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中改变体位使硬膜外导管移位致呼吸停止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44岁,56kg,ASA Ⅰ级.查体发现"左卵巢肿瘤、节育环移位"入院,拟行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卵巢肿瘤切除、节育环取出术.以往无其他病史,术前BP、HR、血凝RT及心电图正常.
-
婴幼儿气管插管的护理4例
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急危重或手术后的患儿的有力措施.婴幼儿的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气道短细,所以对其气道的护理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护理不当易导致导管移位、脱出、阻塞等意外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救治成功率.
-
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31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住院检查及随访.结果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发生率为25.8%.原因与原发病、年龄、腹膜透析管植入技术有关.通过导泻、练习下蹲运动、导丝复位可避免导管移位.结论腹膜透析植管术中及腹透操作过程中应积极防止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及时发现导管移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保证腹膜透析顺利进行.
-
利多卡因用于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复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6年1月在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共812例。将2007年1月—2008年5月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08年6月—2016年1月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与不同导管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率与导管移位复位成功率。结果在相同治疗方案的患者中,Tenckhoff直管移位发生率均较鹅颈直管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同腹膜透析导管的患者中,两组导管移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治疗方案的患者中,Tenckhoff 直管与鹅颈直管移位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同腹膜透析导管的患者中,两组鹅颈直管移位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enckhoff直管移位复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提高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的非手术复位成功率效果明显。
-
4种体位方式对腹膜透析术后早期导管移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腹膜透析患者置管术后运用4种体位方式对患者进行腹腔冲洗,降低腹膜透析术后早期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方法:将120例首次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均于24小时内使用1.5%乳酸盐腹膜透析液进行腹腔冲洗,冲洗方式均为利用重力作用方式,每日1次,连续5天.A组(30例)采用去枕平卧位方式冲洗腹腔;B组(30例)采用坐位方式冲洗腹腔;C组(30例)采用立位方式冲洗腹腔;D组(30例)采用半卧位方式冲洗腹腔.结果:通过对四组患者导管位置进行评分比较,所得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评分优于其他3组(均P<0.05),四组患者在进行术后腹腔冲洗时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优于其他3组(均P<0.05).四组患者均无伤口渗液、腹腔出血、相关感染以及疼痛使用药物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四组患者中平卧位和半卧位容易引起便秘的发生.结论:采用立位方式对患者术后进行腹腔冲洗可减少术后导管移位的发生,不会增加患者的便秘和疼痛感,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没有任何禁忌证的情况下,腹透护士可将腹透液悬挂于输液架上,利用重力作用对患者采取立位的方式进行腹腔冲洗.
-
非手术法腹膜透析管复位护理技巧在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上海瑞金医院腹膜透析管移位的发生情况及非手术复位的护理经验. 方法 分析上海瑞金医院腹膜透析患者2007~2011年5年内导管移位发生原因,并根据腹腔段导管形状分成直管组与卷曲管组比较2组导管复位情况. 结果 ①5年内发生导管移位患者48例,占总人数的14.96%.②直管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为12.64%,卷曲管组发生率为29.55%.③分析导管移位原因便秘占首位.④发生导管移位后采取非手术方法复位成功率为75%,其中直管组非手术复位成功率为97.10%,卷曲管组为15.40%,直管组的非手术复位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卷曲管组(x2=33.790,P<0.05).结论 发生导管移位后可先使用非手术方法复位.
-
应重视腹膜透析置管及其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
建立持久、安全的透析通路是慢性腹膜透析成功的关键.虽然腹膜透析植管技术简单,但导管相关并发症仍时常导致腹膜透析技术性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不同透析中心之间导管结局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导管的选择、术者技术水平、经验和中心的条件密切相关.某些导管相关并发症与初的置管技术以及后期的管理不足相关.例如:导管移位、出口感染、腹膜炎等合理选用导管及掌握不同类型导管的插入技术是腹膜透析导管的成功置入,保证腹膜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
失效模式分析在PICC导管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PICC固定的管理,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FMEA方法,组成团队,分析PICC置管及维护流程,确定对导管维护流程的子流程导管固定进行失效模式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导管移位的改进措施.结果 实施FMEA后(实验组)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移位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对照组)的32.3%下降到10.26%,两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X2=43.61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发生率.
