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和早期直肠癌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麻状态下,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体位,经肛门插入特殊的直肠镜,保持CO2充气状态,在腔镜和立体视镜系统下,采用针形电刀将直肠肿瘤完整切除,手术创面在腔内连续缝合.结果 28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切缘均阴性.术中1例患者不慎致直肠穿孔;术后1例急性尿潴留;1例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急性发作.术后病理诊断:早期侵袭性癌(T1期)6例,T2和T3期各1例,原位癌(T1期)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T0期)13例.7例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原位复发,1例术后14个月发现直径为0.4cm的直肠腺管状腺瘤.结论 TEM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和早期直肠癌一条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合并小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5岁.直肠绒毛状腺瘤切除术后一年半,局部复发,行肠镜活检.查体:双颈淋巴结肿大,右扁桃体肿大,左肘皮下结节.B超示:左肾、左肾上腺、升结肠肿块.临床诊断:淋巴瘤.病理检查巨检:送检绒毛状直肠肿物1个,体积1cm×0.5cm×0.5cm.镜检:大部分组织为绒毛状腺瘤,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核假复层化及栅栏状,部分上皮呈异型增生,在黏膜下层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癌,癌巢呈筛孔状结构,癌细胞高柱状,层次增多,胞质丰富透亮,核浓染,核仁增大清晰,核分裂象多见.
-
继发于肛管腺癌的肛门Paget病一例
患者男,58岁.因肛旁肿块伴瘙痒1年于2005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5年前曾有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史.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EA)检测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为肛管癌,手术切除直肠肛门病灶.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
直肠绒毛状腺瘤在初期基本上是良性的.不过,腺瘤直径越大,蜕变成浸润性癌的可能性越高,复发率也增高.早期的腺瘤局部切除是预防其癌变的有效疗法.局部整块切除肿瘤才是根治疗法.浸润性癌肿,是一个很好的分期指标,医生须计划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病灶位于直肠中段或上段,可选择直肠低位前切除,但此项手术并发症率较高,有时更需常规做回肠造瘘,对于良性病变,行直肠低位前切除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则有过度治疗之嫌.此外,若经肛门进入肠腔,常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传统的经肛门切除(TAE)或Park的经肛门切除,常导致病灶组织破碎,或局部肿瘤残留.
-
乙状结肠镜对直肠绒毛状腺瘤1例的诊治
1病例资料患者刘某,女,48岁,农民,住院号5035816,因反复便后肛门有物脱出伴间断性便下鲜血2年以"肛乳头瘤"收住入院.既往大便性状无改变.门诊专科检查肛镜示:膝胸位11-12点齿线处乳头状结节增生,约2cm×2cm×1.5cm大小,脱于肛外,指检直肠无异常.入院后行一次性乙状结肠镜(南昌爱博卫生材料厂)检:进镜距肛门约12cm见直肠前壁有约2cm×1cm大小肿块,呈分叶状,形以桑椹,触之易出血.取活检钳钳夹肿块边缘送病检.
-
直肠绒毛状腺瘤经肛门手术25例临床研究
自1996年1月~2002年4月间共收治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共56例(术前活检即发现恶变 18例,恶变率 32%);其中 25例行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切除,现仅对此25例患者的治疗报告如下:
关键词: 直肠绒毛状腺瘤 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 -
直肠巨大绒毛状腺瘤患者环氧酶-2、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环氧酶( Cox)-2、p53的表达对直肠绒毛状腺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后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绒毛状腺瘤的老年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标本于病理科制作石蜡包块,根据术后随访情况是否复发分组,复发组39例,未复发组51例,另选取直肠癌及正常直肠标本各10例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p53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对于腺瘤复发的意义。结果各组Cox-2、p53表达存在差异。 Cox-2表达水平在瘤体直径大小、是否复发分组中存在差异,p53表达水平在是否复发分组中存在差异( P<0.05)。 Cox-2与p53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且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x-2与p53蛋白高表达与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其表达水平的监测可能对预测肿瘤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直肠绒毛状腺瘤 环氧酶(COX)-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
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行直肠拖出式切除术(试验组)和35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的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病人治疗.结果:63例术前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均占肠腔1/2周以上.术后病理证实有29例(46.0%)已发生癌变,其中12例浸润黏膜下层,15例浸润肌层,2例浸润外膜层;其中2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试验组术后有3例病人分别出现吻合口漏、腹壁切口感染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照组术后有1例出现直肠出血.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47.8±18.0)(6~82)个月.试验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0例(57.1%)复发,其中15例为反复多次复发.有2例反复复发后演变成浸润癌,继而行Miles术.另1例术后1年出现多发肺转移.术后6个月,试验组平均每天排便(4.4±2.2)(2~9)次,仅5例有轻度大便污裤;仅1例有轻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对照组无明显控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结论:直肠拖出式切除术治疗直肠低位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复发率低,消除了癌变和部分癌变进展的风险,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肛门控便功能和性功能也保存较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直肠肿瘤
直肠绒毛状腺瘤的体积会逐渐增大,其恶变成有侵袭性肿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切缘阴性的完整切除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的目标.目前,对于直肠绒毛状腺瘤,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内镜下肿瘤电切术、传统的经各种途径的局部切除术及根治性的直肠切除术.内镜下肿瘤电切术虽然是一种微创的方法,但在切除较大的直肠肿瘤时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切缘.另一方面,传统的经各种途径的局部切除术虽然大多可以获得满意的切缘,但是只能局限应用于靠近肛缘的直肠肿瘤.直肠切除术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切缘,但是手术创伤大,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直肠绒毛状腺瘤38例手术治疗体会
