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大淋巴结增生(附1例报告)
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淋巴组织的良性肿瘤.现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病历资料患者,男,36岁,已婚.因胸闷、胸痛1周,来院就诊,查体右上肺呼吸音稍弱,其他未见异常.后前位胸片显示右肺上野3cm×3cm圆形阴影,密度中等、均匀,上缘模糊,其余光滑;侧位片显示胸骨柄后部半圆形阴影,边缘锐利,与胸壁呈现钝角.实验室检查拟诊为包裹性胸膜炎,并嘱患者到外院做超声检查,予以短期随访.外院胸部超声检查提示非积液性病变.
-
胃癌淋巴结增生与p53、nm23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是人们研究较深入的基因,突变型p53促进细胞的转化[1] .nm23基因的存在缺失、扩增和突变,与肿瘤的转移有关[2] .我们对87例胃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胃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癌转移与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
-
极罕见的致命性气管Rosai-Dorfman病:NF-κB作用探讨
Rosai-Dorfman病,亦称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由美国Rosai和Dorfman于1969年首次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为双侧无痛性颈部淋巴结增生以及低热、ESR增快、白细胞增多和高γ球蛋白血症.
-
腹膜后淋巴结Castleman氏病1例
病例介绍患者,男,19岁.因乏力、低热2个月于2006年5月8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低热(<38.0℃)症状,并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疲乏、轻度贫血等.行彩超检查发现腹腔动脉干左侧,脾动脉附近有3.8 cm×3.3 cm×4.87 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临床怀疑淋巴结核或淋巴瘤.按抗结核治疗1个月无效.按淋巴瘤实验性化疗,低烧、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改善,但腹内肿物未见明显缩小.行腹部穿刺取病理,诊断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由于穿刺取样局限性,建议患者行剖腹探查,明确性质,以便进一步治疗.于2006年5月11日行剖腹探查术、腹膜后肿痛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腹腔动脉及腹主动脉左侧与胰体上缘之交角处,肿瘤约6 cm×8 cm,有完整包膜,光滑完整,行整块切除,术中冰冻病理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结Castleman氏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术后抗炎对症治疗,患者于2006年5月22日拆线出院,出院时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症状消失,体重恢复.
-
左肾上腺区局限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一例报告
患者,男,40岁.因头昏心慌1个月余,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肿块入院.查体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b 139 g/L,WBC 11.1×109/L,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18,血小板146×109/L;尿常规正常;血浆球蛋白33.4 g/L,A/G 1.3,血糖正常;尿VMA正常.B超检查示胰尾后方、左肾内上方可见10.1 cm×7.9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壁厚.CT示左肾上腺区7.0 cm×9.0 cm×8.0 cm稍高密度软组织块影,边界清楚,略分叶,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CT值30.1~49.0 HU,增强扫描示病灶大部呈均匀强化,CT值57.8~93.8 HU,左肾受压向后外方移位,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征.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一例
患者女,81岁,因发现右腋下无痛性肿块1个月于1999年8月24日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72次/min,血压136/82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颌下、颈两侧、锁骨上、双腋下及腹股沟均扪及直径为0.5~1.5cm的淋巴结,质中,无触痛,活动可;右腋下可及一直径约5.0cm的实性肿块,表面光滑,界清,局部无红肿、破溃,活动可,无明显压痛,无波动感及搏动感;心、肺、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25.6×109/L,中性0.62,淋巴0.33;白蛋白35g/L,球蛋白32g/L,免疫球蛋白IgG 16.1g/L,IgM 0.7g/L.B超示肝脾轻度肿大.局麻下行右腋窝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约4.5×2.5cm,呈肾形,质中,暗红色,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后纵切观察:切面灰白、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未见钙化灶.冷冻切片示淋巴结增生,无需行腋窝清扫,结束手术.标本石蜡切片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分支状小血管弥漫性增生,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核型欠规则,有一定异型性,有丝分裂相可见.血管壁与细胞间有PAS阳性无定形嗜伊红物质沉淀(图1).免疫组化示:T细胞标记CD(++),CD45RO(++);B细胞标记CD20(-),灶性(+)(图2),CD45RA(-).术后患者恢复好,随访4年仍健在,局部无复发.
-
盆腔Castleman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临床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在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预后良好[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于2011年收治了1例盆腔Castleman病患者,现对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对该病进行分析.
-
眼眶Castleman病一例
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病、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症,是一种慢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该病在临床较为罕见,眼部更是少有累及.早一例累及眼部的Castleman病是由Gittinger[1]报道,国内仅罗清礼等[2]报道4例泪腺Castleman病伴颌下腺受累.我院收诊1例Castleman病累及下直肌,现报道如下.
