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外静脉置管进行化疗的患者护理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除可引起全身毒性反应外,还可引起局部栓塞性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为了避免这些缺点,采取颈外静脉置管及中药外敷,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为何有房颤比没房颤更严重
关注房颤的朋友们想必都已经知道,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是栓塞性卒中.我们以前的文章曾提到过,房颤者卒中风险升高5倍,并且一旦出现脑卒中,房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预后更差,常为致死性卒中.这里的脑卒中,主要是指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脑梗”.
-
手背浅静脉的逆行穿刺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化疗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在化疗中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常可引起静脉炎或栓塞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行,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1].我们用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法使肿瘤患者减轻了因反复化疗,而致穿刺难度加大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收到满意效果.
-
1例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下肢静脉栓塞性脉管炎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潴留着含蛋白质丰富的液体.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飞蚊现象、闪光感、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术后予一级护理,以卧床休息为主,要坚持床上运动四肢,避免下肢静脉栓塞形成,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有利于视网膜平伏或修复.本区近来收治1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并发下肢静脉栓塞性脉管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
机化性肺炎2例/蛔虫性腹膜炎误诊1例/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非细菌性栓塞性心内膜炎1例
-
P2Y12受体拮抗剂新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业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据统计,在我国至少有2.3亿心血管病患者,因心血管病的死亡约占总死亡的1/3[1].近些年来,栓塞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和释放在血栓的形成的关键环节.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防治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新型抗血小板药P2Y1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Duke)
确定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学标准细菌:由赘生物、栓塞性赘生物或心内脓肿进行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细菌或病理改变:赘生物或心内脓肿经组织学检查显
-
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预防再发卒中对比研究
再发卒中是缺血卒中患者生命中非常严重的血管事件、是残疾的常见原因.已有多个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预防非心源栓塞性卒中的效果.
-
老年人肺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分析
我院于1980年2月至1999年8月进行的连续非选择性常规尸检1 450例,共发现31例肺动脉栓塞性病变,占同期尸检的2.1%.其中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5例,占肺动脉栓塞总数的16.1%.现将5例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致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一、临床及病理资料见表1.5例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致肺动脉栓塞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72~79岁,平均(74.4±3.1)岁;除1例于门诊诊治外,其余均住内科病房,末次住院时间16 h~33 d.二、讨论老年人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或肺梗死的少见原因之一.本组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病理诊断的依据是: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如突发的憋闷、呼吸困难、紫绀、胸痛、血压下降等;肺及肺动脉有基础病变及新旧血栓;右心及体静脉系未见血栓者.
-
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即血液成分在人体局部血管内的异常凝集,可发生在动脉,也可发生在静脉内.动脉血栓形成是造成90%以上的心肌梗死,80%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动脉栓塞性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发达国家首位的死亡原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统称静脉血栓栓塞病,是发达国家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后的第3位心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死亡原因.
-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中的争议
阿司匹林对于预防各种栓塞性及血管性疾病,特别是因血小板聚集为主要病因的动脉性栓塞效果是比较肯定的[1].其临床应用已经半个世纪,效果及安全性已有大量确凿的证据,直到近阿司匹林仍被认为是惟一的、广泛的和临床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心房颤动复发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探索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更为明显.房颤降低心脏功能,且并发症多,是栓塞性卒中及外周动脉栓塞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初步诊断
当前在肺栓塞诊断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一般医院的医师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某些基本实验室检查去怀疑肺栓塞,并做出初步诊断.无论是患者的临床表现,还是实验室检查所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肺动脉栓塞的范围和原心肺功能状态.肺栓塞可从1~2个肺段栓塞无任何症状,到十几个肺段栓塞引起急性肺原性心脏病,甚至猝死,因此肺栓塞的临床谱较广.常见的临床类型有:(1)猝死型;(2)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型;(3)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型;(4)肺梗死型;(5)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型.一般讲,有症状的肺栓塞通常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实验室检查改变,如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动脉血气等,这对制订肺栓塞的初步诊断策略有一定帮助.
-
Mo.Ma脑保护装置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告)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1],但术中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了广泛关注.脑保护装置可将术中斑块脱落所导致的栓塞性并发症降低到3%左右[2].我院对2例患者应用意大利Mo.Ma脑保护装置(Mo.Ma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国产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天津环湖医疗器械厂研制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unruifa electrical detachable coil,SEDC)和美国Micro Therapeutics,Inc公司生产的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sapphire detachable coil,S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91例,30例使用SEDC行颅内动脉瘤栓塞(SEDC组);61例采用SDC栓塞(SDC组).两组患者在同一时间段,由同一术者使用同种微导管进行治疗.术中观察两种弹簧圈在X线下的可视性、在推送中的顺滑程度、解旋情况、软硬程度、成篮效果、致密填塞情况及解脱时间.采用电话、门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SEDC组共用SEDC 108枚,SDC组用SDC 271枚.在X线透视下SEDC与SDC同样清晰可见,在微导管中推送弹簧圈时,SEDC组有2枚欠顺滑,SDC组有9枚欠顺滑;在反复推拉弹簧圈时,SEDC组有5枚发生解旋,SDC组有8枚解旋;SEDC组电解脱时间有6枚超过5 min,SDC组有10枚超过5 min.经统计学分析,各项观察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EDC组动脉瘤致密填塞25例,SDC组49例,SEDC组瘤颈残留2例,SDC组5例,SEDC组非致密填塞3例,SDC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随访3~22个月,无再出血,两组中各有2例术后获得DS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SEDC可以替代SDC栓塞颅内动脉瘤.
-
血管内超选择诊治隐匿性颅内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年”于2014年2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患者3年前饮酒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昏迷、头痛、恶心、呕吐,急诊送至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额叶出血(图1),DSA检查未发现异常(图2),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6个月后于当地医院复查DSA,未见明显异常(图3)。1年前患者于我院接受MRI+MR血管成像+MR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4~6)。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症状较第1次加重,急送至当地医院, CT提示右额叶出血,部位同前,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7),对症治疗后出院。为明确病因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出血(右额叶):脑血管畸形?”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感觉未见明显异常,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远端肌力Ⅳ级,右侧肢体及左侧上肢及左下肢近端肌力Ⅴ级,左下肢病理征阳性。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先行常规全脑DSA,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图8)。使用Traxcess14微导丝(MicroVention公司,美国)携带Marathon微导管(EV3,美国)超选至右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支血管行微量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右侧胼周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经皮质静脉引流(图9)。明确诊断后,将Marathon微导管超选入畸形血管团内,使用0.25 ml二甲基亚砜( DMSO)冲洗管腔,再缓慢注入稀释的Onyx18胶( EV3公司,美国)0.5 ml (预配备1.5 ml Onyx18+0.3 ml DMSO,充分混合震荡20 min以上), Onyx胶向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弥散良好,有返流后拔除微导管,后造影提示畸形团完全栓塞(图10),结束手术。
-
Glubran胶栓塞治疗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患者男,25岁,因“半个月前突发抽搐”于2014年1月22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半个月前走路时突发抽搐伴意识丧失,随后送入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右侧颞叶卵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影(图1),MRI T2像示右侧颞部卵圆形血管流空影并与颅内血管相连(图2),初步诊断为“颅内血管畸形”,为进一步治疗而转入我院。
-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动脉狭窄、消除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流动力学性、血栓性和栓塞性卒中的发生.
-
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摘要)
[编者按]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 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3-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 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 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 mg/200 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迟莫(25 mg/200 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氮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氮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3.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
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摘要)
[编者按]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 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3-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 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 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 mg/200 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迟莫(25 mg/200 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氮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氮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3.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