直肠绒毛状腺瘤(下称绒瘤)约占直肠肿瘤的4.3%~9.8%(1),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高复发率及高恶变率的特点,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我院自1991~1997年手术治疗直肠绒瘤及其癌变3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方式的探讨(附19例报告)
直肠绒毛状腺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属癌前病变,复发率高。我科自1992~1998年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及其癌变19例。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一、一般资料 自1992~1998年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共19例(结直肠多发性腺瘤不在本文讨论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8~82岁,平均54.6岁。单发腺瘤16例,多发3例,腺瘤恶变4例。 二、腺瘤分布及术式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腺瘤分布情况及术式选择:腺瘤距肛缘距离<7 cm病例11例。行局部切除术8例,其中经肛门切除7例,经骶尾切除1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3例,其中Miles术2例,Dixon术1例。腺瘤距肛缘距离>7 cm病例6例,局部切除术6例,其中内镜下摘除1例,经肛门切除2例,经骶尾切除2例,经腹直肠开窗切除1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行Dixon术。多发3例中,局部切除术2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结 果 19例共随访7例,失访2例为良性绒毛状腺瘤。4例癌变者无复发,已存活0.5~6年。随访3例良性腺病1例复发,为内镜下摘除术后。讨 论 一、直肠绒毛状腺瘤的临床特点 直肠绒毛状腺瘤是直肠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单发,瘤体较直肠息肉大,蒂短或无蒂,基底部较宽大,表面呈分叶状,质地柔软,形似桑椹,触之易出血,其组织结构特点是结缔组织伴随上皮的增生呈分支的乳头状生长。本病的发生率与年龄及性别有关,男性多于女性以30~69岁多发,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该瘤较易发生癌变,国外文献报道癌变率多在16%~46%[2],本组为21%。腺瘤体积大(>2 cm),阔蒂或无蒂广基,多发,高龄是其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
-
直肠充满绒毛样腺瘤一例
患者,女,59岁,因大便性状改变并便中带血两年入院。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偏平状,排便时下腹坠胀不适,无便中带血。一年来出现稀便混合鲜血,在当地卫生院静脉给药治疗以及自行间断服药,效果不佳。此后,黏液血稀便加重,经省级医院直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来我院诊治。CT检查所见:距肛门约5cm以上直肠右前壁见长约10cm的分叶状肿块影突向腔内,充满肠管,致肠管增宽达7cm,围绕肿瘤表面见环形液体密度样影,增强后,肿瘤强化不明显,但周边呈环及网格状细线样强化表现(见图1)。手术所见:距肛门5cm处,直肠右前壁见充满肠管约10×8cmb菜花状肿块,肿瘤侵犯直肠周径约三分之二,质软、基底部广、与肿瘤顶部基本同大。病理表现:巨体组织形态;直肠组织长18cm,直径6~6.3cm,距肛门6cm处;另一端6cm处,大小6×6×5cm乳头样包块,充满肠管。病理诊断:直肠绒毛状腺瘤伴上皮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侵及深肌层(见图2)。
-
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对 70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绒毛状腺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及随访.经肛门括约肌径路切除( Mason术) 29例,直肠前切除术( Dixon术) 16例,经肛门局部切除( transanal excision,TE) 11例,经骶部切除( Kraske术) 5例,其他手术 9例.结果 25例( 35. 7%)直肠绒毛状腺瘤已发生癌变. 7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5. 7%,术后复发率为 14. 3%. Maso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 6. 9%和 0.结论选择直肠绒毛状腺瘤的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腺瘤的具体部位、大小以及术前活检的病理结果,对于腺瘤癌变的病例还应考虑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 Mason术是治疗直肠中下段绒毛状腺瘤的理想术式.
-
经骶部直肠绒毛状瘤切除术18例报告
直肠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 VA)因其解剖部位特殊,癌变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距肛4~10 cm广基VA,在处理时颇感棘手,我科1992~2000年经骶部直肠VA切除术(krask术)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
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34例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距肛门8-15cm直肠绒毛状腺瘤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采用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34例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过5年的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经骶尾部入路局部切除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切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直肠中段绒毛状腺瘤较好的方法.
-
直肠绒毛状腺瘤声像图表现1例
患者,女,71岁.间歇性便血半年,血色暗红,量中等.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里急后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体格检查:心、肺及腹部无异常.肛门指诊:距肛门口5 cm的膝胸位7点处有2.0 cm大小结节,光滑、质软、有蒂、活动,肛门括约肌无松弛,指套血染红色.
-
经肛门切除巨大绒毛状腺瘤1例
患者男,67岁.因排便时肛内肿物脱出2年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时肛内有异物脱出,无便血及疼痛,便后需手回纳.自认为是"痔",一直未予检查治疗.近日症状加重,大便时带黏液及鲜血,肛内下坠不适.体检: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于直肠后壁约7cm处可触及柔软肿物,活动度好.嘱患者下蹲排便,可见一约5cm×8cm暗红色类圆形肿物脱出肛外,表面不规则,呈绒毛状,有血性黏液附着,触之易出血,蒂宽约2cm.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缘约7cm可见5cm×8cm大小绒毛状肿瘤,充满直肠腔,色鲜红,质软,易出血.下消化道造影:(1)直肠远端良性占位病变;(2)结肠炎.诊断:巨大直肠绒毛状腺瘤.局麻下行经肛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直肠多发性绒毛状腺瘤,细胞增生活跃.随访半年无复发.
-
经肛牵出法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8例
我院采用经肛牵出法切除高位直肠绒毛状腺瘤8例,均获痊愈,无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取1典型病例介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