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美花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对不同类型DCIS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超声表现.结果 超声显示为肿块型17例,包括实性及囊实性;非肿块型13例,主要指导管扩张型,内部充满弱低回声,伴钙化或不伴钙化.本组患者中超声提示导管内病变20例,其中考虑恶性15例,不除外导管乳头状瘤5例;其余建议穿刺或密切观察10例.结论 超声作为无创性的诊断方法,在导管内癌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超声 乳腺 导管内癌
  • bcl-2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前病变和导管内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范宇;王颖;傅西林

    目的研究bcl-2基因蛋白在正常乳腺上皮、乳腺癌前病变及导管内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与p53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上皮恶变过程中各阶段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bcl-2及p53基因蛋白在20例正常乳腺上皮、20例小叶增生、4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45例导管内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所有正常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小叶增生中均可见bc1-2表达;而在导管内癌中有77.8%表达,且其表达与导管内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前三组中p53均为阴性,后者有24.4%阳性.有67.8%的导管内癌为bcl-2(+)/p53(-),绝大多数bcl-2及p53表达发生改变的病例均为分化不良的管内癌.结论bc1-2(+)/p53(-)可能为正常的生理性表达表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大部分导管内癌表达此表型,而管内癌多呈现bcl-2(-)/p53(+)表型.

  •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

    作者:张景丽;步宏;张红英;魏兵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u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是一个新概念.该概念包含乳腺导管上皮增生(IDH)、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AIDH)以及导管原位癌或导管内癌一系列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由IDH到导管原位癌构成了一个由良性到恶性病变的渐变谱系,进一步则演变为浸润性导管癌(IDC).导管上皮内瘤变诊断难点主要集中于AIDH同IDH、AIDH同低级别核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由于这3种病变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差异,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日显重要.

  • 认识和掌握交界性病变/肿瘤

    作者:刘彤华

    交界性病变或肿瘤是指介于两种相关的病理实体之间,如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除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起源的肿瘤已有明确的交界性肿瘤外,其余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有许多不同名词如不典型增生(又称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异型增生(dysplasia)、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恶性前病变(premalignant lesion)、低恶性潜能(low malignant potential)、恶性潜能不肯定(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交界恶性(borderline malignancy)、中间恶性(intermediate malignancy)、上皮内肿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等等.亦有学者把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归入交界性病变.以上名词确切的涵义可以不完全相同,如Ⅰ、Ⅱ、Ⅲ级不典型增生中只有Ⅲ级即重度不典型增生才相当于癌前病变;但名词总的涵义是指既不是明确的良性亦非肯定恶性,而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病变,所以可统称为交界性病变.当然不同的系统所用的名词不同,如软组织肿瘤的交界性病变常用中间恶性或中间恶性肿瘤等名词.

  • 乳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DNA倍体研究

    作者:姚根有;赵仲生;章锁江;顾正康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MIPS-Ⅲ型图像分析仪对17例神经内分泌(NE)细胞阳性的乳腺癌和64例NE阴性的乳腺癌癌细胞核DNA含量、核面积等9项参数进行测量,以探讨伴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的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生物学行为。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81例标本取自1989~199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切除标本。组织切片经2位病理医师分别按1990年WHO和1989年《中国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标准进行组织学分型和分级:浸润导管癌53例,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粘液样癌6例,髓样癌7例,其他类型癌4例,病理分级Ⅰ级10例,Ⅱ级33例,Ⅲ级38例。

  • 乳腺一种新的交界性病变--不典型囊性导管

    作者:付丽;刘彤华

    在乳腺疾病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介于导管或小叶上皮增生和导管内癌或小叶原位癌之间的交界性病变被称为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或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ALH).

