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指QRS时限≥120毫秒、频率≥100次/分,规则或基本规则的发作性心动过速.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临床内科,尤其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或束支阻滞、旁路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速均可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及时准确对体表心电图进行鉴别诊断,对进一步的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也是内科医生和心电图工作者常见的鉴别诊断难题.
-
心电图QRS时限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心电图QRS时限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按照患者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10ms分为QRS时限延长组和QRS时限正常组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QRS时限延长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低于正常组,Ⅱ级、Ⅲ级、Ⅳ级高于正常组,患者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具有密切关联,若患者QRS时限延长患者的预后状态较差,更容易出现不良症状,及时监测心电图QRS时限对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状态具有较高临床价值,需得到重视.
-
心电图QRS时限在AMI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探析
目的:探析QRS时限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12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选者QRS时限的长短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4例.观察组的QRS时限超过100 ms,即QRS时限延长者;对照组的QRS时限不超过100 ms,即QRS时限正常者.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总胆同醇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肌钙蛋白Ⅰ峰值、住院期间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NT-proB-NP、CK-MB峰值、TnI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T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而Ⅱ、Ⅲ、Ⅳ级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MA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的检测,在AM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 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WDd)的变化.结果 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 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定位方法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8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中部间隔组(18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并将行右室间隔面起搏18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不同部位定位比较,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RVOT组QRS波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所有电极左前斜位投照时均指向脊柱侧,右前斜位投照时电极头端位于心影3区或4区,后前位下中部间隔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窄于高位和低位组,电轴也较其他两纽更接近于正常(P<0.05).结论 RVOT中部间隔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电极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高度处且右前斜位时头端位于3区者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电轴较正常.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QRS时限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不同QRS时限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LVEF正常的CLBBB患者44例,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50 ms)和窄QRS组(120 ms≤QRS≤150 ms);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STE检查.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整体、室间隔、左心室侧壁纵向峰值应变(LS-G、LS-Sept、LS-Lat)、左心室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SDt)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DT、E/A、E/e')等.结果 宽QRS组和窄QRS组SDt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SDt大于窄QRS组(P<0.05).宽QRS组LVEF和LS-G均小于对照组和窄QRS组(P均<0.05),窄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宽QRS组和窄QRS组LS-Se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LS-Sept小于窄QRS组(P<0.01).窄QRS组LS-Lat大于对照组和宽QRS组(P均<0.05),宽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和窄QRS组的E/A和ED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E/e'大于对照组(P均<0.05);宽QRS组与窄QRS组间,EDT、E/A、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宽QRS的LVEF正常的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减低,而窄QR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减低.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寻找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根据术后QRS时限是否缩短,将80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左心室电极植入理想靶静脉的比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有关变量对术后 QRS 时限缩短的预测能力。结果术后 QRS 缩短组男性比例小(21/40 vs.31/40,P=0.020),术前QRS时限更长[(186.3±24.9)ms vs.(157.0±26.9)ms,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0,OR=0.218)、术前QRS时限(P=0.000,OR=1.050)为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术前QRS时限≥170 ms预测术后QRS时限缩短的敏感性为0.750,特异性为0.800。结论性别、术前QRS时限为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或术前QRS时限≥170 ms的患者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更多出现QRS时限的缩短。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QRS时限缩短值对反应性预测价值的系统评价
目的 为明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QRS时限缩短值(AQRSd=术前QRSd-术后QRSd)是否对CRT疗效有预测价值,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1998年6月至2010年10月发表的有关CRT术后QSS时限缩短值对CRT有效性预测性研究,由2名评价员对纳入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独立进行摘录.并逐篇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临床研究(5篇英文,1篇中文),共涉及研究人数471例,按CRT术后随访6个月后有无反应性分为对CRT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CRT术后QRS时限缩短在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7.64,95%CI(-27.42,-7.86),P<0.05].结论 术后QRS时限缩短值可能作为CRT疗效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与T波顶峰后宽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T波顶峰后宽度(TpTe间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10-10-2011-06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1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 UCG)测定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 (NLVH)组.比较两组TpTe间期、校正TpTe间期(TpTec)、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RS时限、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比较不同血压水平对TpTe间期的影响;EH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TpTe间期改变的特点.结果 与NLVH组比较,LVH组TpTe间期[(100.0±23.3)比(85.3±14.1)ms]、TpTec[(108.6±26.7)比(91.4±15.4)ms]、QTc[(435.0±23.6)比(420.0±23.5)ms]、QRS时限[(105.3±22.3)比(95.6±16.1)ms]均延长(均P<0.01),LVMI[(142.8±29.3)比(82.5±19.0)g/m2],LVEDD[ (58.9±7.5)比(47.6±6.5)cm],IVST[ (9.7±1.0)比(8.8±1.2)cm],LVPWT[ (9.4±1.1)比(8.5±1.1)cm]明显增大(均P<0.01),QT间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Te间期在不同左心室构型间的改变为:离心型肥厚>向心性肥厚>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正常心室形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TpTe间期、TpTec与LVMI (r=0.43,0.44)、LVEDD(r=0.41,0.43)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MI、LVEDD是TpTe间期重要的影响因素(β=0.026、0.280).结论 TpTe间期可作为评价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心电学指标之一.
