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瘦脸针":你要不要打?
明星们打的"瘦脸针",其实是一种叫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的东西,它是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肉毒杆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生物毒素较强的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肉毒素具有对胆碱能神经的阻断作用,所以神经内科、眼科常用肉毒素来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多汗症、斜颈等.
-
C型肉毒素毒性评价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繁殖时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为A、B、C、D、E、F和G型,其中仅A、B、E、F型能引起人类中毒[1].
-
别吃超过三斤的深海鱼,当心雪卡毒素!
比河豚毒素强100倍的雪卡毒素雪卡毒素是鱼类因大量摄食有毒藻类,而在体内积累的大分子聚醚神经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是已知的危害性较严重的赤潮生物毒素之一.目前,已发现3类雪卡毒素:太平洋雪卡毒素、加勒比海雪卡毒素和印度雪卡毒素.在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鱼类12~14小时后,一半以上的中毒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与一般的食物中毒现象很类似,而雪卡毒素中毒,显著的特征是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冷热感颠倒和“干冰”“触电”的感觉;其次还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跳加快或迟缓,精神方面出现幻觉,做恶梦;还有诸如身体失衡,头痛,盗汗,眩晕,有刺痛感等其他症状.目前,还没有特异性抗毒素方法,且不能事先免疫.
-
048 红茶提取液中的中和肉毒杆菌神经毒素的物质
-
蝎毒素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采用全蝎及其毒液来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已有千年的历史,其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来自蝎毒液的多肽和酶,特别是含量丰富的神经毒素多肽(俗称蝎毒素).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毒液多肽成分逐渐从不同蝎种中分离出来,为新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众多的候选多肽分子.在神经、免疫、感染、心血管、肿瘤等方面疾病中,蝎毒液及其多肽成分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独特的结构与功能,蝎毒素也常作为分子骨架用于开发新的特异性药物.该文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具有良好药用前景的蝎毒素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相关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
多发性硬化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实验动物模型可模拟人类该病的不同类型或不同阶段,是研究该病病因和研发治疗药物的有效工具.
-
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如灰尘中、坏死伤口中,这种广泛存在的细菌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这种毒素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造成肌肉紧张,引起特异性痉挛.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生破伤风,即使在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病死率也很高.大部分破伤风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出生有关,如不清洁接生或产后卫生条件不好分别造成婴儿或母亲致病.儿童及成人创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
32例蜂螫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蜂螫伤是指蜂尾部毒刺刺人人体皮肤后引起的一种生物性损伤,临床上常见.蜂毒素成份比较复杂,它含有蚁酸、组织胺样物质、神经毒素、透明质酸酶等,常见蜂螫伤主要是蜜蜂和黄蜂两种.
-
过敏性哮喘与骨髓反应
过敏性哮喘是以嗜酸细胞在气道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激活的嗜酸细胞可分泌多种前炎性蛋白和脂质介质,在白三烯(LTB4)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刺激下,它还可释放基质蛋白酶、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细胞神经毒素等引起气道上皮破坏、平滑肌痉挛,粘液分泌增多[1],形成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介导迟发性哮喘反应(LAR)[2];在哮喘患者外周血和气道中嗜酸细胞及其祖细胞明显增多,近发现,由于抗原刺激气道后引起炎性介质释放或气道中炎细胞趋化至骨髓,引起骨髓中炎细胞的祖细胞(主要是嗜酸/嗜碱细胞祖细胞)扩增和分化、嗜酸祖细胞成熟率增加、嗜酸细胞产生增多[3];表明在慢性气道炎症形成的同时,存在着骨髓的相应改变,且在骨髓及气道局部存在着一定的信号联系,了解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哮喘具有重大意义.
