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合并干酪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附7例报告)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时易发生干酪性肺炎影像学特点,对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用X线平片检查发现肺部大叶性病变,以临床表现、CT、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为罹患肺结核干酪肺炎的高危人群.两种疾病相互影响,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大叶性病变要想到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的可能.肺结核病变往往较重,两病并存时,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及空洞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有明显的疗效,使用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老年干酪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老年干酪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北京老年医院感染疾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92例老年干酪性肺炎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常规抗痨治疗加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仅用常规抗痨治疗.治疗4、6、8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吸收及痰菌阴转等情况.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4、6、8周后的临床主要症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9% vs 28.3%, 73.9% vs 47.8%, 91.3% vs 71.7%;P<0.05),肺部病灶总体吸收较对照组快(52.2% vs 28.3%, 76.1% vs 45.7%, 95.7% vs 73.9%;P<0.05),但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无明显差异(34.2% vs 40.5%, 60.5% vs 52.4%, 71.1% vs 73.8%;P>0.05).结论 老年干酪性肺炎患者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而且有益于肺部渗出炎症的吸收,可减轻结核临床中毒症状.
-
内科治愈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4例报告
支气管胸膜瘘( BPF)是支气管与胸膜腔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重症的胸肺部结核病是造成支气管胸膜瘘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1)结核性脓胸;(2)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处置不当;(3)重症肺结核,如干酪性肺炎,特别是靠近胸膜的干酪样病灶合并空洞;(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靠近胸膜的局限性肺气肿、肺大疱破裂;(5)毁损肺;(6)肺结核外科手术后等。其形成是由于急、慢性脓胸的脓液腐蚀临近脏层胸膜及肺组织后穿破支气管,或因肺内病灶直接侵袭局部脏层胸膜或破溃至胸膜腔形成瘘道,也有因胸腔穿刺或手术后感染造成。脓液可从引流支气管咳出。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如:胸廓改形术和胸膜肺切除术,后者多用于肺内广泛干酪性病变合并空洞,并发结核性脓胸伴支气管胸膜瘘者。但术后残腔容易感染,再形成结核性脓胸或合并支气管胸膜瘘。并且手术费用昂贵,创伤大,术后患者肺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劳动能力部分丧失,给患者的精神及身体造成较大伤害。近年来有人采用经支气管镜瘘道注胶封堵技术,填补瘘道。但短期易复发,需补注,而且不宜多次补注。本次报道4例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经胸腔穿刺留置导管、持续闭式引流、胸腔灌洗、胸腔注射抗结核药物等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的患者。并总结了个人的一些临床经验与大家分享,因病例数量少,没有充分的说服力,还需要有大样本的病例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
-
大咯血患者的肺外科急诊治疗
一般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称为咯血。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满口鲜血到致命性的大咯血,即使是少量咳血或痰中带血丝亦会引起患者忧虑,而大咯血是很严重的临床病症,常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危及生命。一般认为,小量咯血是指每次或每天小于100 ml;中量咯血是指每次100~300 ml;另外,肺出血可能淤积在肺中或咽下,咯出的血量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采取适当紧急措施。虽然大咯血发生率并不高,但易引起气道阻塞发生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尽可能快地明确病因十分重要。常见病因有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等;较少见的有肺栓塞、肺寄生虫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在我国引起咯血的首要原因为肺结核。肺结核出现咯血多为浸润型、空洞型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较少出现咯血。由于结核病变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导致痰中带血或少量血块;如病变累及小血管管壁破溃则形成中量咯血;如空洞壁肺动脉分支形成小血管瘤破裂,或继发性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形成动静脉瘘破裂,则造成大咯血,危及生命。肺炎出现咯血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肺炎杆菌性肺炎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时可出现痰中带血。
-
28例肺结核继发曲菌球成因和X线分型探讨
1989年10月至1995年10月,我们共收治28例肺结核继发曲菌球病人,全部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现就其形成机制、X线特征与分型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21~62岁.结核病史短2年,长31年,平均6.6年.病变位于右上肺叶17例,左上肺叶9例,左、右下肺叶各1例.曾误诊为肺结核25例,肺癌3例.术前行痰霉菌培养12例,追加胸部X线体层片4例,行胸部CT扫描1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直接抽吸分泌物或灌洗液行霉菌培养6例.术前明确诊断20例(71.4%),误诊8例(28.6%),其中4例误诊为结核性支气管扩张,3例干酪性肺炎,1例肺癌.
