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管多重PCR体系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

    作者:陈汝芳;简艳红;崔金环;()洁甜

    α-地中海贫血(简称"α-地贫")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广东省普查资料表明[1],α-地贫杂合子发生率为7.3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的发生率更高.其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主要为α-珠蛋白基因大片段缺失(缺失型),少数为碱基替代,几个核苷酸缺失或插入(非缺失型)[2],常见的3种缺失型α地贫分别是东南亚缺失型(--SEA)、右缺失型(-3.7)和左缺失型(-4.2).东南亚缺失型自身组合或与左、右缺失型相互组合可分别产生致死性的Hb Barts水肿胎和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HbH病[3].

  • 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分子检测及血液学分析

    作者:蔡永林;郑裕明;汤敏中;李军;李少文

    本研究对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进行分子检测及血液学表型分析,以了解其检出情况及基因分布状况.采用单管多重gap-PCR技术检测3种常见的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采用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法检测β-珠蛋白基因17个位点的18种突变;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结果表明:81例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中有15例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占18.52%.共有9种基因型,包括6例(7.41%)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携带α-地中海贫血-1基因(--SEA/αα);8例(9.88%)携带α-地中海贫血-2基因,其中6例(7.41%)为右侧缺失型(-α3.7/αα),2例(2.47%)为左侧缺失型(-α4.2/αα);1例(1.23%)携带缺失型HbH基因(--SEA/-α3.7).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各项红细胞参数与单纯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梧州市β-地中海贫血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发生率很高,而血液学指标缺乏特异性.采用gap-PCR作为临床上地中海贫血筛查的一线方法,可以有效减少β-地中海贫血复合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漏检的可能,对遗传咨询和准确进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肌分层应变技术评估HeFH患者左心室功能

    作者:刘琳;李嵘娟;冷昭廷;李宜嘉;王月丽;杨娅;蒲利红;刘国文

    目的 观察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射血分数正常的亚临床症状杂合子型FH(HeFH)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确诊为HeFH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34例(HeFH组),另收集同期29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choPAC软件,获得心内膜层纵向应变(LSendo)、心肌层纵向应变(LSmyo)和心外膜层纵向应变(LSe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FH组LSendo和LSmy.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LSend.和LSmyo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分层评估左心室应变在分析HeFH患者早期心肌损伤方面有重要价值.

  •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复合杂合基因缺陷的研究

    作者:姜林林;王学锋;丁秋兰;欧阳琦;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鸿利

    目的 对1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并探讨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该家系3代共7人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蕲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蛋白S活性(PS∶A),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半定量检测及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分析;使用自动校正凝血酶生成仪测定先证者的凝血酶生成;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Fg的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先证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Fg抗原为0.68 g/L,活性为0.48 g/L; TT延长为29.2 s,RT延长为75.8 s.SDS-PAGE结果显示,3条肽链相对分子质量正常,但含量明显减低;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峰值为249.93 nmol/L,凝血酶生成潜力为1007.0 nmol·L-1·min;全血凝固的动态过程异常,凝血综合指数(CI)为-8.6,显示全血低凝状态.表型诊断为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纤维蛋白原Aa链存在g.3175A>C突变导致的Gln143Pro突变,以及g·4642delC 突变导致的438位苏氨酸后编码26个异常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结论纤维蛋白原Aa链Gln143Pro和g.4642delC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 双白蛋白血症一例家系调查分析及其基因表达特征

    作者:于修文;李志芬;褚洪芝;孙涛;张连秋;赵联云;高红梅

    Knedel首先发现双白蛋白血症(Bisalbuminemia)者的血清经电泳后可分离出2条白蛋白区带.其遗传方式由常染色体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并在白蛋白合成中有相同作用;当1个等位基发生遗传变异时,可产生2种白蛋白(杂合子),若1对等位基因同时发生变异,可产生单一异型蛋白(纯合子).本院于2006年1月发现1例双白蛋白血症患者,通过追访调查确定为双白蛋白血症家系,且先证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二例的LDLR基因复合杂合新突变分析

