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图43例分析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是临床较常见的心电传导障碍类型之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临床意义在不断认识.心电图均采用光电ECG-9310P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扫描纪录.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43例住院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
临床心电图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
心电图自1903年用于临床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心电图对疾病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演变等具有肯定诊断的价值,在现代急救医学中,往往由一份心电图需做出快速判断和紧急处理.因而心电图诊断是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但心电图至今仍然属于经验学科的范畴,其理论抽象,实践性强,临床教学时间短等问题,一直困扰教师和学生.现将在实习、轮转、进修生的心电图带教和培训中积累的一些粗浅体会,总结如下.
-
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0例疗效观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窦房结及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导障碍,从而产生窦性心动过缓等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并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我们于2007年1月~2011年1月运用升陷汤加味方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张志钧诊治病窦综合征经验
张志钧老师从事临床40余载,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获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致力于心血管和老年医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经验颇丰.现择张老师诊治病窦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文报导如下.病窦综合征主要为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致使激动形成或传导障碍,从而引发心动过缓为主的心律失常发生,出现全身、神经和心脏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本病属中医的"心悸"、"眩晕"等范畴.
-
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进展
一、概述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传导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点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表现为某些特定部位的横纹肌重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1899年德国柏林神经与精神病学会将其简称为MG.
-
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
心律失常是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非常活跃的一门学科,从基础到临床都作了大量研究,本期有7篇论文涉及心律失常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关于基础研究方面,缝隙连接(gap junction)与传导异常型心律失常的关系受到重视,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多个组织器官中,通过蛋白来表达,目前已经克隆和测序的哺乳动物连接蛋白约15种,在人类心肌细胞中主要有CX40,CX43,CX45.在慢性、缺血性心肌病、瓣膜病等心脏病中,出现缝隙连接蛋白表达量和种类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AF)的维持.缝隙连接与折返性心律失常也有关系,缝隙连接是某些传导障碍型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对缝隙连接的深入研究将为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
-
心脏再同步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顽固性心力衰竭五例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被证明为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法[1].但目前大多数CRT研究中人选患者为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
-
伴有左心房逆传活动的房间传导障碍极似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心律一例
患者男性,72岁.15年前曾因"左心房黏液瘤"在外地住院手术治疗.近1周因胸闷、气急、咳嗽、双下肢水肿来诊.查体: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胸部正中见手术瘢痕.心率101次/min.
-
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经食管心室起搏临床抢救的应用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较常见,有些患者症状较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一般需要紧急心脏起搏;对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单纯心房起搏无效,需要紧急心室起搏.
-
重复神经电刺激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MND)中常见的一种,成人发病,选择性地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常在发病后3~5年内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LS患者神经肌肉接头也有受累,但机制尚不肯定.电生理对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和单纤维肌电图(SFEMG)两种技术.众所周知,RNS对神经肌肉病变的诊断有着肯定意义,虽然SFEMG被认为是目前研究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敏感的技术,但有损伤性大、耗时长、特异度较低、技术要求也较高且需要患者主动配合的特点,而RNS有其特定的优势:患者无损伤且耐受性好,并且可方便地研究无力肌肉、近远端肌肉.
-
普罗帕酮致严重房室传导障碍3例
例1女,65岁,因头晕、胸闷、气短20年,心悸,胸前区隐痛2h,于2000年2月13日来我院治疗.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与预后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以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外肌常首先受累,临床上分为眼肌型(ocular MG,OMG)和全身型(general MG,GMG ).有报道显示MG致死率已降至5%以下,存活者基本可享受正常预期寿命.
-
老年人心律失常临床探讨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引起老年人心律失常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病变几乎占了老年人心律失常原因的三分之二.此外,老年人的急慢性肺部疾病如肺气肿,情绪变化如精神焦虑、过度兴奋或悲伤,全身感染和中毒,贫血,电解质紊乱等,也可引起心律失常.
-
常用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的研究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心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为严重的病症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就有60万人,其中90%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1],因此心律失常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治疗并不十分满意,总有效率为30%~60%[2],疗效主要针对的是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对于心动过缓尚没有行之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副反应多,时常会发生新的心律失常。长期的研究及实践中,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为中药脏器毒性作用低,也很少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同时,中成药因为服用上的便利更受欢迎。常用的中成药有稳心颗粒、宁心宝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心宝丸等,本文就近年来以上中成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作一综述。
-
28例病窦综合征用参附汤治疗临床观察
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由窦房结及其临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是老年人多见的疾病.笔者自2002~2004年收治SSS患者28例,采用中药参附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平均电轴变化的观察分析
单纯性右束支阻滞,特别是不完全性的,可以见于健康人,因为右束支的不应期较长,相性差异性心室内传导往往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型,是属于生理性束支传导障碍.病理性右束支阻滞多见于有右心室增大的病例,如风心病、先心病、肺心病.也可以发生在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病.笔者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QRS平均电轴的改变与原发病因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此,笔者统计了184例临床诊断明确、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的CRBBB心电图,就其电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CRBBB时电轴改变的意义.
-
2例重症肌无力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患者的护理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以横纹肌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患者与胸腺异常关系密切,10%~15%有胸腺瘤,大部分可见有淋巴滤泡增生或脂肪化.胸腺切除术已被公认是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文献报道手术有效率在50%~80%[1],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胸外科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现已得到广泛应用[2].我科于2005年2~3月对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VATS胸腺切除、前纵膈脂肪组织清除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组织多普勒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死亡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房内、房室及心室内传导延迟,这些传导障碍的出现常加重心力衰竭.虽然药物治疗在不断发展,但目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对这部分伴房室和(或)室内传导障碍者常无效且不能改善预后[1].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却初步显示了对药物疗效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CRT是指对已存在电机械活动失同步的衰竭心脏,通过心房和左右心室多部位组合同步起搏,来纠正、恢复和改善心脏的同步性,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射血功能的治疗方法.CRT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
心先安加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窦房结起搏功能及周围组织传导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除症状严重者需安置起搏器外,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以心先安与生脉注射液伍用治疗SSS,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