-
气管内Castleman病1例
Castleman病是一种淋巴结增生相关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症状无特异性,常误诊为肿瘤或转移性肿瘤,因Benjamin Castleman于1956年首次描述而得名。
-
巨大淋巴结增生2例
1 病历介绍例1: 女, 48岁. 20年前体检时发现右胸腔内有一肿物, 于某医院行手术治疗. 术中诊断为右肺癌, 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巨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10年后摄X线片发现右胸腔内有一肿物(与10年前在同一位置)约2.0 cm×1.5 cm, 无任何症状, 未治疗. 又过10年肿物约4.0 cm×3.5 cm, 伴消瘦、乏力, 来我院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中叶根部, 生长在中叶支气管周围, 中叶动静脉间. 行肿物及右肺中叶切除术, 术中出血较多, 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病理诊断为巨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罕见的Chediak-higashi综合征误诊报告
1病例资料男,5岁.因反复发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7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儿于2002年2月相继2次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高达40℃,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体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2次胸骨骨髓穿刺疑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予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
-
腹部Castleman病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腹部Castleman病4例,女3例,男1例.均行X线、超声、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病灶为单发,肾形或椭圆形,均有完整的包膜,可见条状、绒毛状或珊瑚状钙化;超声以低回声为主,可见点条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T平扫示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周围有点条状影,增强肿块与周围点、条状影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肿块不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见到肿块内出现条状、树枝样钙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误诊1例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又称Castleman病,临床上极为罕见,容易误诊.我院近期收治1例,曾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和肝硬化腹水,现报道如下.
-
胸壁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
病人男性,45岁.以"发现左前胸壁肿物2年"为主诉人院.病人于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前胸壁肿物,约鸡蛋大小,无痛,无其他不适.肿物逐渐增大,偶于劳累后感觉左上肢酸胀.
-
4例肾上腺区局限性Castleman病临床诊治分析
探讨肾上腺区局限性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区局限性 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4例肾上腺区局限性Castleman病均顺利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个月~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Castleman病临床上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终确诊依靠病理诊断。病变可发生在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肾上腺区罕见,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关键词: Castleman病 肾上腺区肿瘤 淋巴结增生 -
Castleman病4例病理分析回顾及鉴别诊断
Castleman 病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于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故对于它的诊断以及治疗上就有一定的困难.该疾病1956年由 Castleman 在研究胸腺肿瘤时首先发现,并进行报道及命名.当时作者以"局限性纵膈淋巴结增生"为题发表,后来认识到该疾病可以累及众多部位,,包括纵膈外淋巴结以及原来没有淋巴结的部位,所以现在比较普遍用"Castleman 病"这个诊断名词.
-
反复高热、皮疹、关节疼痛伴铁蛋白增高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7岁,因高热半个月,伴关节疼痛入院.半个月前因着凉后开始发热,体温在39℃~40℃之间,下午及夜间明显,无寒战,伴有轻度咽痛.四肢关节痛,其中双侧踝关节、右膝部及腕关节有轻度肿胀.皮疹时隐时现,就诊时双上肢可见散在大小不等暗红色丘疹,偶尔咳嗽、无痰.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静点1周青霉素无效,改用西力欣静点1周,病情未见好转,高热不退,故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我科.既往3a前该患者也曾有一次高热,持续2个月余,未明确诊断,伴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穿刺为淋巴结增生、淋巴结炎.查体:体温39.4℃,血压14/12kPa,呼吸20min-1,脉搏120min-1,急性热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一般状态尚好,神清语明,呼吸略促.
-
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7例临床特征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肝脏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观察到PBC患者可伴发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对熊去氧胆酸(urodeoxycholic acid ,UDCA)应答不佳的PBC患者其病死率明显升高[1]。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PBC患者有重要意义。慢性肝病特别是在PBC患者中,可以见到腹腔淋巴结肿大(lymphadenectasis ,LA)。免疫性肝病患者早期可见肝肠韧带内淋巴结增生,可能与机体免疫损伤相关[2],而对其与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意义的研究尚鲜见报道。
-
胸内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1例
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细胞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临床分为局灶性和多中心性两型,病理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三型.Castleman病以胸内纵隔为常见,也可见于腹腔或颈部等处.由于本病临床上罕见,时有误诊.现将本院2009年4月收治的1例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报道如下.
-
肠系膜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3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3年,1个月前自己扪及中上腹肿块。全身情况好,无发热,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B超示中上腹5 cm×7 cm肿块。CT示肠系膜淋巴源性肿瘤。剖腹探查,见肠系膜根部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