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扫描:增加儿童患癌风险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儿童接受CT扫描,会明显增加患白血病和脑癌的风险,不过其几率并不高.研究人员表示,此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儿童要完全规避CT扫描.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诊断严重的头部损伤时,CT扫描是很关键的步骤.但是,这种扫描应该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且,要将辐射剂量调到低.
-
双源CT低剂量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率<65/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CABG术后患者6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2例)和B组(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0例);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图像质量极好,2分=图像质量好,3分=图像质量一般,4分=图像质量差),并记录2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总有效剂量值(ED)及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2组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共139支,平均随访(14.1±9.3)年.其中A组71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3±0.7)分;B组68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4±0.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7.8±2.1) mSv和(2.3±0.3) mSv (P< 0.01),DLP分别为(505.1±113.5) mGycm和(225.4±29.8) mGycm(P< 0.01);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6.1±1.7) mSv和(1.5±0.8) mSv (P< 0.01),DLP分别为(480.8±121.9) mGycm和(90.2±19.2) mGycm(P<0.01),CTDIvol分别为(48.1±8.9) mGy和(2.8±0.9) mGy (P< 0.01).在对比剂总用量方面,A组(74±12) ml与B组(70±8) ml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随访具有可行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比较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与普通螺旋扫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对101例患者应用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扫描,114例患者应用普通螺旋扫描,分析2种扫描模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1分为优秀,4分为不能诊断;由2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单独对所有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1.67±0.39)mSv和(4.92±1.32) mGy,普通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5.08±1.419) mSv和(31.68±15.45) mGy,2种扫描模式的ED和CTDIv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uble flash螺旋扫描不可诊断节段比率为0.57% (7/1219)低于普通螺旋扫描冠脉不可诊断节段比率0.72% (10/1381),但2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和30%两个时相图像伪影互补17.8%(18/101).结论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保证较高诊断的图像质量.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成像 Double flash扫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颈段食管异物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的应用研究
食管异物是医院急诊科较常见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其中以颈段食管常见,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大多采用食管镜取出或手术治疗。尽早明确有无异物是诊断的关键,如有异物应尽早明确异物性质、部位对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传统检查手段为食管钡餐造影,但其诊断效果并不理想,有易漏诊、难直接准确显示异物形态和周围有无并发症等缺点,还可能导致二次伤害[1,2]。文献[3,4]报道多层螺旋 CT (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 MSCT)以其较高的密度、空间分辨率、容积扫描、可任意角度多层面重组的优势,对食管异物的诊断应用有明显优势,即能直接准确显示食管异物的大小、形态、部位及有无并发症等。但是较常规食管钡餐造影的X线辐射剂量大,因此食管异物的CT应用有一定的适应证,但若能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就可以扩大适应证的应用,近来是研究的热点。文献[4‐7]报道降低附属剂量多采用降低管电流,而未见降低管电压或二者联合降低应用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利用联合降低管电流及管电压的M SC T检查在颈段食管异物诊断的应用,并与常规扫描对照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分化型甲癌患者131碘治疗后体外辐射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碘治疗后的体外辐射水平,以期确保周围人群辐射卫生,为规范开展分化型甲癌患者131碘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8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和术后口服放射性131碘溶液治疗,分别于口服放射性131碘溶液即刻、服药后1d、后3d、后5d、后7d测量距离患者5cm、50cm、100cm和200cm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时相点随着测量距离的延长辐射剂量当量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距离处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辐射剂量当量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癌患者131碘治疗后体外辐射水平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和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服药7d后距离200cm处体外辐射水平基本达到无需特别防护的要求。
-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测量与分析
目的 了解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手术中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为制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工作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451B电离室巡测仪和SG-102环境X-γ剂量率仪直接测量植入125Ⅰ粒子源的患者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结果 保守估算口腔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患者125Ⅰ粒子植入手术操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分别为:1.2 mSv/a(佩戴防护用品)、0.07 mSv/a(佩戴防护用品)和0.2 mSv/a(未佩戴防护用品),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年剂量限值.结论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手术操作人员可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重视潜在照射的危险性.
关键词: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
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在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头颈联合CTA 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IQEnhanc)对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在我院准备行头颈联合CTA 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A 组:采用中螺距0.984,B组采用大螺距1.375,开启IQE.其他扫描参数设置相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颈总动脉和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值、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值(ED),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15±0.48和3.4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5).B组图像明显优于A 组图像.2.A、B两组图像颈总动脉,主动脉CT 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421.52±19.38和419.42±19.27Hu、407.86±15.44和405.56±15.87Hu,11.96±1.49和12.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B两组ED值分别为4.58±1.35和4.06±1.1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增加管电流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B组剂量低于A 组.结论:在头颈联合CTA 检查中,使用大螺距结合图像增强采集系统缩短了扫描时间,减少了颅内静脉回流伪影,得到均匀一致的动脉图像,保证同等管电流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诊断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了20%左右.