-
联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的影响分析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用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对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0例行单一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0例行门冬氨酸钾镁联用胺碘酮治疗,对治疗后各数据展开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用胺碘酮治疗方案更利于提升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收益,对患者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具有正面影响.
-
QRS时限与缺血性心肌病预后关系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与远期预后相关性 方法 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左室造影证实LVEF≤35%,出院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心电图记录的QRS波时限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QRS时限<120ms组,QRS时限≥120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影响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21例,5例患者失访,916例患者完成研究.入选患者中QRS时限<120ms患者835例(91.2%),QRS时限≥120ms患者81例(8.8%).与QRS时限<120ms组比较,QRS时限≥120ms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有所减低;房颤病史更为常见.916例患者随访9-58月,49例(5.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发生全因死亡、新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心脏移植事件总计96例(10.5%).Cox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LVEF≤3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120ms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移植事件的高危因素.
-
QRS时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QRS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死亡的关系.方法:入组2008- 01至2010- 02于我院住院并诊断明确、病情平稳的CHF患者共133名,据2011- 06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33)及存活组(n=100),比较两组体表心电图QRS时限及生化水平,超声心动图等各项临床参数的差异.再根据QRS时限的三分位值将133例患者分为低时限组(n=45,QRS时限≤94 ms)、中时限组(n=45,94 ms 结果:死亡组的脑钠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QRS时限均较存活组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高不同QRS时限三组随QRS时限的逐渐延长,死亡率、LVEDD、LVESD及LVMI逐渐增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时限与LVEDD明显正相关(r=0.462,P=0.000).结论:QRS时限与CHF患者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即便QRS时限在正常范围内,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亦随QRS时限的相对延长而逐渐增加.
-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00 ms将选取的159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100 ms)81例和观察组(QRS≥100 ms)7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Killip心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2018.06±536.45)pg/mL]、肌酸激酶(CK)[(1523±9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1±15)U/L]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61.05±338.64)pg/mL,(861±53)U/L,(91±13)U/L],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1.93±4.19)%]显著低于对照组[(53.56±5.42)%](P<0.05)。观察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Ⅰ级显著低于对照组,Ⅱ级及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能够有效反应AMI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状况,与心肌细胞损伤有直接相关性,QRS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越差。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合并QRS波时限延长[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的标准治疗之一,CRT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明显减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目前我国的相关指南[1]已经将窦性心律经充分治疗后NYHA分级仍为Ⅲ-Ⅳ级、QRS时限≥120 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列为CRT-D治疗的Ⅰ类适应证.但是,目前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Ⅰ-Ⅱ级)置入CRT能否改善远期预后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回顾了近期公布的几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其荟萃分析结果,并结合新公布的相关指南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论述.
-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变化对长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术后QRS时限( QRSd)的变化,评估术后不同的QRSd对CRT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自沈阳军区总医院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并植入CRT的心力衰竭患者164例,按术后QRSd变化分为3组:Ⅰ组:107例( QRSd术前>术后),Ⅱ组:30例( QRSd术前<术后),Ⅲ组:27例( QRSd术前=术后)。观察术后3组病死率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随访48个月,3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死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和Ⅲ组术后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Ⅱ组明显改善(P<0.05~0.01),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明显缩小( P<0.05~0.01)。Ⅱ组术后心功能及 LVEF也明显改善( P<0.05~0.01),但LVEDD无明显缩小(P>0.05)。术后QRSd较术前变宽或变窄与术前QRSd的基础值有关,术前QRSd<140 ms是术后QRSd变宽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后QRSd变化对预后影响不同,QRSd变窄患者不但临床心功能恢复的较好,而且还可有明显的左心室逆重构,更奠定了长期心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QRSd变化与术前QRSd有明显关系,术前QRSd<140 ms时,术后QRSd变窄的几率小,因此,术前QRSd越宽,术后QRSd变窄的效果越好。
-