  • 超声与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洪林;朱利;李静;郝玉芝;周纯武

    目的 评价超声、钼靶摄影以及二者综合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3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钼靶摄影和超声表现,并比较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1)超声表现腺体内低回声实性病变52例(62.7%),导管内实性结节16例(19.3%),囊性病变或乳腺导管扩张7例(8.4%),阴性8例(9.6%);(2) 钼靶摄影表现簇状微小钙化53例(63.9%),软组织结节或局部密度增高 50例(60.2%),未发现明确病变者9例(10.8%);(3)分类比较超声、钼靶摄影和二者综合分类为可能恶性者分别为 47例、53例、67例,2种方法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6%和 63.9%,P=0.169);综合2种方法后诊断准确率高于钼靶摄影(80.7%和63.9%,P<0.001).结论 超声和钼靶摄影诊断导管内癌的准确率较低.综合应用2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研究

    作者:周辉红;徐秋华;燕山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在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根据腺体内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分为三大类:(1)导管扩张型(占35%);(2)混合回声型(占20%);(3)实性团块型(占45%).结论 超声检查在此病的诊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导管扩张型的检查有其局限性,可结合其它检查方法.

  •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鹏;杨德启;乔新民;曹迎明;佟富中;周波;刘宏军

    目的: 评价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的表现.结果: 38例中,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丛样微小钙化点16例(42.1%),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影13例(34.2%).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充盈缺损或中断6例(15.8%).超声显示为界限不清和形态不规则实性肿块11例(28.9%),界限清楚和形态规则实性肿块6例(15.8%),囊实性肿块3例(7.9%).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8.9%和52.6%.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有诊断价值,但前者优于后者,二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 乳导管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介绍( VCD)

    作者:

    一、应用范围乳导管内窥镜主要用于妇女乳管内的乳腺疾病的检查和治疗.通过乳管内窥镜检查可对乳管扩张、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及乳导管内癌进行比较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对乳管内癌的诊断,真正地实现了对乳管内疾病引起的乳腺癌的早期发现.

  • 纤维乳导管镜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由凤双;赵广才;李晓红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部分乳腺癌的原发症状之一,除生理性疾病、精神因素、下丘脑及垂体肿瘤和药物等原因外,多数为乳腺本身疾病引起[1],如乳腺囊性增生、乳管扩张症、乳管内乳头状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积乳症、慢性阻塞性乳管炎、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在内的早期乳腺癌等。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又是乳腺的癌前病变[2],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患者是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检查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10月共计19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应用分析,现报告如下。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作者:曲辉;王成锋;赵平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IPM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但与同样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不同,IPMT有着较好的预后.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4例能够分泌黏液的胰腺癌,此后又有多例相同的报道,由于当时对本病的认识不清,在形态上和影像学上肿瘤又多表现为囊性的肿块,所以此后文献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性质多归类于一般的囊腺瘤或囊腺癌.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赵轶国;乔歧禄;黄莚庭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 年由日本Ohhashi等[1] 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2,3],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4].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诊疗进展

    作者:雷玉涛;赵红梅;李惠平;柳剑英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导管内的异常细胞的堆积,WHO 2003版病理分类不再认为DCIS是真正的乳腺癌,而是一种浸润性乳腺癌(infiltrated breast carcinoma,IBC)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人可能会进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1].DCIS往往在乳腺筛查时(如钼靶、超声等)发现,其诊断治疗比较复杂.复习文献,就其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6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原丽科;李文萍;余海云;王颀;杨剑敏;连臻强;王永南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1999-01-17-2012-07-24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DCIS-MI患者61例,根据病理学特征不同分为Ⅰ、Ⅱ型DCIS-MI,对两型DCIS-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Ⅰ、Ⅱ型DCIS-MI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发症状均主要表现为血性乳头溢液,乳管镜诊断符合率为96.97%;45例(73.77%)患者乳腺X射线提示为导管内癌,以典型钙化灶为主.DCIS-MI患者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为4.92%,局部复发及死亡率均为3.28%.结论:Ⅰ、Ⅱ型DCIS-MI临床特点及预后相近;DCIS-MI患者应严格掌握保留乳房手术适应证并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作者:杜睿;薛玉;张歆;陈宝定;赵峰;吴新财;张哲;邢虎;李月峰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在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5-26-2013-08-2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及乳腺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43例乳腺IDC和30例DCIS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及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特征,找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并利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区别2种类型乳腺癌相关性较高的参数,由此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分析2种癌各项参数在造影前后差值的平均变化值后发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差值(△vmax;t=3.383 4,P=0.009)和搏动指数的差值(△PI;t=6.745 4,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造影参数中,峰值强度(t=8.246 3,P=0.018)和强度差值(t=9.637 5,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进入方程的3个参数肿块强化方式(P=0.011)、△vmax(P=0.015)和峰值强度(P=0.025)与乳腺IDC有较高相关性.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乳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对于鉴别 IDC及DCIS有重要价值.

