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简称:换瓣术)后服华法令(苄丙酮香豆素钠)2年.当日下午在外院做超声波洁治术后,左上牙床出血不止约6小时.检查:全口牙龈红肿、松软,|456龈乳头增生、肿胀,渗血不止,唾液血红色,口臭带血腥味.阅病例:2年前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服华法令,剂量据凝血酶原时间(PT值)调整,现服3.0 mg/日,PT值19秒(正常对照值为11~13秒).处理: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擦洗清洁口腔,于|456龈乳头间填塞明胶海绵并加压,缝合2针,观察1小时无渗血.嘱病人服用抗生素3天.
-
血液透析合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凝血机制异常,容易并发消化道出血,而血液透析抗凝剂的使用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总结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16例血液透析合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6~7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经过抢救治疗,12例病情好转,1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肾功能衰竭及消化道出血.护 理1.病情观察(1)监测生命体征: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指标,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慢.
-
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
近年来,我们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portal hypertensive vasculopathy, PHV)[1]的概念,认为门静脉增高的压力和内脏高动力循环的直接性机械刺激和继之而来的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以及蛋白酶类等激素性刺激是导致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反之,PHV诱导血管活性物质及其受体活性变化,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电生理状态改变,凝血机制异常等,又导致管腔和管壁构形改建和功能紊乱,维持并促进门静脉高压,继发内脏高动力循环.三者形成一种类似三角形的"恶性循环"相互关系[2](图1).
-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产褥期由于凝血机制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多种凝血因子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时增加50%,纤溶系统活性下降[1],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好发时期,发病早期由于缺乏临床特征性定位体征,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本文对我科2005~2006年收治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基本病理改变所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代谢异常以及同时伴发的蛋白质、脂肪、电解质代谢异常,凝血机制异常、氧化应激异常等慢性代谢紊乱可导致多种脏器的慢性损害,出现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
-
血透患者出血倾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的:在尿毒症血透患者中,由于本身凝血机制异常,且血透中用抗凝制剂(肝素、低分子肝素,枸橼酸等),无疑将加重出血倾向.而通过不同透析方法和不同抗凝制剂的使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措施来改善出血倾向.
-
以硬脊膜外血肿为首发症状白血病2例报告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或瘀斑,甚至颅内出血。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十分罕见。1998年9月-1999年1月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男,15岁,因突发背部疼痛,随即出现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6h后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感觉障碍,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MRI示:T9~11硬脊膜外血肿。实验室检查:WBC 34×109/L,L 0.54,Hb 66g/L,RBC 3.9×1012/L,BPC 34×109/L,血小板明显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液科会诊,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输注血小板后行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约10m1,术后转入血液科治疗,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例2,男,9岁,因肩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4d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MRI示:T8~10硬脊膜外血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 25×109/I,L 0.56,BPC 32×109/L,Hb 100g/L,RBC 3.69×1012/L,请血液科会诊,行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考虑患者病史4d,无进行性加重,MRI示出血量不大,转血液内科综合治疗,随诊4个月。肩背部疼痛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2 讨论 白血病多发于青少年,多以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约有半数以上患者有出血倾向,出血量多少不一,且可表现为全身各部位。但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较罕见。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质量异常,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凝血机制异常。本组2例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是否存在硬脊膜外隐匿性血管畸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分析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 尽管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得知, 但临床观察到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性质、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机制异常及血小板功能改变得到普遍关注. 目前许多临床资料表明: 血液流变性质异常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 研究探讨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及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发病机制以及并发症、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多篇报道表明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广泛受损,凝血机制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均可诱发消化道出血,而血液透析时使用肝素更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几率[1].
-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结合抑肽酶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效应
肝癌病人术前多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同时肝脏血流供应丰富,肝组织脆性高,肝癌切除术中常需输入大量库血,但因输血而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对于恶性肿瘤病人输入同种异体血,还可抑制免疫功能,使肿瘤病人的术后复发率增高,生存期缩短.为减少术中出血,本研究拟评价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结合抑肽酶连续滴注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
右肺中心型肺癌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循证医学病例分析
0 引言肺癌患者多有凝血机制异常,同时癌细胞本身能分泌促凝物质[1,2],因此肺癌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多数发生于深静脉,引起下肢肿胀、疼痛、跛行.
-
肝移植术中的输血问题
肝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抢救终末期肝病为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加之终末期肝病病人多存在代谢紊乱、凝血机制异常,因此术中出血量大、输血量多,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响病人移植后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