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文献整理大师--王焘
《外台秘要》是唐代中叶王焘所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新唐书》曾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医家也有“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的说法,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
-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现状浅析
柴胡桂枝干姜汤(亦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 条,同时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本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方解及应用方面认识不一,存较多争论.笔者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
京城名医孔嗣伯妙用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是中医治疗闭证的著名温通开窍方剂,早见于《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广济方》,原名吃力伽丸,至宋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始改称苏合香丸,延用至今[1-2].近代多用苏合香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有较好疗效.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生前喜用此药,不限用于胸痹,常配合治疗内外妇儿多种杂证,每获良效,今人多不解其意.京城名医孔嗣伯系孔伯华先生之子,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1948年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师从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在治疗多种内科杂症方面疗效确切.
-
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读王焘《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年),作者王焘被李经纬先生誉为"整理医学文献的大师"."外台"一语当训为"兰台",依《魏志》而定,按王焘自己的说法,"便繁台阁"、"探其秘要"也可印证.王焘不只是辑录古方,而且将所辑古方应用于临床实践.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程衍道校勘的《外台秘要》问世.仔细翻阅《外台秘要》,发现校勘的人不仅有程衍道本人,先后署名于各卷卷首及卷末的有程衍道的儿子、门人、弟弟等.
-
黄连解毒汤药理研究新进展
黄连解毒汤原载于<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组成,被视为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具有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临床用于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热病吐衄,外科痈疽疔毒等.近年来对其药理研究不断有新的拓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由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组成,具有抑菌、降压作用.黄连为君药,黄柏为佐药,两者主要成分都是盐酸小檗碱,其含量测定对于黄连解毒汤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RP-HPLC法测定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
细辛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用量研究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
《外台秘要》中伤寒文献简考
<外台秘要>为唐代医方书,全书共40卷,分1104门.该书按卷分科,每篇先引用前人的著述说明疾病的机理,其后大量引载隋唐及其以前历代各家的方药提供治疗疾病的方法.该书对于所引用的医学著作,全部都注明了出处,从中可以看到唐以前相当丰富的医籍文献资料.<外台秘要>不但保留了这些文献资料的原始面貌,而且还保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古医书佚文,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对于考察张仲景著作的文献流传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料.
-
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
"消渴病"名早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3: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
黄连解毒汤辨析
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4味药组成,是清热解毒类的代表方剂.笔者对时下中医学院的方剂学教材、教学参考书等的某些观点不尽赞同,故提请同道讨论.
-
《外台秘要方》中黄连治疗消渴的配伍规律研究
从《外台秘要方》中筛选出应用黄连治疗消渴的相关条文32条.经统计分析,黄连治疗消渴多配伍瓜蒌(根)、麦冬、人参、生地黄等,且重视小方的应用.从现代药理来看,这些与黄连配伍的药物多具有改善血糖的作用,反映出其配伍的意义.此外,消渴的治疗非常重视痈疽的防治和方药剂型的选择.这些都为今后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参考.
-
《外台秘要》煮散方初探
对《外台秘要》中煮散方进行服量、服法、主治病证等方面的初步探讨,总结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外台秘要》中煮散方每次煮药药量明显小于汤剂用量,而每服量也多小于汤剂的服量,其调整服用次数有3个原则,即“随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主治病证多属于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急性加重期.
-
自我调理与辨证用膳
对于糖尿病,在西方国家,早提出糖尿病饮食管制的是JohnRollo(1796年),而在我们国家早在唐代孙思邈(581~682年)<千金方>就非常明确地指出:消渴病(相当于现代的糖尿病)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成食及面",同时代的王焘<外台秘要>更指出:"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孙思邈和王焘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足见古代医家对饮食治疗之重视.
-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目前对中药药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量上,对全方量的研究多有忽略.对《外台秘要》中汤剂的全方量、药味数和加水量进行研究,统计得出全方量的常用范围为131~331 g,药味数的常用范围为4~8个,加水量的常用范围为1 200~1 800 mL.统计结果说明,汉唐时期多数医家继承了《伤寒杂病论》“药专力宏”的用量特点,并且加水量因方而异、因药而异,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和大煎出量.
-
晋唐三大方书的按摩成就与启示
晋唐时期(公元265年-公元960年)是中医药学鼎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对按摩学科的发展成就也十分突出.下面谨就对这一时期的三大方书<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中的按摩学术的成就与启示,试论于下.
-
鼠扑、鼠仆考辨
“鼠扑”之名,出唐*王焘《外台秘要》引《深师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在沿袭写刻过程中,有的误作“鼠仆”,与《素问*刺禁论》表示症状、《针灸甲乙经》表示部位的“鼠仆”混淆。经考证,“鼠扑”系“鼠朴”之讹,亦作“鼠璞”,为未经腊制的鼠肉,可外用或内服,是古代治金疮脓肿的药物。
-
中医治疗口腔黏膜病的历史回顾
中医学对口腔黏膜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原因,中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例如<内经>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火".<外台秘要>"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圣济总录>"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诸病源候论>对鹅口疮的病因认为"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
金针拨障术的早记载
金针拨障术的记载早见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该书云:白内障眼病初起时,患者"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病情发展一般缓慢,"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逐致失明."
-
王焘医事考
王焘甫一成年,即开始学习医学,所从学者为有道的高医,并多次从其游学,完全掌握了其师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技术,具有高深的医学造诣.天宝五、六载(746、747)担任门下省给事中时判弘文馆事,以其医学背景和工作之便,从弘文馆秘藏图书中检得五六十种晋唐方书,后加以整理,于天宝十一载(752)撰成千古名著<外台秘要>.
-
王焘职官考
唐代王焘,医学造诣很高,编纂的大型方书《外台秘要》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王焘出身望族,自开元初入仕,终其一生都在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并非职业医生.