  • 无乳头溢液患者导管内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申磊花;陈恩琪;柯子瑞;杨昭颖;王可人

    目的 乳腺导管内病变与乳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导管内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而近年发现部分导管内病变患者无PND的临床表现,从而被临床医师忽略.本研究探讨无PND患者中导管内病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4-01-2017-02-28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81例无PND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导管内病变组和非导管内病变组,收集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无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危险因素和影像特点.结果 281例无PND患者共370个病变乳房(89例患者为双侧同类型病变),导管内病变患者127例(45.20%)、非导管内病变患者154例(54.80%);术后病理诊断为导管内病变乳房156个、非导管内病变乳房214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 =29.937,P<0.001)、妊娠次数(x2=10.471,P=0.001)、流产次数(x2=6.151,P=0.013)、非经期乳房疼痛(X2=52.945,P<0.001)在导管内病变组与非导管内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0岁(OR=4.346)和>50岁(OR=5.939)、非经期乳房疼痛(OR=6.720)为无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病变乳房影像资料分析发现超声下导管扩张(x2 =21.947,P<0.001)、病变直径(x2=16.824,P<0.001)和病变距乳头的距离(x2=15.171,P<0.001)在导管内病变与非导管内病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年龄>35岁、伴有与经期无关的乳房疼痛、乳腺导管扩张、肿物距乳头距离≤2 cm和病变≤1 cm的自然就诊人群,尽管没有出现PND,仍应高度关注乳管内病变存在的可能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 癌基因C-erbB-2、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胡晓宁

    一、材料和方法选择本院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361例乳腺癌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块,3~4 μm厚切片.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5例,髓样癌98例,单纯癌66例,导管内癌20例,黏液腺癌6例,硬癌6例,乳头状癌2例,炎症样癌2例,分泌脂质性癌2例,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C-erbB-2、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用ABC法免疫组化技术操作,DAB显色.结果判定:以细胞膜、细胞核着色为阳性反应.已知阳性片在每批免疫组化中作为阳性对照.

  • 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俊强;吴君心;刘秀英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1]。我院1984年10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男性乳腺癌21例,作者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结果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61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的病程为20天~ 40年,平均为20个月,其首发症状主要为乳头下或乳晕区无痛性肿块19例(90.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者仅1例(4.8%),另1例为乳头糜烂(4.8%)。癌肿位于左侧13例,右侧8例,未发现男性双侧乳腺癌。按TNM分期:Ⅰ期2例(9.5%),Ⅱ期6例(28.6%),Ⅲ期9例(42.9%),Ⅳ期4例(19.0%)。病理类型:单纯癌10例,浸润性腺癌6例,腺癌4例,导管内癌、乳头状瘤恶变、男性乳房发育症癌变各1例。17例行根治术中,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1例(64.7%),其中>4个者7例,1~3个者4例,其余为阴性。雌激素受体测定8例,阳性者6例(75%)。

  • 乳腺导管内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个应倍加重视的领域

    作者:牛昀

    导管内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似乎是已被熟知的一种乳腺肿瘤性疾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年来由于乳房X线筛查的普及以及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在欧美国家DCIS占新确诊乳腺癌病例的百分率由5%明显上升到20% ~30%[1-3].在中国,近年来随着健康普查率的提高,导管内癌的检出率也显著增高,达到7.8% ~18.8%.DCIS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作为一种浸润前病变,发生浸润性癌的危险是未患DICS者的4~10倍;(2)未经治疗的DCIS约有50% ~60%并不发生浸润[4].在病理学概念上它依然属于导管内增生性病变[5],为此,原有的治疗模式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4,6].面对大量出现的病例,中国乳腺肿瘤界的学者们对DCI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应倍加重视.本文从几个侧面介绍一下国际上关于DCIS研究的一些新理念和新进展.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内癌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