    作者:代艳芳;潘晓冬;孙立元;杨娅;宋砾;蔺洁;王绿娅

    目的 探讨2例临床确诊的湖北籍FH患者的LDLR基因突变状况,为FH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例临床确诊的FH患者及其父母血脂检测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PCR扩增LDLR基因的1~18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再将扩增产物进行正、反双向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中LDLR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找出突变后,结合FH先证者的临床表型证实致病突变的类型.结果 氧化酶法测定1号、2号FH先证者血浆TC,分别为12.79、11.98 mmol/L;经核苷酸序列分析,其ApoB100基因涵盖的3 500~3 531区域均未见突变;LDLR基因均为复合杂合突变,1号FH先证者LDLR基因第4外显子的665位碱基G>T为杂合错义突变,且该突变为新的点突变,第9内含子的1 358+32位碱基C>T突变也为新的点突变,并均由其父母遗传.2号先证者第9外显子1 257位碱基C>A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但其核苷酸改变与比利时报道的C>G不同,第13外显子检测到1 879位碱基G>A杂合错义突变,且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结论 2例FH先证者均存在LDL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号FH先证者的第4外显子665位碱基G>T和第9内含子1 358+32位碱基C>T、2号FH先证者的第9外显子1 257位碱基C>A突变均为新突变,这可能是导致FH的分子机制.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作者:李毅夫;赵水平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 .2,由3597个核苷酸组成,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呈多态性改变,有三种常见异构体E2, E3, 和E4, 分别由等位基因ε2, ε3, 和ε4编码,这些等位基因决定了apo E的六种表型: 三种纯合子 (E2/ 2, E3/3, E4/4)和三种杂合子(E2/3, E2/4, E4/3).其蛋白产物为含有299个氨基酸的磷脂糖蛋白,apoE是组成脂蛋白的重要成分,为乳糜颗粒、VLDL、IDL和部分HDL的结构蛋白, 作为配体与LDL受体和apoE受体结合,是胆固醇和脂蛋白代谢的关键调节蛋白之一, 在血脂代谢中具有重要意义[1,2].而且还参与神经细胞修复与免疫调节,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 SNRPN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印迹状态研究

    作者:晏泽辉;邓国宏;王宇明

    目的:研究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N基因(SNRPN)在肝癌肿瘤HepG2细胞株的表达及基因印迹状态.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出SNRPN基因在肝癌肿瘤HepG2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对HepG2细胞株基因组DNA和cDNA中的SNRPN基因外显子4 nt 1654312位点用RT-PCR为基础的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HepG2细胞稳定表达SNRPN,SNRPN外显子4 nt1654312(数字依据NT 026446,SNP rs705)为杂合子(C/T);RT-PCR为基础的RFLP分析表明,SNRPN的双等位基因中只有T等位基因产生mRNA转录本.结论:SNRPN基因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有表达,其基因印迹状态未丢失.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何向民;李异玲;姜莉;傅宝玉;张学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在国人胃癌及正常人群中的多态性,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其胃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50名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对IL-1RN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IL-1RN基因有5种不同组合的等位基因,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有1/1、1/2、2/2三种多态,其余多态均为阴性.其中IL-1RN*1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和胃癌患者中分别为73%和49%,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27%和51%.正常人和胃癌患者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54%(27/50)和24%(12/50);1/2:38%(19/50)和50%(25/50);2/2:8%(4/50)和26%(13/50).携带IL-1RN*2等位基因会增加罹患胃癌的危险性,1/2杂合子和2/2纯合子比1/1纯合子分别增加2.96倍(P=2.96,95%CI=1.22-7.21;χ 2=5.68,P<0.05)和7.31倍(P=7.31,95%CI=2.13-25.09;χ2=10.01,P<0.01).结论:IL-1RN基因1/2、2/2多态性与国人胃癌易患性相关,可作为胃癌遗传易感性的检测指标,用于胃癌易患个体的预警和胃癌的预防.