右心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及不同间隔部位(室间隔高位、中位、低位)起搏患者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时限,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VVI或DDD型起搏器患者122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高位组(RVSP1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中位组(RVSP2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低位组(RVSP3组),观察4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线和起搏器植入,并完成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SP2组较RVAP组显著减低(4.5%对40%,P<0.05).术后RVAP组QRS时限宽,RVSP2组起搏QRS时限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RVAP、RVSP1、RVSP3组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RVAP组高(P<0.05);4组患者LVEDV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RVSP3组与RVAP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RVAP组增加显著(P<0.05);术后18个月RVSP组LVEF均无显著减低(P>0.05),而RVAP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起搏QRS时限窄,患者NT-proBNP水平低,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
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ICM)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27日期间的门诊起搏器常规复诊程控的患者(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右心室起搏百分比≥40%,且植入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共87例,并将是否发生了PICM分为2组,即射血分数保留(PEF)组和PICM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起搏器程控参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观察PICM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复诊程控时距起搏器植入时间平均71.0个月,11例患者(12.6%)发生了PICM,PICM组患者植入起搏器时心率、QRS时限以及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与复诊程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9±10.0)次/min对(74.1±12.0)次/min;(111.1±27.4)ms对(156.7±33.5)ms;(61.3±7.5)%对(46.7±8.3)%;(31.7±12.8)%对(21.2±9.1)%,均P<0.05].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植入前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程控时QRS时限(134.4±33.1)ms对(156.7±33.5)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8.6±4.9)mm对(55.9±9.3)mm、LVEF(56.3±4.0)%对(46.7±8.3)%及FS(29.2±3.1)%对(21.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提示起搏器术后心功能减低与起搏器植入前LVEDD、左心室容积以及复诊程控时的QRS时限(LVEDD/LVEDV/LVESV/QRSvisit,r=-0.306、-0.274、-0.339、-0.232)负相关,与植入前LVEF和FS(r=0.257、0.291)正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起搏器植入至复诊程控的时间间期、术前心电图以及临床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起搏器依赖的患者PICM发生率约12.64%,较国外报道的数据偏低.对起搏器依赖的患者,植入前左心室直径和容积较大,心功能较差,术后起搏心电图QRS时限较宽者,植入起搏器后发生PICM的可能性较高,并建议此类患者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并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警惕和预防PICM的发生.
-
QRS时限对左心室导线电延迟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长期疗效相关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QRS时限是否影响左心室导线电延迟(LVLED)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长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功植入CRT患者,在围术期测量Q波起始到左心室导线感知波高峰的时间间距(QLV)反映LVLED.根据患者基线QRS时限分为宽QRS组(≥150 ms)和窄QRS组(<150 ms),基线及术后定期检查超声心动图及随访情况.CRT有反应定义为术后后1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0.05.结果 共入选93例患者,81例患者完成(15±3)个月的随访.平均年龄(60.1±10.4)岁,72%为左束支阻滞,80%为非缺血性心肌病,37.0%为女性.宽QRS组61例,窄QRS组20例.宽QRS组的QLV显著长于窄QRS组[(109.9±38.1) ms对(77.5±37.6) ms,P<0.05].整体CRT有反应率为66.7%.宽QRS组CRT有反应率显著高于窄QRS组(72.1%对50%,P<0.05).在宽QRS组,CRT有反应率随QLV四分位分组显著增加(57.0%,73.3%,80.0%,87.5%,P=0.017).但窄QRS组QLV四分位组间CRT有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束支阻滞和缺血性心肌病后,宽QRS组长QLV与CRT有反应显著相关(OR4.12,95% CI 2.17~8.68,P=0.012).但窄QRS组QLV与CRT反应无相关性(P>0.05).结论 只有当基线QRS时限≥150 ms时,应用LVLED指导左心室导线位置有助于提高CRT的长期疗效.
-
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心室电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室逆重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心室电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室逆重构的关系.方法 入选因心力衰竭于我院行CRT的患者,随访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体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记录术后6个月期间窒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缩小比例( ΔLVESV)≥15%与否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组间QRS时限变化(ΔQRSd)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对左心室逆重构程度与ΔQRSd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CRT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入选43例患者,有效组29例,无效组14例,组间基线资料与术后应用药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CRT后6个月QRSd无变化(P=0.50),有效组QRSd明显缩短(P<0.01),无效组无变化(P=0.08).组间ΔQR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全部患者CRT后ΔLVESV与△QRSd呈正相关(r=0.523,P<0.01).CRT 6个月内室性早搏(PVCs)与室性早搏连发(PVCruns)次数分析显示,log(PVCs)与log(PVC runs)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 (PVCs)和log.(PVC runs)均与ΔLVESV呈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LVESV是log (PVCs)的独立预测因素(β=2.36,P<0.01),ΔLVESV和男性是log( PVC runs)的独立预测因素(β=2.88,P<0.01;β=-0.74,P=0.03).结论 CRT后左心室逆重构与电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相关.左心室逆重构程度及性别对CRT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预测意义.
-
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筛选标准的疗效评价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