-
A型肉毒素美容注射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肉毒素是一种锌依赖的肽键内切酶,是一种强力、不可逆的、可致死的神经毒素,但它同时又是一种较强的肌肉松弛剂.自1989年美国FDA正式批准该药用于临床以来,至今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特别是在皮肤美容整形科,使用更为普遍.许多个体医疗美容机构在消除皱纹的过程中,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
-
膀胱的传入神经通路在膀胱内灌注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膀胱过度活动中的重要性
[Chuang Y,et al.J Urol,2001,164:975]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尿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常会升高.作者通过膀胱内灌注NGF诱导制成膀胱过度活动症模型,评价Aδ传入神经和C传入神经的重要性.实验共使用了22只Wistar和8只Sprague-Dawley成年雌鼠,均采用乌拉坦1.2 mg/kg皮下注射麻醉.部分雌鼠在NGF膀胱灌注前4 d内皮下给予125 mg/kg的辣椒辣素.对所有雌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灌注速度为0.04 ml/min,大灌注容量为0.60 ml.测压参数包括诱导出现排尿反射的容量阈值或压力阈值,膀胱顺应性,膀胱收缩幅度,收缩次数及收缩间隔.NGF灌注溶液为20.0 mg/ml的NGF溶于10%的二甲基亚砜配制成0.5 ml,而对照灌注的溶液为0.5 ml的10%的二甲基亚砜.膀胱灌注后保留1 h.结果:NGF可使Wistar鼠膀胱收缩次数增加111%(NGF组5.7次,对照组2.7次,P《0.05),可使容量阈值降低41%(NGF组0.224 ml,对照组0.412 ml,P《0.05);而在Sprague-Dawley鼠中无此表现.提前给予辣椒辣素可增加容量阈值59%,但不能改变NGF的膀胱过度活动诱导作用.作者认为,膀胱内灌注NGF可急性诱导Wistar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出现,但对Sprague-Dawley鼠无效.由于C传入神经毒素辣椒辣素不能改变NGF的作用,提示Aδ传入神经在NGF诱导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起重要作用.(吴士良摘译顾方六校)
-
膀胱黏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 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膀胱区或耻骨上区疼痛,尿急、尿频、尿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为0.1%~1.0%,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国家的发病率报道有所不同[1-4].IC尚没有一种确实可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毒素(BTX-A)是肉毒杆菌在繁殖中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Smith等[5]、Liu和Kuo[6]对IC患者进行BTX-A膀胱黏膜注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对58例IC患者进行膀胱黏膜下BTX-A注射治疗,并随访其疗效,报道如下.
-
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外科应用的新进展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s,BTX)是肉毒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属于一种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死亡率很高的肉毒毒素中毒.根据毒素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E、F、G 7个型,C型中再分为C1和C2两个亚型.其中A型的结构、功能已较清楚,20世纪70年代已被开发并逐步试用于临床,目前对某些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
-
肉毒毒素注射应用须知
肉毒毒素是一种锌依赖的肽腱内切酶,属于强力、不可逆的、可致死的神经毒素,并又是一种较强的肌肉松弛剂.自1989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临床以来,至今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特别是皮肤美容整形科,使用更为普遍.
-
细胞因子和凋亡相关基因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有以下推测: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毒素.
-
反义寡核苷酸阻断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转运载体表达的大鼠对MPTP反应性的改变
研究表明多巴胺转运载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是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特异性载体,DAT选择性摄取MPTP进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造成神经元损伤.DAT表达水平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众多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多巴胺转运载体的多态性可能与PD遗传易患性有关,但尚有争议,也缺少直接的证据.我们采用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转运载体表达,观察大鼠对神经毒素MPTP反应性的改变.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Meige综合征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患者 女,66岁.因"渐进性双眼睑痉挛和口下颌不自主运动9年余"入院.该患于57岁时因自觉双眼干涩而时常眨眼,后发展为双眼睑频发痉挛,口、下颌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同时伴有轻微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情绪紧张可使症状加重.无神经毒素接触史及家族性肌张力障碍疾病遗传史.曾接受抗胆碱能类、苯二氮卓类药物,氟哌啶醇及安坦等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均未获得满意效果.
-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是指共生于人体消化道中的大量微生物,GM紊乱和多种疾病有关。近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和AD模型小鼠的GM是紊乱的,GM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某些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或神经毒性物质可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影响神经功能。其中的毒性物质包括氨气、蓝细菌产生的β-N-甲氨基-L-丙氨酸、蛤蚌毒素、α类毒素和淀粉样蛋白等。GM异常引起的海马和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降低和进行性认知功能丧失有关。GM失调产生的内毒素可诱发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是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重要的风险因子。AD和2型糖尿病也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益生菌、益生元和中药可调节GM,有实验表明它们可缓解AD患者或模型小鼠的症状。然而,它们对AD的防治效果如何,以及通过GM发挥防治AD作用的机制细节尚待更多的研究。
-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的临床前行为药理学作用
概述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是一种相对说来比较新型的滥用药物,对其行为药理学作用知之甚少.本综述的目的是,确定它是否代表一类新型滥用药.对于多种动物说来,MDMA是一种选择性5-HT神经毒素,但在大剂量使用时则表现为突触前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和乙酰胆碱(ACh)的强效释放剂,和/或重摄取抑制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药理学作用.药物辨别研究表明,MDMA及其相关药物能够产生独特的内部感受性作用,并据此分类为内感受原(entactogen)性药物.虽然MDMA的特异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是其他行为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点.MDMA可以引起条件性位置偏爱,但在自身给药行为中不是强效的强化剂.这些独特的行为效果可能是当前MDMA流行的原因.MDMA已列名在黑市的迷魂药中,正如其他药物也能见于迷魂药的名单上一样.
-
赛洛西宾的毒性与应用
赛洛西宾(psilocybin,PY)又名裸盖菇素、光盖菇素、裸头草碱,是一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其结构属吲哚生物碱类,是色胺衍生物,命名为二甲基-4-羟色胺磷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