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医学史教学思路与方法微探
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传载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成就,教学中一定要从课程本身优势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大化地重塑历史,使得中医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祖国医学这个伟大宝库,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有一定的把握.
-
解放后的北京中医进修教育研究
中医进修教育主要是对在职中医药人员进行的培训.它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适应性强,覆盖面广,适用于培训各部门、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药人员[1].
-
北京中医现代教育史上2所进修学校评述
通过对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办学情况(基本概况、生源与学制、师资建设)和教学情况(办学方针与课程设置、教学特点与方法)的介绍,评价了2所进修学校在现代北京中医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
清末太医院之整顿
太医院是自金迄清封建社会的高医药机构.清代末年,宫廷中已经开始接触西医.太医院中部分御医知识陈旧,不适应需要.宫廷医疗重点已开始向民间下移.在这种背景下,太医院为维护其一尊地位,从多方面进行了整顿,虽然略收成效,但终究风光不再,已不能挽回往昔的地位.
-
对张子和及其《儒门事亲》的考辨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之一,与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齐名,被后世共称为"金元四大家".《儒门事亲》是张子和学术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由它记录和反映的张子和创立的"攻邪"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效仿、发挥、研究者代有人出,对中医学的发展、进步产生广泛影响,甚至波及到国外.
-
浅谈"伏羲制九针"的讲解要点
在<中国医学史>或<针灸学>中讲授有关针灸的起源时,会涉及"伏羲制九针".大家熟知"神农尝百草",而对"伏羲制九针"则相对陌生,其实这二者均是中国医学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时,应阐明伏羲为何人、什么是九针、为何会有这一说法等内容.笔者试将讲解方法介绍如下.
-
明代上海的医学特色探究
以明代上海地区的医学为研究对象,挖掘医学史、学术史、地方志等相关资料,从学术承启、世家医学、中西会通、人文史料等角度着手,尽可能全面整理明代上海医学的内容,总结其成因与特色.
-
“医史互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医史互证,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源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文史互证”思想,又获益于当代文史学者卞孝萱、景蜀慧等的深入.它以医学(中医学)、历史学为出发点,基于医学史对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和史学对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的研究,汲取近现代科技史、新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的理论精华,多种途径彼此融合、互相证实,形成一种既贯穿古今又汇通中西的医史学研究方法.医史互证的研究思路,会对传统医学史的研究有所拓展.
-
中医骨伤科学说学派的研讨
对2002~2007年间中医骨伤科学说和学派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医骨伤科的起源与学派分类,对先秦、汉代、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的中医骨伤科学说学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
基于明确课程定位的《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中国医学史》教学团队基于明确课程定位,突出史为今鉴的现实作用.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突破口,整合知识模块,联系现实,系统讲解;科学设问,激发兴趣,培育历史思维能力;多媒体辅助,直观化教学,“复活”历史;利用时事、热点事件,链接历史与现实,不断优化《中国医学史》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上述实践,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
-
中国医学史课程虚拟实景实境教学法的应用
虚拟实景实境教学法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对课程涉及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综合形式将真实历史场景进行虚拟化还原和再现的方法.通过对包括重要历史人物、代表性著作、重大事件、地点场所、社会状况、文化形态、科技实力、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要素与特征的音影像的虚拟化还原和再现,为学生呈现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影响因素、发展规律等情景,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
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
中国医学史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近年来,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发掘优秀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平台,提高《中国医学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医史思维能力.
-
中国医学史形成性考核方式探讨与实践
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在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根据课程性质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原则,做好考核内容的设计,将考核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采用书面考核和口头考核的方法,增加学生互评、自评和小组评价等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
中国医学史本科教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高阶思维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思维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决策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医本科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特点,医史课程的教学应不断融入问题求解、批判考辩、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期望通过考核引导建立起课程内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步框架.
-
中国医学史课程实践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类专业的入门课,由于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缺乏,传统教学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不足,中医思维体系构建困难等,运用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广泛利用社会中医药文化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及课程相关资源,合理设计实践环节及训练项目,强化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与思维体系的构建培养,以确保学生在中医入门阶段形成对中医学的系统、科学认识,树立良好中医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
形成性评价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以形成性评价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有利于中医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以2016级中医各班为研究对象,从考勤、课堂提问、讨论、作业、中期考试、期末考试、社会实践方面教师评价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学生评教师.结果 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评信息,不断修正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兴趣,稳定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整合、协作创新、交流沟通能力.结论 通过“评价-反思-改进-再评价-再反思-再改进”,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提高了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质量,值得进一步推进.
-
浅谈中医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当代中医院校制教育偏重专业教育,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引入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国通识教育的历程,说明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的误区并提出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真正重视通识教育,开设具有中医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挖潜增效,开发原有课程潜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比例.
-
"经纬"教学法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研究"经纬"教学法是否适用于<中国医学史>的教学,选取2009级针刀专业67人做为研究对象,对针灸学部分采用"经纬"教学法,对中药学部分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对两部分的考核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P≤0.0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经纬"教学法的针灸学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的中药学组.说明"经纬"教学法适用于对<中国医学史>的教学.
-
简论《金匮要略》与风湿病源流
通过对<金匮>在风湿病源流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金匮>这本中医经典名著创立了风湿病痛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风湿病病因病机源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金匮>创建了风湿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给后人开拓了思路,并具有完善的风湿病治疗方法且一直影响着历代医家;在风湿病史上<金匮>对国内外的影响意义深远,对后世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金匮>"治未病"学术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风湿病预防保健工作.
-
伍连德博士与医学史巨著《中国医史》
伍连德(1879-1960)博士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史家、防疫专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为促进中国近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保存国粹,矫正外论”,伍连德博士与王吉民博士一起花费16年时间,广泛收集资料,用英文写成《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是中国学者第一部用外文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的著作,在国际医学史界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