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学会科学“摸肚子”
那日,46岁的汪女士来到我的诊室.汪女士面色有些发白,出现黑便、呕吐已经3天.汪女士说,她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我请汪女士躺到检查床上,给她进行腹部触诊,于右上腹部摸到一个约核桃大的包块,并有压痛,我给予汪女士禁食、补液、抑酸治疗.几天后,汪女士来复诊,已不呕吐,但包块仍未消失.我仔细追问才发现,两年来,汪女士到大小医院看病至少有三、五次了,从来没有医生叫上床检查腹部的,我这次竟是头一回!我给汪女士申请了B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横结肠癌,已有肝脏和腹腔多发、广泛转移.
-
胃食管反流病知多少
胃食管反流病(GORD)指胃内容物进入食道使粘膜损伤来引起各种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强有力地抑制胃酸分泌,作为一个非常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来治疗GORD.然而,必须注意,这是错误的.食管酸暴露并不依赖于反流症状和内镜检查结果.一些胃灼热史患者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并没有效果.虽然症状表现严重,但内镜检查结果往往发现食管粘膜是正常的,抑酸治疗没有效果,因为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并不是胃酸反流.
-
第291例--晕厥、黑便
病历摘要患者女,72岁,家庭妇女.因"阵发性晕厥2 d伴解黑便1次"入院.患者于2002年4月2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伴神志不清,流汗,小便失禁,后自然苏醒,无抽搐、发热及呕吐.急诊胃镜检查: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窦憩室,胃黏膜贫血相.予补液,抑酸治疗.
-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治进展
一、定义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个亚型,是指存在与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传统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糜烂和(或)破损,且近期未接受抑酸治疗[1].
-
国产泮托拉唑钠治疗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除外肝病所致外)主要是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其主要止血措施为抑酸治疗.我们应用国产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了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双侧闭孔疝同时性嵌顿一例
患者女,65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不畅4d入院。以下腹部及脐周疼痛为主,呈持续性胀痛,无阵发性加剧,不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史,无其他疾病史记载,无手术史。门诊腹部X线透视提示肠梗阻。入院查体:T 35.7℃,BP 125/85 mmHg (1 mmHg =0.133 kPa),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明显膨隆胀气,未见肠型,全腹肌软,脐周及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叩诊鼓音,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双侧腹股沟区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考虑为粘连、肿瘤、肠扭转可能。入院后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抗炎、抑酸治疗,急诊腹部X线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小肠胀气扩张,可见数个长短不一、高低不平呈阶梯状液平,双侧腰大肌影及腹脂线清晰(图1),提示小肠梗阻;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渗液,小肠明显扩张积气,距回盲部约60 cm小肠嵌入左侧闭孔内,扩张疝环,持续缓慢均匀用力将小肠回纳腹腔,发现系小肠肠壁部分嵌入(图2~4),局部血供差,同时手法还纳时小肠壁部分浆膜撕裂,决定行部分小肠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左侧闭孔内口用丝线缝合2针关闭缺损;准备关腹前再次检查发现右侧闭孔小肠肠壁嵌入,同样手法回纳小肠,嵌顿小肠距回盲部约20 cm,嵌入肠壁血供可(图5~6),无明显血运障碍,行右侧闭孔丝线间断缝合关闭;术中证实为双侧闭孔疝同时嵌顿,两处闭孔内口大小约小指尖。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
特殊类型的子宫破裂2例
患者1 女性,73岁.因"腹痛1d,加重4h"于2OO8年4月7日人院.病史采集:耳聋,1+个月前白带增多.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4h前全腹呈刀割样痛,伴恶心、发烧、寒颤,呕吐2次.外院输液治疗疼痛未缓解.本院X射线立位腹片示:右侧膈下弧形低密度影,腹部肠管未见扩张及气液平面,腹部肠管少量积气.人院查体:T为38.8℃,P为100次/min,R为22次/min,Bp为120mm Hg/80mmHg,急性病容.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每分钟3~5次,未闻及高调肠鸣及气过水声.人院诊断:上消化道穿孔、腹痛原因待查.予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加替沙星及头孢吡肟抗感染,泮托拉唑40μg抑酸治疗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复查X射线腹片示:气腹.心电图示:窦速,T波改变.超声示:肝、胆、
-
以血便为首发症状的十二指肠腺癌误诊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1岁,因少量血便,腹痛3天于2000年12月10日入院,行大肠镜、气钡灌肠、胃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止血、抑酸治疗1周好转出院.5个月后又出现血便、腹痛2天于2001年5月23日第2次入院,便血量较第1次增多,仍行上述检查及盆腔CT未发现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8.7×109/L,血小板213×109/L;骨髓象无异常,对症治疗1周好转出院.