  • 脂蛋白脂酶基因缺陷小鼠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作者:赵严;程礼;王兴鹏;王宇辉;刘国庆

    目的 探讨应用脂蛋白脂酶基因(LPL)缺陷的杂合子小鼠作为制备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野生型及LPL杂合子小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2、24 h 2个时点.实验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 μg/kg体重)7次,每次间隔1 h.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三酰甘油(TG)、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形态学改变并评分.结果 LPL杂合子小鼠对照组血TG为(3.55±0.27)mmol/L,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0.94±0.18)mmol/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 h的血TG、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55±0.27)mmol/L和(3685±484)U/L,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 h的(0.92±0.11)mmol/L和(2501±410)U/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 h的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分值分别为3.94±0.21、3.94±0.21、1.84±0.25和1.84±0.25,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 h的3.06±0.01、2.52±0.51、0.46±0.22和0.58±0.38(P<0.05).结论 LPL杂合子小鼠血TG中度升高且稳定,在雨蛙肽诱导下产生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是研究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 新疆两例尼曼-皮克病家系分析

    作者:冯秀丽;杨忠伟;范新平;曹旭东

    目的 对2例老年C型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患者及家系的NPC1和NPC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采集2例NPC患者及家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直接基因测序检测.结果 2例患者在NPC1基因6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A644G(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N931N(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2例家系其他成员未发现异常.结论 NPC患者具有典型NPC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或新的突变位点,但家系基因特征不明显.因此,对于老年NPC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 对瘦素临床意义的重新认识

    作者:陈名道

    1994年,Friedman实验室首次定位克隆小鼠ob基因,并由其DNA顺序合成了ob蛋白,后者被命名为瘦素(leptin),ob基因又称为瘦素基因[1],瘦素基因缺陷的ob/ob小鼠及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的db/db小鼠均表现为病态肥胖且丧失生殖能力.由于瘦素对其基因突变的ob/ob小鼠及非基因突变而因饮食过量引起的肥胖小鼠的显著减肥效应,研究肥胖的学者及众多肥胖症患者曾对此寄以厚望,并由此激发起以瘦素机制及临床应用为中心的对肥胖研究的热潮.7年多过去了,对瘦素与人类肥胖症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结论:(1)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突变在人类中也引起病态肥胖.但迄今为止,仅发现3个家系有此现象,均为隐性遗传,父母都为近亲的杂合子[2-5].对中国人群也有一些研究,尚未见有瘦素基因及其受体突变的报道.(2)绝大多数肥胖症患者并非由于瘦素或其受体基因突变所致.与原先期望的相反,血清瘦素浓度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肥胖症者表现为"瘦素抵抗"[6].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陈明;邵伟;郑荣娟;郝红军;高炜

    探讨中国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收集117例CHD患者和166例非CHD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均经住院检查(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apoE基因型.以单基因模式(指就给定的等位基因,对纯合子和杂合子有相同程度的侧重)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作者:尚蔚;裴卫东;陆宗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外报道杂合子患病率为1/500,纯合子患病率为1/100万[1],目前国内还未见有关FH患病率的报道.本文就FH的临床诊断标准、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多态性在FH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血脂水平和调脂药的影响一些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南通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作者:周君;朱庆文;俞娟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南通地区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统计常见耳聋突变的携带率,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方法:对478例在南通地区分娩活产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采集足跟血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国人常见4个耳聋基因9个位点,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GJB3(538C>T), SLC26A4(2168A>G,IVS7~2A>G),线粒体12SrRNA (1494C>T,1555A>G)。结果:478例基因筛查,453例通过,16例GJB2阳性,其中235del 杂合突变15例,299delAT杂合突变1例;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7例;GJB3538 C>T杂合突变1例;线粒体12SrRNA 1494C>T均质突变1例。结论:南通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有一定的携带率,该筛查将有助于对潜在耳聋的发现及预防,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新型隐球菌AD型及其杂合类型的多位点分析

    作者:冯晓博;姚志荣;凌波;任大明

    目的 评价多个位点的PCR特异扩增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在鉴定新型隐球菌AD型及其杂合类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针对交配型位点内STE20、MF基因及交配型位点外CLA4、GPal基因的PCR特异扩增法和针对交配型位点外g6341基因的RFLP分析对不同杂合类型的AD型菌株进行鉴定及杂合类型的分析.结果 针对STE20基因的特异扩增法能准确鉴定所有AD型菌株的交配类型,但无法鉴定H型菌株.针对CL44基因的特异扩增法在鉴定AD型菌株上优于GPal基因,针对g6341基因的RFLP分析根据A位点交配型的不同将AD型菌株分为2种RFLP谱型.CLA4、GPal和g6341基因不能用于鉴定AD型的交配类型,且可能存在A型或D型位点的缺失.结论 新型隐球菌AD型菌株及其杂合类型的准确鉴定须结合针对交配型位点内外基因的多位点分析.