-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误诊、漏诊原因探讨
现将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0月在外院及我院误诊的63例结脑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按常规诊断标准[1]男32例(50.8%),女31例(49.2%),3月~6月21例(33.3%),~12月30例(47.6%),1岁~3岁12例(19%),60例来自农村.出生后接种过卡介苗9例(14.3%),PPD试验阳性45例(71.4%),发热56例,呕吐40例,烦哭28例,头痛6例,便秘15例,腹泻11例,昏迷6例,瘫痪与失语6例,食欲不振14例,腹痛8例.胸片示原发性肺结核15例(23.8%),粟粒性肺结核32(50.8%)例,结核可疑16例(25.4%).脑电图检查21例,20例异常;CT检查18例,8例示脑室扩大,3例脑轻度积水,1例示结核瘤,2例示炎症可能;63例均做脑脊液检查1次以上,白细胞在(58~500)×106/L间,病理解剖3例脑疝、血行播散型结核及干酪性肺炎各1例.
-
干酪性肺炎40例临床分析
干酪性肺炎是肺结核的严重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易与其他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相混淆,治疗和预后也与一般肺结核有所不同.1996年2月一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干酪性肺炎40例,效果满意.
-
对110例干酪性肺炎治疗的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干酪性肺炎在国标方案治疗的同时,强化期内加用对氨基水杨酸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我所1996年5月至2012年5月110例干酪性肺炎随机分组,A组采用国标方案治疗,B组强化期内国标方案加用对氨基水杨酸钠.结果 强化期内加用对氨基水杨酸钠组痰菌阴转率、空洞闭合程度,病变吸收程度都显著提高,愈后复发率低.结论 干酪性肺炎在国标方案治疗基础上强化期内加用对氨基水杨酸钠疗效显著提高.
-
急、重症肺结核合并低血钾50例临床分析
急、重症肺结核主要指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及慢性纤维性空洞型肺结核,由于病情重,病程迁延不愈,免疫力低下,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低血钾症是重症肺结核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钾的缺乏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其后果亦较严重,但在肺结核临床报道甚少,为能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10-2012收治住院患者急、重症肺结核合并低血钾50例。
-
糖尿病患者合并干酪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患者合并肺结核时发生干酪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X线胸片发现肺部大叶性病变,以临床表现、CT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为罹患肺结核干酪肺炎的高危人群.两种疾病相互影响,成恶性循环.结论 糖尿患者合并肺部大叶性病变要想到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的可能.肺结核病变往往较重,两病并存时,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及空洞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结核病的易感性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自身免疫疾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为常见.近年来SLE患者并发结核菌感染呈上升趋势[1],有人报道一组311例SLE患者,其中16例(5%)并发结核[2],王玉岳等[3]收集并整理18例SLE尸检材料,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及胸膜改变,肺结核6例,其中无反应性肺结核1例,干酪性肺炎1例,较人群的结核患病率相差甚远.据2000年第4次全国结核流行病学调查,全国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367/10万.这说明SLE对结核存在易感性,本文对这一现象做一探讨.
-
老年干酪性肺炎16例误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而干酪性肺炎是肺结核严重的类型之一,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6年4月~2000年5月老年干酪性肺炎16例误诊原因.现报告如下.