-
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的若干基础与临床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西方国家现已超过20%[1],我国GERD发病率也在增加.GERD典型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除此以外,还包括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咳嗽、声嘶、咽喉炎、肺纤维化,甚至龋齿等食管外症状.GERD有3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性疾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连贯性.
-
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短期疗效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性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合并Hp阳性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彭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8例RE合并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自愿接受Hp根治性治疗分为干预组(抑酸+促进胃动力+Hp根治性治疗,54例)和常规组(抑酸+促进胃动力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口干、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皮疹和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RE合并Hp感染患者采用Hp根治性治疗可协助提高短期临床疗效,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的稳定性
1988年首个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奥美拉唑上市后,先后有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上市并在我国销售.PPI已成为大多数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首选用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根除幽门螺杆菌(Hp)等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多个指南或共识推荐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出血)抑酸治疗使用大剂量PPI,大剂量PPI使用的稳定性值得探讨.
-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胆囊炎、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及胆石症等,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药物治疗和干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事关重大,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够十分准确的诊断用药.本文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进行分析探究.
-
吗丁啉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酸相关性疾病,与食管廓清能力下降、胃蛋白酶、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胆汁反流等因素相关。而研究证实,单纯性促动力治疗或抑酸治疗往往疗效欠佳,故积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1]。为了深入探究吗丁啉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7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平行研究,报道如下。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脓肿1例临床解析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6岁,主因“间断畏寒发热1个月余”收入本院。病史: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体温升至39℃,排稀水样便,口服中药效果不佳,至他院就诊,查便常规:白细胞(WBC)3~5/HP,考虑为肠道感染,予莫西沙星0.4g,1次/日,静脉点滴,当日体温降至正常,腹泻症状稍好转,静脉点滴3天后改为莫西沙星口服,0.4g,1次/日。于第6日体温再次升高至40℃,仍伴有腹泻,遂至另一医院就诊,考虑肠道感染,予左氧氟沙星静脉点滴,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腹泻停止,6天前出院。5天前体温再次升高至40℃,遂来本院急诊,查血常规:WBC 15.86×109/L,N 0.909,血红蛋白(HB)94g/L;尿常规:蛋白(PRO)++,红细胞(RBC)5~7/HP,WBC 1~2/HP;胸片:双肺小斑片影,炎症不除外;并抽取血培养,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点滴抗炎及抑酸治疗,此后每日下午仍有畏寒寒战,但体温较前降低,高为38℃。1天前行超声心动图:瓣膜病变(风湿性待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二尖瓣狭窄(极轻度)伴关闭不全(轻度),左房、左室增大,室间隔增厚。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痛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吸烟史。查体:体温36.2℃、心率87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稍苍白,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7次/分,律齐,心音可,心尖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右足水肿。 -
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研究
目的 观察研究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2月~ 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上清片治疗,观察组接受雷贝拉唑+莫沙必利+上清片治疗.应用Synectics Digitrapper便携式pH监测仪和Syn-ectics Bilitec 2000胆汁监测仪进行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反流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咽异感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可伴有咽异感症,两者具有相关性,给予抑酸治疗后疗效满意,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咽异感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受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蚀和(或)其他损伤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而幽门螺杆菌(Hp)是目前被认识的主要致损因素之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它被从胃黏膜中分离培养之后,对它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此之前,Schwartz的"无酸无溃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抗酸或抑酸治疗能使溃疡暂时愈合,但始终解决不了溃疡的复发问题.Hp的发现促成了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重大变革,在Schwartz的经典理论基础上,加入了"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复发"的新理念.随之而来的针对Hp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溃疡复发的几率,使溃疡病的治疗策略出现重大变化.
-
从循证医学观点看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明显减少溃疡病的复发.随着人们对Hp研究的深入,其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中的作用受到了重视.一种观点认为,Hp感染增加胃酸分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应该采取根除Hp的治疗,同时减少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带来的胃黏膜萎缩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根除Hp可能诱发GERD或者使部分人群的GERD症状加重.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干预治疗试验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应用循证医学观点阐述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联系,为选择临床处理提供了依据.
-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疗策略
对咽喉反流存在的问题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相关阐述。咽喉反流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阐明,仍需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与试验。
-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抑酸治疗的临床意义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因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时间使用抗炎、平喘、止咳及激素等,有时仍疗效较差.近年,胃-食管反流和哮喘的相关性引起了临床的重视.笔者观察了一组老年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抑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门诊经电子咽喉镜和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反流性咽喉炎患者72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实验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 mg,口服,1次/d)联合莫沙必利片(5 mg口服,3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瓜子金颗粒(20 g,口服,3次/d)联合金嗓利咽丸(60丸,口服,一日两次)治疗。两组疗程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12周后R S I及R F 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1),临床总有效率[93.o%(40/43)]优于对照组[53.5%(23/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动力药治疗反流性咽喉炎效果优于传统治疗,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