  • 应用细菌重组系统构建小鼠Flt3配体的重组腺病毒及其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杨庆;杨广顺;卫立辛;覃林花;贾凤歧;吴孟超;郭亚军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Flt3配体(murine flt3 ligand,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它在感染后的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PCR扩增含有mFL的质粒,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6,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mFL的表达。结果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并在感染后的Hepa1-6细胞中检测到了mFL的mRNA。结论应用该细菌重组系统成功地构建了携带m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双管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检测RHD基因中的应用

    作者:邵超鹏

    目的探讨采用简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RHD 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有效性.方法按美国基因序列数据库中的RHD 盒子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分别检测RHD 基因下游盒子和融合盒子,并引入一对内对照引物,建立双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检测RHD 基因合子型.同时以经典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作对照.共检测30份Rh血型D抗原(RhD)阳性、阴性及弱D表型个体的全血DNA样品.结果 30份血DNA样品中, 29份样品双管PCR法和RFLP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并分别与样品的血清学血型相吻合;对其中的1例弱D表型血DNA样品,PCR和RFLP法均鉴定为RHD阴性纯合型(RHD-/RHD-),显示该个体拥有一条RHD-单倍体,但RHD下游盒子检测出现假阴性.结论双管PCR法是简易而有效的基因检测方法,可用于RHD合子型鉴定,在临床上可以预测胎儿的RhD血型.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不同方案用于染色体易位携带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效率比较

    作者:徐艳文;REN Xiu-lian;刘颖;ZENG Yan-hong;方丛;GAO Ling;周灿权;ZHUANG Guang-lun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不同方案用于染色体易位携带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效率.方法 根据FISH检测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对染色体易位携带者8个周期的109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进行诊断(A组),采用联合端粒和着丝粒探针对染色体易位携带者29个周期的357个卵裂球进行诊断(B组),比较两组的活检成功率、固定时细胞丢失率、无核细胞数等.结果 A组的109个卵母细胞中72个受精,受精率为66.1%(72/109),B组的357个卵裂球中304个受精,受精率为85.2%(304/357),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时细胞丢失率A组为9.6%(12/104),B组为1.6%(4/25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后核的无信号率A组为11.2%(10/89),B组为3.0%(7/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诊断率为72.5%(79/109),显著低于B组的89.8%(230/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植入率分别为3/7和22.2%(4/18),均高于B组的30.4%(7/23)和15.7%(8/5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两种方案均可有效地进行染色体平衡易位的PGD,卵裂球PGD的诊断效率更高.

  • 染色体易位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作者:钱羽力;XU Chen-ming;金帆;ZHU Yi-min;罗琼;HUANG He-feng

    目的 观察染色体平衡易位和罗伯逊(罗氏)易位基因携带者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后的胚胎染色体遗传特征和胚胎着床、妊娠情况,探讨PGD在染色体易位基因携带者夫妇实现正常生育中的意义.方法 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6对夫妇的胚胎进行PGD,其中14例为染色体平衡易位(平衡易位组),22例为染色体罗氏易位(罗氏易位组),并对诊断结果和胚胎着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共活检胚胎253个,成功诊断胚胎225个,成功率为88.9%(225/253),获得可供移植的正常或平衡的胚胎共58个.平衡易位组和罗氏易位组PGD后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6%(5/14)和14%(6/44),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9和26%(5/19).结论 PGD可有效诊断胚胎染色体平衡易位和罗氏易位,避免反复流产和不必要的非意愿性终止妊娠,并获得理想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

14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