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理论与胃肠动力改变
中医理论与胃肠动力改变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症状,可伴有其他官能性症状.胃肠动力紊乱与中医"脾"、"胃"功能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主受纳,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中焦脾土失运,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是以上吐下泄".因此胃肠动力紊乱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大多数与脾胃功能异常有关.
-
胃肠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十分常见,其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目前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但部分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另外,由于药物耗资的迅猛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引起了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忧虑.故探索实用、经济、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采用胃肠起搏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收集近期文献,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从胃肠起搏的原理、方法、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在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诸方面进行综述.
-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理论研究
1理论探讨1.1对"胃肠动力"的认识西医学认为,胃肠动力功能是消化系统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功能正常与否同各种胃肠激素、脑肠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功能紊乱常会引起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临床中以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性胃轻瘫(DGP)、肠易激综合征(IBS)为常见.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70例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0例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在< 18h和18h~24h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能够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80例小儿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分析
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方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神经性厌食、全身性疾病所致胃肠动力紊乱中出现,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并偶伴有精神、神经症状,不及时控制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1-2].我院采用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并与使用多潘立酮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常见于胃部手术后[1].本研究拟通过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健胃愈疡片对妊娠妇女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的治疗作用
目的 评价中成药健胃愈疡片对妊娠或不适宜经典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等特殊人群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入选标准为患有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基本症状的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患者,以72例孕期4~26周、病程6~20个月的妊娠妇女作为治疗组,采用健胃愈疡片治疗;以64例病程为6~48个月的普通成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和铋剂四联用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2组疗效显著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反酸、腹胀胃肠动力紊乱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改善率略高于对照组.结论 健胃愈疡片治疗胃酸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变症状有较高的普及推荐使用指数.
-
二苯乙烯苷对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HSG)对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WHO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使用二苯乙烯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同样外观的维生素B2做安慰剂治疗,一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接受一个疗程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12%,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腹胀、餐后不适、早饱、恶心、上腹部疼痛、便秘的改善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反酸症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苯乙烯苷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具有保护作用。
-
中西医结合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接受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患者76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应用西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祖国医学疗法.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并评估两组的安全性.结果:肠鸣音排气时间中实验组在18h内恢复的有76.3%,对照组有39.5%;在肛门排气时间对比中实验组18h内排气的有50.0%,对照组有28.8%.上述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噩梦,1例出现戒断反应,2例手足麻木,1例男性患者服用吗丁啉后出现乳房发育、泌乳现象.实验组患者无上述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动力紊乱较之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有效,患者更易接受.
-
血管活性肠肽与某些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内在关联研究进展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系统中的一种舒血管因子和神经递质.目前的研究证明,VIP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阐明其机制对疾病临床表现的把握和治疗用药的遴选有重要价值.本文将VIP的分布和作用尤其与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病、急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内在关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腹部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功能性并发症.由于较长时间反复呕吐,不能进食,易误诊为机械性胃肠梗阻.及时准确诊治本病可避免肓目再手术,减轻患者痛苦.2000年-2006年共治疗9例,恢复良好,报告如下.
-
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它是胃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易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及时准确诊治腹部术后胃瘫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
-
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紊乱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胃肠动力紊乱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0例AP患者为病例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39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组(MSAP组,33例)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18例),并于同期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ASA)测量入院第1、3、7天的血清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各组中的水平,同时测量口盲传递时间(OCTT)来衡量AP的严重程度.结果:MAP组、MSAP组及SAP组血清MT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入院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MSAP组及SAP组血清VI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入院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TL水平与OCTT呈负相关性(rs=-0.534、-0.629、-0.468,P<0.05);血清VIP水平与OCTT呈正相关性(rs=0.464、0.326、0.671,P<0.05).结论:胃肠动力紊乱可能与胃肠激素异常有关,表现为MTL水平降低、VIP水平升高,且其改变幅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
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的尿毒症
我院1991~2000年收治的197例尿毒症患者中,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7例尿毒症患者中,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表现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46岁,其余166例为非首发胃肠动力紊乱患者,男108例,女58例,年龄26~83岁.31例以胃肠动力紊乱为首发症状的尿毒症患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非首发胃肠动力紊乱尿毒症患者,与年龄成反比.
-
咀嚼口香糖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咀嚼口香糖与剖宫产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口香糖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口香糖组的产妇术后立即给予木糖醇口香糖咀嚼3次,之后比较两组术后6~24 h恶心、腹胀等不适症状、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等差异.结果 口香糖实验组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6~24 h恶心、腹胀等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咀嚼口香糖能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方法简单、方便、安全,可以作为一种剖宫产术后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的辅助治疗,对于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有一定益处.
-
体表胃肠起搏器对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治疗
目的:分析评估胃动力功能障碍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经检查诊断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2例.应用泰士WCH胃肠起搏器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及症状积分的评估.结果: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症状积分为6.77±3.35较治疗前0.77±1.19明显改善(t=7.88,P<0.05),2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6.4%.结论:体表胃肠起搏器能有效改善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
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监测方法
胃肠动力障碍非常普遍,评价胃肠功能状态,以及解释胃肠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就临床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及其原理概述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讨腹部手术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改善效果.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对其进行分组(35例/组),Ⅰ组患者按常规西医标准治疗,Ⅱ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评估两组的胃肠动力紊乱改善情况.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的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胃肠动力紊乱症状,促进其术后康复,值得推荐.
-
胃肠电刺激和胃肠动力紊乱研究进展
胃肠电刺激治疗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此文就胃肠电刺激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及其在胃轻瘫、肥胖、大便失禁、便秘及慢性假性肠梗阻中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肠神经系统与重症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er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即使当今对疾病的诊疗技术已有高度的发展,SAP的病死率仍高达16.3%[1].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发现,在SAP的早期病程中即可出现胃肠动力紊乱表现如麻痹性肠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