-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12例误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发病率低,无典型临床表现及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炎型BAC,易被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997~2000年12例经病理证实、X线胸片及CT资料完整、初诊时误诊的肺炎型BAC,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10例;年龄20~34岁,平均26岁;均无吸烟史及致癌物质吸入史,误诊时间短1个月,长7个月.1.2 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以咳嗽、咳泡沫样痰、发热为首发症状误诊为呼吸道感染8例,其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2例,误诊为大叶性肺炎6例;以痰中带血、发热、胸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干酪性肺炎3例;以咯血、胸痛为首发症状,因发病前有胸部外伤史而误诊为胸部外伤肺出血1例.
-
儿童继发型肺结核
我国1987年防痨协会修订的肺结核分类方法,将干酪性肺炎(caseous tuberculosis pnumonia)浸润性肺结核、结核球定为Ⅲ型肺结核.其中以浸润性肺结核为多见,结核球较常见,干酪性肺炎少见[1].
-
小儿纵隔肿块型淋巴结结核9例影像学分析
纵隔肿块型淋巴结结核是指由结核引起的无明显肺内病变的纵隔肿块.小儿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肺内渗出性肺炎或干酪性肺炎或肺叶段不张时,通常会首先考虑结核病,而仅有纵隔肿块表现则会使诊断变得困难,加之小儿纵隔肿块型淋巴结结核常常缺乏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因此易误诊为纵隔肿瘤.笔者回顾分析1991~1998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或抗痨治疗后随访证实的小儿纵隔肿块型淋巴结结核9例,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
大叶性干酪性肺炎7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大叶性干酪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78例大叶性干酪性肺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发病以青少年及50岁以上人群多见,多急性起病,发热症状较突出,血白细胞增多多见,痰菌阳性率较高,但PPD阳性率偏低,发病部位以上叶尖后段多发,多伴有空洞、含气支气管征及卫星播散病灶,病灶内钙化者少见.正规四联(HREZ或HRSZ)抗结核化疗后第1个月痰菌阴转10例(20.4%);治疗第2个月痰菌阴转者28例(57.1%);治疗第3个月阴转者7例(14.3%);3个月以上阴转2例(6.1%);治疗3个月肺内病灶吸收好转47例(61.4%);明显吸收好转23例(29.9%);无变化7例(9.1%).全疗程结束后空洞闭合25例(65.8%);空洞未闭合者,综合临床及痰菌认定为净化性空洞者11例(28.9%).结论 干酪性肺炎临床与影像表现易与肺炎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相混淆,综合医院要加强痰抗酸杆菌检查,必要时要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正规的抗结核化疗加上适当的免疫支持治疗后效果好,具体疗程要根据空洞闭合、痰菌阴转及合并症的情况而定.
-
如何从病理解剖学角度分析理解继发性肺结核的影像表现
继发性肺结核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结核和干酪性肺炎.而浸润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肺部可以表现为浸润渗出性病变、不同程度的干酪性病变、也可形成空洞.此外,结核球也属于此范畴.由于此型肺结核包括范围较广,在临床为常见,因此肺结核的特异性浸润渗出性病变与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以及部分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鉴别等,一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为常见的问题.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54例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2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抗痨及控制血糖等治疗,将其定为对比组,27例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结合常规治疗,将其定为观察组.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肺部病灶等情况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肺部病灶吸收率(66.7%)及血糖均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与对比组痰菌转阴率相较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予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虽可导致患者血糖偏高但不影响痰菌转阴,患者肺部病灶吸收快,应用时间短且无明显全身并发症,具有较高安全性及可行性.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54例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2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抗痨及控制血糖等治疗,将其定为对比组,27例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结合常规治疗,将其定为观察组。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肺部病灶等情况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肺部病灶吸收率(66.7%)及血糖均高于对比组( P<0.05),观察组与对比组痰菌转阴率相较 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干酪性肺炎患者予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虽可导致患者血糖偏高但不影响痰菌转阴,患者肺部病灶吸收快,应用时间短且无明显全身并发症,具有较高安全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