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路志正:健康“姜”中来
路志正,国医大师.1920年12月出生,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1岁的路志正仍活跃在临床第一线.每天除二、四、六出诊外,还担负着中央保健的任务,还有科研、外出讲课、师承带徒、带博士后等工作,几乎没有闲的时候.如此大的工作量,他依然精神饱满,步履轻盈,思维敏捷.孔子"不撤姜食"的养生思想路老有吃姜的习惯.路老常说,孔子不但开创了中国文化,还非常重视养生.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的养生思想,就是说孔子一年四季的饮食都离不开姜,在那个饱尝战祸、颠沛流离的时代,孔子竞享73岁高龄,这和孔子重视食用生姜是有密切关系的.路老认为生姜是调养脾胃、养生防病的必备之品,所以养成了平时吃姜的习惯,并且坚持了四十余年.
-
吃与性,生命不离的两件事?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今人南怀谨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以我个人的观点,这大约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归纳方法.饮食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男女则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将”饮食男女”综合成一个命题,还突出强调这是人生离不开的“两件大事”,看起来仿佛表现了东方人的概括能力,其实是将人的感情问题、精神问题,统统贬低为生理问题、身体问题,这也就是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说的中国文化的“身体化”倾向.这种文化的“身体化”倾向,使中国人特别重视“身体化”的快乐.
-
冠县查拳——来自一个爱国者的传说
中国武术,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中国功夫,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拳,作为功夫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来参与者众,流传为广泛.而查拳是拳类中的重要一支.查拳发源地是山东省冠县,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
-
茶香袅袅,苟醉千年
茶,见证中国几千年.自在逍遥也好,苦难深重也罢,清高致远也好,韬略机巧也罢,中国千古江山正在这一壶茶中演绎下去.抿它一口,一声叹息;再抿一口,会心一笑,后只是欲说还休,任千年翩然而逝.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尽在茶中.茶亦醉人无须酒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在古中国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伏羲时代古琴自此绵延而下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数千年终在东方文化中形成积淀成为天下独绝的中国琴道.中国琴道因了厚重悠久的历史,因了整个民族对琴的厚爱和认同古琴自此深深地凝铸了中国文化.
-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访迈瑞国内市场总监胡明龙先生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6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地灵水秀的苏州城召开.位于主展厅耀眼夺目的迈瑞展台,以全新L型后退式结构设计,凸显大气、开放与现代,以融合中国文化的热忱方式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与会嘉宾和代表.
-
浅谈中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普遍的心理治疗形式,探讨中医、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治疗之间的联系,中国团体心理治疗应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发挥其作用.
-
对中国人阻抗问题的认识
研究背景:在中国开展心理治疗,除了需要借鉴西方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技术之外,更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基于阻抗是心理治疗中的关键问题,不仅代表着心理治疗的危机,更提示心理治疗的契机.正因为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赋予阻抗问题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对中国人阻抗问题的研究成为本土化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代表性议题.弗洛伊德早提出阻抗的概念,将“阻抗”定义为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是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1].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2].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由于个体对心理治疗心存疑虑;或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3].
-
中国文化与"心藏神"
"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对生命活动的探索,"神"由宇宙万物的主宰"天神"引申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神"."人神"又分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神明"可概括为"神"的总体表现,从中医学和现代科学角度很好说明"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的观点,即心"藏神",而脑主后天的"识神".同时,探讨了"心藏神"的机理及生理作用,及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失眠、郁症疾病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对养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养生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儒家的仁爱精神及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亦进一步充实了中医基础理论.
-
建立中国文化医药学
中医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基础上成长到今天,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等话题不断,但在现代化的旗号下我们走的是一个忽视中医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的纯结构主义道路.笔者强调中医研究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大背景进行人文型研究,从而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医药学的建议.
-
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发展暨国际拓展研讨会纪要
为了更好地界定我国优势与特色学科,探讨其优势所在,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引领学科的学术发展及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优势与特色学科的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2006年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发展暨国际拓展研讨会"于浙江省宁波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得到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力支持.国内约40家知名优势与特色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试析中医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中医教育的宗旨是为我国的中医事业培养出大批的中医专门人才,而目前中医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西医课程,目的是希望培养的中医专业人员也能拥有一定水平的现代医学理论和掌握现代医学技能,然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造成中、西文化教学共存于同一教学过程的局面.其实中、西医学分别属于具有不同文化形态的中、西文化,两者的碰撞必然对中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唯一还是多重标准?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概念、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深厚的积淀,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宝贵的贡献;当今西方对中医的传播需求越来越迫切,研究中医、翻译中医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语言学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仍存在较多问题.
-
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的中医翻译
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价值.中医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和谐"理念."和谐翻译观"是 "和谐"思想在翻译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认为翻译艺术贵在和谐.中医学的和谐思想和翻译界的"和谐翻译观"可谓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和谐翻译观对中医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医药院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本国文化的学习,致使学生难以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现状,通过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行动研究实践和分析,证实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中国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及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并对学生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
回归民间走向世界——中医文化发展传播的当代使命
通过对中医文化中所蕴涵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揭示在当代世界语境下中医文化回归民间走向世界的传播使命.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详细分析中医文化回归民间走向世界的现实基础,包括中医药学是一种系统先进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已逐渐成共识、中医药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崇尚自然传统的价值回归已在世界范围显现,其路径选择包括要加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的理论研究、要汲取现代科学及西医学的思想方法以取长补短、国家应把扶持和大力发展中医药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应加强中医学海外传播跨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医文化的发展传播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及中国文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当前的中医文化研究未能顾及中医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难以触及中医学的核心部分和实力部分,偏离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和普世功能.据此提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应从历史、时代、世界视域,立足中医学,系统深入研究、凝炼提升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探索构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系统研究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
-
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的思考
目的 本文探索“来访者中心疗法”能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运用.采用中西方文化比较、“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来访者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实际,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应该取长补短,使其在中国的心理咨询领域大放异彩.
-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努力.心理分析的三种基本原则:"无意识水平的工作"、"象征性的分析原理"和"感应性的转化机制"都具有中国文化的内涵;三种主要方法:"梦的分析"、"积极想象"和"沙盘游戏"都具有中国文化的根源;我们把心理分析的目的与实践理解为"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和"安之若命",本身也都具有中国文化的意义.
-
中国文化视野下的安宁照护
一、概念导入:安宁照护是生命终极关怀1 .安宁照护定义:Hospice care在英国称作安宁疗护,在我国台湾省被译为安宁照护,在香港译作善终服务,而内地则称之为临终关怀,其内涵皆相同,意为:"帮助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及照顾者,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精神等方面,以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较为平静地认识和接受死亡,同时也使患者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安宁照护这一名词更具人文关怀特性,它强调的是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安慰,享受生命的后阳光,达到"优逝"境界,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