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严重感染时的高分解代谢与营养支持
老年人多患有一种或多种重要脏器的慢性疾病,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感染,几乎均出现高分解状态,且代谢异常.对外源性营养底物利用率低,主要靠分解自身组织获取能量,其中对蛋白的消耗增幅大,可在短期内导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在前10天,2/3的氨基酸利用来自骨骼肌,以后更多地转向内脏.即使提供充足的营养,也不能完全阻止瘦体组织(无脂组织群)的分解[1].机体蛋白质过度消耗,直接影响组织结构和功能,使得治疗更加困难,感染难以控制.因此有效调节老年严重感染患者的代谢紊乱,及时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蛋白合成,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高分解代谢,进行手术时应给予营养支持.肝脏是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的主要器官,营养的选择很重要.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溶液可抗代谢并且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可作为蛋白质的来源.术后残存肝脏主要利用脂肪酸提供能量,过多的糖可抑制内源性脂肪利用.由于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易于被利用,且不在肝脏沉积,因而更可取.肝硬化患者注射甘油三脂后,游离脂肪酸及甘油有在体内聚集的趋势,因而应间断应用.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进行大的肝叶切除或进行肝移植时,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营养成分的选择、导管的护理以及对输注液体的限制,都是有效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前提,为手术成功的保障.
-
复方氨基酸20AA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同时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创伤、重症感染等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使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术后应激期蛋白分解代谢是临床外科面临的问题,这在较大手术后尤为突出.体内氮平衡由蛋白质的合成率和分解率决定,手术创伤越大,蛋白质合成率低于分解率的情况越严重[1].在高分解代谢中,消耗体蛋白所产生的能量支出估计为8%~14%,不超过20%.在体外支链氨基酸(特别是亮氨酸)能减少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增加肝和骨骼肌蛋白合成.故认为临床上补给高浓度支链氨基酸能更多地保留氮,改善氮的平衡,维持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临床效果.
-
危重疾病肌肉恶病质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等危重疾病时物质与能量代谢具有高分解代谢的显著特点,早期的蛋白高分解代谢可向重要器官提供游离氨基酸,有利于机体保护性调节反应,如供给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及糖异生,供给免疫系统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大量谷氨酸以适应其需要量的明显增加等.但是持续的蛋白高分解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占机体干重约50%的骨骼肌组织发生肌纤维蛋白分解,导致或加重负氮平衡,如累及呼吸肌,持续的机械通气又会增加相关的呼吸道并发症,累及心肌会导致心功能受损甚至下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不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正因如此,危重疾病时的肌肉功能状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
新型创伤修复促进剂--谷氨酰胺颗粒
谷氨酰胺颗粒(glutamine granules,商品名安凯舒),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批准的应用于促进创伤修复和抑制高分解代谢的新药.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胃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优越性日渐显著,由于伤后病人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病人处于负氮平衡,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
高分解代谢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初步建立
为更好地研究高分解代谢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建立了此疾病的动物模型.SD大鼠分成A、B、C三组,分别建立败血症模型、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和高分解代谢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败血症模型由腹腔中注入大肠杆菌而制成;急性缺血性肾衰模型采用一侧肾切除及对侧肾动脉夹闭60min而制成;高分解代谢急性肾衰模型则在造成大鼠急性肾衰同时,从腹腔中注入大肠杆菌而制成.结果表明,高分解代谢急性肾衰鼠在术后出现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且与败血症和急肾衰组相比,前者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钾在术后明显增高,而二氧化碳结合力和体重明显下降,死亡率也较高,这符合高分解代谢急性肾衰的临床特点,表明所建立的高分解代谢急性肾衰模型是成功的.
-
疾病应激时的营养补充
患病时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处于高分解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因而有碍疾病的控制和机体的恢复,但此时许多临床医生常忽略营养补充,而仅以消除病因为重点,造成病情迁延,并发症增多,甚至影响预后.为此,提出笔者观点与临床医生共同商榷.
-
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激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随着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综合治疗的不断完善,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在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颅脑损伤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颅脑损伤后病人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病人处于负氮平衡,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而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此时的能量高消耗,所以应以胃肠内营养为主要营养方式.临床应用多的是鼻胃管插管,适用于要素饮食、匀浆饮食、混合奶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此类病人病情均严重,因此,由鼻饲引起的各种潜在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护士应掌握科学的鼻饲方法,预防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高营养需求状态而且常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并继发肠源性感染,甚至导致其他脏器出现功能障碍。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在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方面有显著疗效。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5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
由于高分解代谢危重病需机械通气患者,常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从而导致呼吸肌疲劳,易继发感染,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普遍存在撤机困难的问题.我们对5例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的探讨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伤后呈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保持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做好效果监测和相应护理,有利于损伤后脑组织的修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就我院从2005年1月~2007年6月对56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的方法、饮食种类、并发症及其预防介绍如下.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及护理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同时手术创伤和应激所引起的高分解代谢又可加剧营养不良,导致患者代谢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受损.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对免疫功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可尽量减少体内组织蛋白的丢失,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我科2005年8月~2008年8月对收治的128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EN)支持,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不同氮量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含氮量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等分成低氮量组和高氮量组,营养支持中分别给予不同的氮量摄入,检测营养支持前后氮平衡情况,统计治疗期内患者少尿、低氧血症、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高氮量组与低氮量组行TPN后6 d均较行TPN前1 d氮平衡情况明显改善(P<0.05);行TPN后第5,6天的氮平衡指数高氮量组高于低氮量组(P<0.05);行TPN后高氮量组发生少尿、低氧血症、胃肠道反应等治疗耐受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均高于低氮量组(P<0.05)。结论:高氮量营养支持能更显著地改善负氮平衡,但应密切监测患者肺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检验指标;低氮量营养支持对肺脏、肾脏的负担小,但应密切观察患者氮平衡情况的改善,满足患者高分解代谢的需要。
-
脑卒中病人鼻饲均衡膳食的观察体会
脑卒中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全身代谢平衡严重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能量代谢和高分解代谢,机体能量消耗及需求量增大.机体的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况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
程序化营养支持对严重多发伤病人的影响
严重多发伤病情复杂,常损伤头、胸、腹等多个重要脏器,机体发生以高能量消耗和高分解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紊乱,这种高代谢状态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可迅速导致营养不良,加重机体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1].营养支持是一种处理严重代谢紊乱的支持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医疗行为与治疗手段,因而寻找一种适合严重多发伤病人营养支持模式尤其重要.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的护理
鼻饲是经胃管把食物或药物送入胃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意识丧失,不能经口进食及高分解代谢,常发生营养不良[1].采取鼻饲既可经胃管给药,也可经胃管进食,以保证营养,保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现将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会出现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和糖耐量降低,呈现负氮平衡状态.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对维持胃肠道完整性,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分析如下.
-
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病程早期即有明显的营养消耗及高分解代谢.以往多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素,但费用高,并发症多,而肠内营养(EN)则是通过预先放置到空肠内的导管,向小肠滴入特制的肠内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