-
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正位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461例肿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32例出现导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对伴有导管内凝血者先正位后溶栓;伴有静脉血栓者充分抗凝成功后再正位。正位可采用脉冲式注入同时送管法,若失败可插入同型号导丝再正位;也可经患者同意直接插入导丝正位。结果32例中无意中发现导管移位的有20例,多于因客观因素发现者(P=0.04);肿瘤部位与导管移位有关(P=0.01);患者的发病年龄、置管肢体侧向及穿刺的静脉与导管移位无关(P>0.05)。正位成功26例(81.25%)。正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置管的静脉而无关。结论PICC置管时的导管异位和留置期间的导管移位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应定期行X线和置管静脉超声波检查。建议厂家按移位发生比例生产单包装导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正位成功率。
-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
目的 通过改进护理措施,减少和避免PICC导管移位并发症发生,延长PICC留置时间.方法 收集本科2011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置入PICC患者资料,分析PICC导管移位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43例PICC留置患者中6例发生导管移位,主要原因包括:肢体过度活动、体位影响、固定不妥.护理对策: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改良导管固定方法、重视换药、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结论 PICC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常有发生,对医护人员进行有目的 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置管后维护和护理,以及加强患者置管后的自我维护意识,是延长PICC留置时间、防止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
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分析及处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1]。因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已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2]。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仍有可能发生导管堵塞、感染、异位等并发症[3],其中置入导管时发生导管尖端异位较常见,其发生率可达34.2%[4]。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148例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移位颈内静脉的有13例。我们对13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术后镇痛硬膜外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
目的改进硬膜外导管固定的方法,以防范由硬膜外导管移位导致术后PCEA镇痛的失败.方法本组120例,在确定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后,随机分为2组:Ⅰ组60例采用传统固定方法;Ⅱ组60例采用新固定方法.结果Ⅱ组硬膜外导管移位率(6.7%)明显低于Ⅰ组(30%),P<0.01.结论新固定方法能有效降低硬膜外导管移位导致的术后PCEA镇痛的失败,确保其镇痛效果.
-
口腔护理技术的应用进展
口腔护理技术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但是对于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常规的口腔护理却难以将口腔清洁彻底,易造成细菌滋生繁殖,甚至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1] ,而且每次进行口腔护理时,都要松解固定器,易造成导管移位甚至脱出,不仅影响呼吸机的通气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我科将2007年1月-2009年3月80例有创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头皮针冲洗口腔代替常规的口腔护理方法,降低了VAP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
VVI型起搏器导管移位至右房一例
患者,房风琴,女,56岁.主因头晕、心悸、胸闷半月入院.经holter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2000年12月13日在我院植入永久性VVI起搏器.操作常规消毒,从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心内导管固定于右室心尖部.
-
硬膜外术后镇痛泵导管固定方法
随着患者对术后镇痛要求的提高,术后镇痛已成为麻醉学的一部分.镇痛的方法很多,大多采用镇痛泵镇痛.因硬膜外导管移位可致镇痛泵镇痛失败,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硬膜外导管固定方法,经术后随访导管移位率低,固定牢固,现介绍如下.
-
弹力丝袜在PICC导管加固保护中的应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a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1].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肿瘤病人治疗间歇期需带管出院,若导管固定不妥,易发生导管移位甚至脱出.而一旦导管移出体外,则需重新置管,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我科近年来应用弹力丝袜加固保护置管部位,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固定小技巧
我科2012年2月开始广泛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直型),该型留置针有针芯自动保护装置可避免针刺伤和血液污染;无延长管,不存在因延长管相关因素导致的堵管现象,所以在临床广泛使用.实践中发现,其针座部位是固定的重点,因为针座处直接连接肝素帽或输液管,没有延长管的缓冲作用,重力牵拉很容易使针座处贴膜松动,发生导管移位、打折、脱出,导致非正常拔管.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细节,总结了固定技巧.现介绍如下.
-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相关概念、原因及防治措施.
-
采用运动方式成功复位腹膜透析漂移导管1例
腹膜透析因操作简单方便,病人独立性强,可在家中自行透析,适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慢性肾衰竭,尤其适用于老年、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者.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发生率在20%左右[1],严重影响透析效果.
-
介绍两种大静脉置管固定法
近年来,大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常因固定不牢而导致导管移位,严重的可使导管完全脱出,这样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还给病人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