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TIA患者溶栓后的观察与护理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多在1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的原因.研究发现,TIA患者在第1年内的脑梗死发生率较一般人高13~16倍,5年之内仍高7倍有余[1].发病6小时以内的溶栓治疗被临床科学试验证实有明显的疗效,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且其疗效呈时间依赖性,患者溶栓治疗时间越早,预后越佳.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TIA早期经脉溶栓治疗患者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脑梗塞患者情绪障碍浅析
脑梗塞是老年期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除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引起感觉障碍、失语、失明、智力损害、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功能缺损,还常常影响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使患者精神活动异常,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了焦虑、抑郁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
全程干预服务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00%,据我国1993年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55‰[1].随着病程的发展,此病逐渐趋于慢性化,容易复发,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约3/4的患者在慢性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不能承担对家庭和社会应负的责任,导致精神残疾.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与本体感觉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stroke)后约有7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缺损,其中约有1/3-1/2的患者在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1],其行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是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是临床康复的主要目的之一.
-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资料表明,脑卒中大约有85%患者伴有上肢功能缺损[1],他们中的55%-75%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2-3],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
强化中枢性神经损伤运动功能的康复
近年来,脊髓、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等中枢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截瘫、偏瘫、四肢瘫等运动功能缺损引起的活动受限是患者的主要致残原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如何使中枢性运动功能缺损患者获得有效的康复一直是临床和康复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
-
工娱疗法在院内精神康复中的运用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某些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迁延不愈,常向慢性精神分裂症发展,以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主动性差、社会功能缺损的阴性症状为主,而成精神残疾.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黏膜免疫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突破黏膜屏障侵入人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90%的HIV感染是通过黏膜发生的.由于黏膜固有层中存在大量的CD4+CD45RO+T淋巴细胞,他们表达HIV的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CR5,是HIV侵入黏膜后优先攻击的靶细胞.这些细胞为HIV早期繁殖提供场所并为系统扩散制造更多的病毒.黏膜中HIV及其感染细胞不仅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的效应部位,也大量存在于黏膜免疫系统的诱导部位.HIV感染导致黏膜CD4+T淋巴细胞快速损耗并进而导致黏膜免疫功能缺陷.由于绝大多数感染因子都通过黏膜侵入人体,黏膜免疫功能缺损必然导致机会性感染增加,终导致艾滋病的发生和感染者因完全无法控制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由于黏膜既是HIV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又在HIV感染的急性期及随后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在AIDS疫苗和药物的研究中应重视对HIV黏膜传播的控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我们通过对255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
脑血管意外的急诊诊断处理和风险评估
急诊脑血管意外是急诊科常见的常见病,而且发病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每个急诊科医师都会经常遇到,因此掌握急诊处理原则与方法是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分类较多,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颅内血肿、脑血栓、脑栓塞、高血压脑病、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根据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可大致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2大类。
-
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 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
推进女性卒中研究进展由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组织的多学科工作组对未来女性卒中研究的概要与建议
在美国,卒中是男性也是女性的第三大死亡原因,但性别差异究竟缘起何处至今还悬而未决.女性卒中的发生一般要晚于男性,某些性别差异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即使经过年龄因素调整,我们仍发现女性卒中的预后要比男性差,如:女性较男性有更高的卒中致残率,比男性更有可能在卒中后需要护理和照料,在精神和智力方面功能缺损更严重.女性的特异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
孤立病灶的脱髓鞘与多发性硬化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活动期可采用激素治疗,缓解期和继发进展期也有干扰素-β(interferon-β)、glatirame和米妥蒽醌等免疫抑制疗法,但尚无充足证据表明它们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和功能缺损的发生.当患者已经有两次临床发作符合MS诊断标准时,就已经存在了部分不可逆性损害.
-
MRI(长T1、T2)信号强化不明显的脑功能区肿瘤的神经导航手术
功能区肿瘤成功的手术切除,又不遗留有功能缺损,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题[1]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起使用瑞典Elekta surgiscope1.7神经导航系统对6例MRI呈T1、T2长信号,强化不明显的脑功能区肿瘤进行图像融合技术,得到了清楚的肿瘤解剖形态图像,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急性脑梗塞超选择局部溶栓治疗
一、临床资料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5.2岁.病程3h~24h,平均13.5h.症状,偏瘫12例,失语6例,嗜唾2例.术前功能缺损评分16~30分5例,31~45分11例,平均38分.病变部位,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
-
婴幼儿疑难视觉异常的早期检查和治疗
人的视觉发育从胚胎开始至出生后婴幼儿期,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发育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的某阶段发生了视觉发育障碍,且未能及时发现和抓紧时机处理,就会导致视觉缺陷,例如弱视,双眼单视功能缺损,严重者导致终生视觉残疾,即低视力或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单眼高度近视及弱视,先天性白内障等都是临床上较为多见和疑难的婴幼儿视觉异常的眼病.
-
伽玛刀治疗小儿动静脉畸形的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胚芽发育异常而形成的畸形血管团.目前国内多采用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但对位于脑功能区或位置很深的AVM,手术容易引起术中大出血和术后功能缺损,而血管内栓塞有再通的弊端.
-
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慢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减退、智力功能缺损,对日常生活失去判断力,到疾病晚期逐渐出现自理困难,对周围的人和物不感兴趣,终痴呆加重完全生活不能自理,对外界完全没有反应,对痴呆的非药物治疗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我科自1998~2011年收治28例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Thomas Willis1679年首次描述并于本世纪50年代定义的,被描述为突然起病的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TLA即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又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所以研究它的病因、发病机制、预后,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治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
-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
1概述
1.1现状与指导意义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