-
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用于肺部小结节扫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小结节患者78例临床资料,先后进行常规剂量CT扫描及低剂量薄层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扫描结果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薄层CT扫描结节检出率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薄层CT扫描权重CT剂量指数(CTDlw)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诊断肺部小结节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有效减少扫描辐射剂量.
-
颈部能谱CT与常规CT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差异分析
目的 分析颈部能谱CT与常规CT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颈部CT检查的118例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检查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CT扫描,研究组(65例)采用能谱CT扫描,对比两组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 两组辐射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噪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是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部能谱CT与常规CT扫描辐射剂量相当,但是能谱CT图像噪声少于对照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
-
PCXMC在介入放射学估算患者受照剂量中的应用
在介入放射学中,由于X线照射条件复杂,角度变化多样,对患者有辐射风险,特别是有效剂量的估算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通过体模实验,验证PCXMC软件在介入放射学中估算器官剂量的准确度,为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提出了相关软件测评的参考意见.
-
64排螺旋CT不同剂量条件下心脏成像质量的物理量化评价
本文针对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模式,设计了6组不同的扫描参数,对能够进行规律性搏动的心脏体模进行扫描,对图像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对不同剂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
模拟组织深度随呼吸幅度变化剂量测量水箱的研制和应用
介绍一种新型多用辐射剂量测量水箱,应用该水箱可以模拟放射治疗中病人呼吸引起的组织或肿瘤深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剂量测量,从而获得该病人放疗时的"组织深度波动因子"用来校正放疗时肿瘤或组织的吸收剂量,使治疗时的肿瘤吸收剂量更准确以提高治疗效果.
-
头部不同头围受检者CT低剂量扫描参数优化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头围受检者CT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对270例行颅脑扫描的患者按头围大小不同均分成Ⅰ、Ⅱ、Ⅲ3个组,每组再按扫描层面不同随机均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患者行常规280mA扫描后,经患者同意,分别以240mA、200mA、160mA、120mA对每个亚组的特定层面进行扫描,同时在图像上测量SD值,由3位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使用5分制评分,综合评分结果计算出不同头围、不同剂量下5等级的图像数,并统计比较各组间图像质量评分,评价SD值及剂量指数(CTDI)的差异性.结果 各等级图像数在3个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01),Ⅰ组:120mA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图像质量差;Ⅱ组:120mA、160mA与其余各组比较,图像质量差(P< 0.001);Ⅲ组:120mA、160mA、200mA图像质量均差.质量差的图像评分均值均<3分,SD>4.5,不能达到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280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Ⅰ组160mA扫描优,即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剂量低,较常规280mA剂量降低约423%;Ⅱ组200mA扫描优,剂量降低约27.9%;Ⅲ组240mA扫描优,剂量降低约14.3%.SD值≤4.5为宜.
-
CT剂量表征量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对于CT剂量表征量的用法和解释有很多分歧,存在着患者剂量表征量使用不规范;与其他放射学检查做剂量对比时,无可比性等问题.本文就CTDI及其引申量的定义和使用等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统一测量方法,标准化剂量表征量的建议.
-
单管FDG合成装置功能拓展
本文针对单管FDG(氟脱氧葡萄糖)合成装置每次使用都必须打开屏蔽箱更换反应试剂瓶和产品纯化柱等问题,通过对单管FDG合成装置进行功能拓展,增加连续生产批次,提高FDG总产量,提高设备使用安全性,同时减少工作人员的辐射吸收剂量.
-
合理运用DR平板探测器特性
本文通过对DR平板探测器的温度适应性、定期校准等特性的分析,说明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平板探测器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影像质量、降低辐射水平、延长平板探测器使用寿命.
-
CT检查中患者防护方法的对比
目的 了解CT检查中不同的防护方法、患者非检查部位辐射剂量的差异,选择有效的防护方法.方法 应用标准水模,采用幼儿胸部及成人鼻窦扫描方式,分别测量检查部位以外不加防护、单面遮盖铅床单、双面遮盖铅床单辐射剂量.结果 经过测量得出,单面遮盖可以使患者非检查部位辐射剂量减少60%以上;双面遮盖则减少80%以上.结论 工作人员运用正确、有效的防护方法,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双面防护的方法,可保障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小.
-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扫描技巧
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检查过程中,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的扫描方法.
-
放射卫生防护探讨
X线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同时,其辐射损伤也是伴随存在的一大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放射卫生防护是个永恒的课题.本文试从X线防护的依据、目的 、原则、方法 、措施等方面作简要的探讨.
-
介入放射设备配置的X射线防护技术及其应用
介入放射医生在做介入手术时,长时间的接触X射线,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同样也受到X射线的损害.所以如何减少介入医生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是厂家生产介入放射设备和医生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都必须注意的问题.下面就各种X射线防护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介绍,供介入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